白癜风可以喝咖啡吗 http://m.39.net/news/a_5499641.html 水乡泽国话陶庄 据史志记载,陶庄、汾玉地域,远在春秋时期属于吴、越接壤的槜李(又称长水)之地。陶庄,古有“溪中十八镇,柳溪第一镇”之誉。这句话说出了陶庄最主要的几个密码:水,古老,首善之镇,以及在古镇日渐式微的浪潮中仍然存在的文化脉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在水乡泽国中。 关于水 陶庄多水。 放之于江南水乡众地中,仍然极为突出。自古以来,江浙分治,中间隔了一个大湖:汾湖(在古人文献中经常写作“分湖”)。湖北是吴江,湖南是陶庄。正是这大湖,连同众多的河、荡、港、浜,一起涵养了陶庄。 △汾湖夕照(王建超年摄) 如此好地方,自然会聚人。 来的人叫陶文斡,不大的武官,官阶为第五十阶的保义郎。南宁绍兴年间(年前),陶文斡由姑苏(今苏州)迁徙至柳溪建庄,居住在净池之东。当时陶庄不叫陶庄,叫柳溪,得名于一条叫柳溪的河流。 在陶庄简朴的历史发展中,围绕柳溪形成了日后的集市,其方位一直未曾变迁,而柳溪至今仍存。 △汾湖旧志 历史非常有意思:陶文斡虽然是一个武官,却拥有一颗难得的文化之心。 他迁居柳溪后,不仅建造了南庄、北庄两个庄园,桥亭相望,繁华显赫,人称陶家庄园,更是作为创始人,建立了陶氏义塾,成为嘉善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义塾。因为这一教育上的开创之功,后人竟将陶庄之名取代柳溪,称呼集市。从中可见陶庄人之钟灵毓秀。 那仍然跟水有关。陶庄不仅多水,还多不同的水。作为典型的太湖水网地区河荡平原,陶庄的低洼圩田特别多,境内河、荡、港、浜密布,主要有汾湖、夏墓荡、净池漾、大寨河、太河泾港、梅台港、斜塘等。所有这些水体中,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无数,而汾湖可谓独领风骚。 翻检志书,可以看到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遥远故事: 吴王阖闾五年至夫差二年(公元前-前),相传伍子胥大军由汾湖北岸渡湖至东南石底荡口,结水寨于此,以备越兵。后称胥滩古渡,又称伍子滩。这一传说暗示了汾湖的一个战略价值:军事要地,并且远在春秋时期即已成为吴越相争的关键所在。 日后,在明代,汾湖又成为汉人与流窜入境的倭寇周旋相斗的重要场所,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借着独特的湖边湿地风貌和无数条小支流、茂密而幽深的芦苇荡,抗日英雄们钻地入水,上演了可歌可泣的抗日业绩。 △《湖隐外史》书页 陶庄地处低洼地,又那么多水,历史上水灾频仍,老百姓深受其苦。因之,治水,成为陶庄历史上一个从未间断的主题。 治水最早的壮举还是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将伍子胥,他在吴国攻打楚国年间(前-前年),开凿了著名的伍子塘,南部接通现在的平湖、海盐塘,北面连接祥符荡入汾湖。 开伍子塘,目的除了通伐楚饷道及运盐以富国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便于低洼地的泄水。这一工程,其福泽绵延至今。 △年红旗塘工程开挖现场 此后历朝历代治水不绝,但大规模治水却集中在二十世纪特别是解放后的半个世纪里。根据最新出版的《陶庄镇志》(中华书局,年10月版)记载,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头尾相续,其中比较大的工程有: 年12月27日,红旗塘一期工程正式动工,陶庄公社组成水利团参加河道开挖工程;年1月,汾玉公社派民工人开挖反修河,历12天,完成土方;年1月,大寨河工程竣工,共投入工,挖土9万余方。西起小曲荡,东经利生村、陶中村至斜塘,新开河道4.11公里;年12月,陶庄、汾玉出动民工人开挖太浦河工程浙江段,历时2月余;年4月,太浦河浙江段最大的水利配套项目——陶庄枢纽(吨船闸通航能力和二孔节制闸)竣工,总投资万元。年3月17日,省水文勘测局批复,陶庄枢纽水文站列入中国基本水位站网。 以及桥 陶庄多水。所以,陶庄必然多桥。 在江南水乡,桥称得上是水的一种奇异孪生体。 据《陶庄镇志》记载,至年,陶庄年以来建造的村内桥梁达25座,年以来新建的公路桥梁达33座,再加上原有的遍布水乡的小桥,可以说陶庄境内桥梁独多。但这些新建的大部分桥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拱片结构,在建筑学意义上用材、结构单调,又兼缺少历史积淀,余韵不足。 真正有价值的是古桥。同样是《陶庄镇志》中,记载的古桥多达35座,可以想象,还有更多的古桥消失之后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考无可考。这几乎是人类文明中众多已经散佚那部分的一个简洁象征。 △北宋政和年间建造的登瀛桥 (朱同庆于年摄) 数目虽然多,然而时间、风雨、灾祸、战争等等诸种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大部分的古桥都已湮没不见,仅仅留下一个名字,或者留有一处在传说和记忆中的遗址。 迄今为止,陶庄仍保持着的古桥有4座,除众安桥(即冯家桥,建于明末清初)、普安桥(纵跨夏河、体字两个自然村,建于清代)外,流庆桥和积善桥更有代表性。还有1座古桥——登瀛桥,解放后几经改造,面目不复如初。 △清乾隆六十年()重建的流庆桥 流庆桥,即永庆桥,为单孔拱形古桥,南北向纵跨在陶庄集镇北端柳溪河上。这座桥是陶庄最古老的石桥,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其初名也不可考。 目前所存的流庆桥,也经历了多番修缮。 其中,宋嘉定年间(-),乡人陶大猷对此桥作了一番重建,并命名为流庆桥,遂沿用至今。乾隆六十年(),流庆桥再次进行较大规模重建,奠定了目前的流庆桥格局和模样。在桥墩上各有石雕螭首一对,桥的东、西两侧都有桥楹,东向为:“源远流长飞扬□彩虹,祥迎庆集仿佛□登流”,西向为:“翠柳拂长溪平分八字,苍龙临下界绕护三清”。东向的桥楹中两句各缺一字,均为第六字,但这对楹联中的各第三个字,却暗藏了桥的命名由来。而西向的桥楹中首句暗藏了桥所在的柳溪之名,还为这座带来了一个别致的俗称:八字桥。这有民国初陶庄镇人周芷畦《柳溪竹枝词首》之四为证:“八字桥分八字形,八新街试黛螺青。依家新制十眉曲,谱与郎君带酒听。” △建于清乾隆六十年()的积善桥 (年摄) 据清光绪本《嘉善县志》载,乾隆六十年(),在重修流庆桥的同一个年份,陶庄开始建造另一座保留至今的古桥:积善桥。 这座意在劝诫人们的桥东、西走向,建在陶庄集镇净池漾之南,横跨大吊港。 这座桥也有南向和北向两副桥楹,但时间对这座桥的磨损显然更为厉害,这两副桥楹中仅剩一句保存完整:“降祥可必无他道”,另二句均各湮灭一字,最后一句漫漶不可认,字迹已全毁。殊为可惜。 △流庆桥顶正中的定心石 走笔至此,笔者突然跳出了对桥之存废的 在《陶庄镇志》中提及的35座古桥中,带“庆”字的有流庆桥,带“善”字的有积善桥,带“丰”字的有岁丰桥、丰登桥,带“福”字的有安福桥、万福桥,带“恩”字的有迎恩桥,带“济”字的有普济桥、永济桥,带“春”字的有万春桥,带“秀”字的有环秀桥,带“安”字的有安义桥、众安桥、普安桥、西安桥,带“宁”字的有普宁桥、永宁桥,带“德”字的有存德桥,带“佛”字的有万佛桥,其他还有登瀛桥、羲和桥、将军桥、寿老桥、黄金桥、宝林桥等。看起来色彩是那么繁复。 这一番抽取和细看,使我突然意识到它们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密码: 在时间维度上,与解放后流俗的桥梁命名相比,它们显示出自身的伦理定力(与此相应的是人的命名在时代进程中的有趣变化,可堪参照); 在精神维度上,这些古桥名字暗示和寄托了陶庄人几乎所有古老而朴素的精神追求,它们身上安放了陶庄人的所有愿望,直白,有力,大红大紫,大福大贵,令人想到张贴在墙壁和灶头上的年画,粗糙而充满了勃勃生机。 可惜的是,这些古桥,负载着道义的桥,终究敌不过时间。假设一下,如果这些桥仍然存在,人们仍然每天从上面走过,那几乎是一副最动人的景象:它们勾连起了一种古老的生活,活着的生活,有情有义的生活。 但一切终究敌不过时间。 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除了拥有清澈如许的水之外,还通过这水上的桥梁表现出来,蔚成奇观。如果顺着历史一路漂流而下,在这水之上,在桥之边,甚至衍生出另一个传奇:铁。 还有铁 让陶庄真正名扬天下的,是迄今时间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如此之短的废旧钢铁市场。它仍然与水有关。 时至今日,回望陶庄废旧钢铁市场的形成,起因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首先到上海、江苏等外省市开始市场探险的运输船只。 陶庄水系发达,与沪苏相互通连,这些运输船只借助这一便利,将制成的泥坯、砖瓦不断外运。在外运途中,他们发现上海、苏州等大城市一些工业厂经常将铁屑、刨花等工业下脚料倒在河边。几乎是下意识的行为,他们运回了这些下脚料,而且意外地发现供销社竟然愿意收购。 虽然收购价格极为便宜,生铁每斤卖3分钱,熟铁也不过5分钱,在一个劳动日分红多至1元左右、低至0.2元的年代,这薄薄的外财几乎是打开了一扇意外的财富窗口。据史料记载,当时第一家从上海运回铁屑的是丁家大队的唐家浜社员。 △20世纪80年代净池漾水上废钢铁市场 其时,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推行,私自销运废旧钢铁仍属不法行为,尤其是废旧钢铁在国家层面被称为“战略物资”。县人民政府干脆发布了“打击投机倒把,禁止废钢铁自由收购”的布告。面对丰厚的利益,农民们不肯放弃机会,将废旧钢铁的收购和销售转入地下,时称“地下经销”。时代的博弈终究走向更加开放的一边。 年,随着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县物资局设立了“废旧金属回收站”,在乡、村可以同步设立“废旧金属代收点”。至此,废旧金属交易获得了合法的出生证和成长证。 正如八十年代的乡镇企业、流行音乐、收音机、喇叭裤、墨镜等等那么多奇异的事物,一旦冒出来,就势不可挡,陶庄的废旧钢铁市场几乎爆炸式地成长。它在水面上的顶点是净池漾水上交易市场。 到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每天在净池漾进行交易的船只多达余艘,由于交易过于兴盛,近百亩的净池漾无法容纳,于是交易的船只向净池漾四周的河道不断延伸。这些交易船只上的人都从传统的农村劳动中脱离出来,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身份从事废旧金属的交易。 组成这支交易大军的人有:夫妻档,父子档,兄弟档。船只也不断升级,一开始是手摇船,慢慢慢慢地出现了挂浆机,3吨的船变成了5吨,5吨的变成了10吨。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交易带来的收入的巨大变化: 当时陶庄涌现出了一大批“万元户”,是嘉善“万元户”最多的乡镇。想想看,那个年代,在农村,“万元户”,是一个多么光辉的称呼! △净池漾全貌(于年10月摄) 废旧金属交易市场的3.0版本不在水上,而在陆上。 差不多进入了九十年代,废旧金属交易继续上升,净池漾已经完全无法容纳,同时乡镇公路建设拉开了大幕,新建的公路马上显示出了优于水路的特点:速度更快,通达范围更广。而且采用陆路走,便于经营户一时卖不掉的废旧钢铁进行仓库囤积,摆脱了既风餐露宿又流动性大,不便交易的状况,还避免外来客户采购废旧钢铁找不到经营户、找不到人而失去交易良机。 这一交易方式的转变,不但在形式上实现了由“一船铁、一锅端”到“分门别类”的升级,人们将分散收购而来的废旧钢铁,进行详细具体的分类:铁屑,铁皮,眼子铁,生铁,边角料,特种合金钢,机器废旧零部件等等,更在行业内部实现了产业的延伸,催生了一批五金冲件、圆饼切割等半成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一批不锈钢、不锈铁、铜等有色金属交易户,更搭起了行业内部明确的服务业工种分布:称重地磅,吊机,运输货车,短驳船只,轧平剪板,车床,刨床,金属元素鉴定,装卸劳务等等。 据现有的资料,陶庄的废旧钢铁交易市场,八十年代中期起步,到年,整个市场交易额突破1亿元,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年之后,到了年,整个市场及延伸产业形成了50亿元的总交易额。 同时,企业中也产生了卓越翘楚者,大隆合金钢有限公司生产的特种钢广泛用于航天、航海、核电、石油等领域,曾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架3个套筒,提供吨合金钢原材料。 陶庄,这块到明代即已境内“四邻无不耕之土”的熟地,得益于水,顺势开出了如此奇异绚烂的“铁”的花朵。它在本质上探索了人类资源的再生之路。 如水的善德 先讲圆觉禅寺的故事。 作为陶庄最古老的寺庙,圆觉禅寺始建于宋景定三年(年)。这一年,杭州灵隐古寺的如照禅师为了弘法度生,经过百城烟水,遍历多方,于柳溪北畔结庐隐修,苦心劬体,乞食诸方,立愿募建刹宇,创建了禅寺,名为“圆觉”,并沿用至今。 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风雨,圆觉禅寺至今仍保存完好。而同年建造的洪泽庵则已不复存在。 △始建于南宋景定三年() 重建于~年的圆觉禅寺 圆觉禅寺坐落于陶庄集镇老区北面,靠近汾湖,再往北,则有更大的淀山湖,寺庙占地三十六亩,在明、清两代盛极一时,是汾湖周边最著名的寺庙之一。 极盛时,据《荷雨轩记》载:寺内建有“净池春晓,圆觉谭经,松风马伴,荷雨生声”四景,既是四周乡人日常礼佛的重要场所,也是风景秀美的名胜之地。 元代大诗人杨维桢曾在诗中生动地描绘过圆觉禅寺: 圆觉招堤隔市暄,潮音满座自晨昏。 雨来宝地天花坠,风动珠林贝叶翻。 供养奇方凭白鹿,斋分珍果仗黄辕。 从今结却渊明社,净土修持礼法门。 在时代的动荡里,跟大多数寺院一样,圆觉禅寺也陷入沉浮。解放前后,寺院香火衰落,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浩劫,寺院主殿被拆作他用,经像法物毁损遗失,寺院建筑公剩天王殿和偏殿。 它的重生要等到年。这一年,圆觉禅寺正式对外开放,延请上海根宗法师来寺主持寺务,并启动了绵延至今的宏大建设。 计有: 年建自在楼、功德堂、自在观音殿等,年建“三宝楼”,即上层表佛“千佛阁”,中层表法“藏以楼”,底层表僧“迎宾室”,年建白玉石报恩塔及铸千佛阁宝鼎,年建居士齐堂、五观堂、上客堂并新塑新大殿十八罗汉像、文殊菩萨、普济菩萨,年重建大雄宝殿,年11月3日大光明殿、药师殿佛开光,来自苏浙沪寺院代表和境内群众近万人参加,年建弘法楼(罗汉堂)、女众别院、居士寮,年建大放生池、大牌坊并有余佛教信徒参加罗汉开光盛典,年始建万佛宝塔。 △始建于元代,重建于年的云台禅寺 其实陶庄不独圆觉禅寺。汾湖的美好佳景,吸引了历代众多僧人来此建寺庙,除了已废的水月禅院、洪泽庵、圆明庵、清宁道院,云台禅寺和圆觉禅寺一样,重获生机,如今香火繁盛。 聊记一笔的是,水月禅院不仅在明末清初吸引了松江陈子龙、苏州杨廷枢、吴江吴日生等人聚会密谋抗清大计,更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吸引不少爱国志士在此秘密集会。谁能想到,在禅院钟声里,竟深埋着历史深处的一腔热血,并获得了这样的结果:大义成善。 △袁家埭“袁了凡”故居 再讲袁黄的故事。 与寺院僧人弘法扬善和志士义人求取独立的大善不同,袁黄(俗称袁了凡)在道德践行的意义上,编织善学,并力行善道。 袁黄世居陶庄镇陶东村袁家埭。虽经百年沧桑,袁黄古宅遗址尚存。袁家墙门远近闻名,巍峨的门楼,古朴的石码头,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袁家古宅的地理位置独特,两头都是湖泊,闹中取静,静中见活。端的是好风水。 据《袁氏家训丛书》卷1《家难篇》记载,袁家“世居嘉兴之陶庄(今析归嘉善),元末家颇饶”,家族大约有多亩土地,可见袁家十分殷实。但是,袁家当时卷入了致命的政治斗争,翻检历史,大致可以搜索出这样的线索:元明易代,朱元墇死后不久,皇室内部爆发了一场皇位争夺战,史称“靖难之役”,最终燕王朱棣获得胜利,夺得大位。 当时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黄子澄有很深的交往,受到牵连被抄家。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袁顺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最终定居于与嘉善仅隔一汾湖的江苏吴江,并一度改姓。到了袁了凡的曾祖袁颢,干脆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入了吴江籍。 有关这件事,袁颢在《袁氏家训丛书》中记录道:“(永乐十一年)黄子澄一事后,携家眷同往吴江,以训蒙为业……洪熙元年四月,有复还田土之令,吾父始返陶庄,予始复袁姓。” 另按袁嵩龄《赵田袁氏家谱续刻叙》云:“吾家旧住陶庄,族类蕃衍。经家难,迁徙流离,遂衰弱。”家族隐痛一直埋藏在后世子孙心中。 但即便如此,袁家依然在历史的风浪中挺了过来,据清?光绪《嘉善县志》“人物志”中所载,列传或在传记里提到与袁黄有关的有不下十人,上可追溯到袁黄四世祖袁顺,下可延伸到袁汝淦、袁泽等袁黄的十世孙,实为名门望族。 △袁了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袁黄作出了远离政治的独特选择,度过了他辉煌的一生。 《了凡四训》开篇即说:“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根据他自己的记载,在遇到云谷禅师的第二个时刻,袁黄福至心灵,走上了德修行善的圆满之路。 这条道路,综合起来看,是一条袁黄自己身体力行善事的道路,是一条将善事善行如水波一样向四周扩散的道路,是一条将善行上升到善书善学的理论高度的道路,是一条以善书善学引导形成善举运动的道路。 △《了凡四训》 我常想,名门望族以其自身的精神创造、伦理行为、生活实践,在一个地方形成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所有地域共有的现象。 陶庄历史上,陶文斡迁居柳溪形成了陶庄集市,绵延至今近千年,而袁氏家族则散布了光辉的善学思想,影响波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甚至更远的西方,其恩泽更是绵绵不绝。 虽然袁家埭如今只是陶庄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然而善的种子始终扎在这块土地中,在周围变动不居的流水里。 △夏河村大浜口的“永禁牌”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民国时,陶庄镇夏河自然村曾树有一块“永禁碑”,村民们规约“永禁:鹅鸭放河、埂树斩伐、垃圾投河”,三件事虽然皆是小事,却潜移默化,生动地体现了夏河人对水的敬畏态度。 此碑曾一度坍沉于大浜老桥洞河底,今打捞清洗描红后,又复立。 凡此种种,陶庄最好不过地诠释了:积善之乡,上善若水。 水边的诗文画 自宋以来,陶庄一直保持奇异的文化繁荣之状。不仅民间文艺格外发达,创造形成了田歌、宣卷、莲湘、赛歌会等艺术形式,而且袁黄家族世居陶庄,“元季四家”之一的大画家吴镇也与陶庄有着若隐若现、千丝万缕的关系(吴镇画过汾湖的渔村、渔隐和渔父图)。 这一切,也许都与那么好风好水的汾湖有关。 △两本汾湖旧志和《柳溪竹枝词》 第一个与陶庄和汾湖直接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是元代的赵孟頫。自元大德四年()起,通州文人钱重鼎,在汾湖东滩筑室定居。这时,他的好朋友,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为他画了著名的《水村图》。延佑元年(),钱氏撰《水村隐居记》,成为千古佳话,在江南文苑中传诵至今。 这里,《水村图》是一个异数。 它是一幅长长的手绢,绢布上是汾湖的水墨山水。虽然《水村图》与赵孟頫的另一幅名作《鹃华秋色图》相差无几,但相比之下,更有元代典型山水画萧疏淡远的特征,已经具备了新颖的面目: 那是一片淡远的水边风光,林树清幽,水光苍茫处,茅舍掩映,远山遥接,笔墨挥洒,随心所欲。 《水村图》的珍贵,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外,还在于其难得的历史价值,自画成至今,题咏不绝,呈现出一幅清晰的流传史。 此画曾被清宫内府收藏,乾隆皇帝题词并盖章,堪称国家级文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末代皇帝溥仪逃亡途中随身携带此画,因日用开支不够而卖与民间。 六十年代初,民间收藏者竟以八千元卖给故宫博物馆,得以重归国家。艺术珍品,辗转流离,终未湮没。 不仅《水村图》有如此跌宕起伏的历史,它还衍生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水村图”系列。 清代魏坤率先画了《水村第二图》,其后徐虹亭、李南溟各自画《水村第三图》,郭频伽画《水村第四图》,到了民国时期,南社成员周芷畦画《水村第五图》。这是一个艺术衍生的奇观。 △《分湖志稿》书页 紧随其后的是元代另一个著名文人,杨维桢。 据《陶庄镇志》载:元至正九年(),三月十六日,北芦墟士绅顾逊邀儒学提举杨维桢、甫里陆宣、大梁程翼、金陵孙焕、云间王佐、吴郡陆恒、汝南殷奎等七名士,带珠帘氏、金粟氏两歌妓坐楼船“钓雪舫”朝出武陵溪、过伍子滩、至汾湖,下午舟至龙王庙(分泽庙)直抵柳溪,出柳溪,过登瀛桥十里许至芦墟。尽情游玩之余,杨维桢作《游分湖记》,阐述了“分湖”一名的由来:“湖分而半,一属嘉禾,一属姑苏,故名分湖云。”《游分湖记》中还说:“朝出自武陵溪,过伍子滩二里许,北望见……西顾村也。”这是最早提到了伍子滩的历史典籍。 △汾湖(陈少华摄) 杨维桢不仅歌咏汾湖,其诗文对陶庄也多有记颂。他有一首诗题目直接就叫《陶庄诗》: 村落成行市井连,日中云集自年年。 刀锥有利图衣食,贸易无人索税钱。 渔鼓画桥杨柳外,酒旗茅店杏花前。 陶家义塾闻相近,教子何须孟母传。 诗中既有对陶庄集市、村落、风情的描绘,更有对陶文斡创办陶家义塾的壮举大加赞美。在另一首诗中,他写道:“翠岩亭下问棠梨,上客同舟过柳溪。”虽然游玩的是汾湖,却记下了“柳溪”,陶庄的前世。 △周斌墨迹 现在重新回到作《水村第五图》的周芷畦身上。周斌(-),字芷畦,号汾南渔侠,南社成员,居住在汾南草堂(今汾湖村徐河浜)。年,周芷畦成南社成员在歇浦雅集。 这一年,周芷畦写下了大型组诗《柳溪竹枝词》,共两部,第一部首,第二部50首。 《柳溪竹枝词》在风格上类似于朱彝尊所撰的《鸳鸯湖棹歌》,咏汾湖和柳溪一带的风物风情、历史掌故,整个组诗清新可喜,得到了南社成员的高度评价,纷纷为之作序。 柳亚子(吴江人,居汾湖之北胜溪,曾与毛泽东诗词酬唱)在序中说,“今吾友周芷畦复撰《柳溪竹枝词》百首……从此一湖南北棹歌相闻……” 丁清藩(同里人)在序中说:“《柳溪竹枝词》百余首,其中风俗物产之巨,掌故事实之详,为吟咏家所罕及。然此特咏一乡耳,推而广之……有不与两京三都子虚长扬争采乎……” 周文炳(同里人)在序中说:“分题而咏,得百余首,是岂状风土写物情仅为一时游戏笔墨乎?而掌故所在,寓之歌谣,后之览者……” 除了作序称赞,更有不少同道、乡邑作《赞周君诗》。 杭州诗人丁在三写道:“流水无情不计年,新词一卷柳溪传。莼鲈归思秋风里,明月西湖几度圆。” 同里人秦炳奎对周芷畦的赞美达到了顶点:“驷桥唱过乐淘淘,铁笛吹残月影高。漫说陆宣成绝调,汾南今也有词豪。” △魅力汾湖——汾湖(江建平摄) 而汾湖,在自然和人文交相辉映下,在历史上曾形成了著名的“汾湖八景”:蒲滩鸳鸯、平湖书院、胥滩古渡、朱桥牧笛、汾埂渔舟、巡楼更韵、泗洲晓钟、汾泽龙潭。 在浸透了文化汁水的儒雅名称中,饱含了名人事迹(伍子胥、陆氏义塾)、佛教文化(泗洲晓钟)、制度变迁(巡楼更韵,即汾湖巡检司楼)、美好传说(蒲滩鸳鸯、朱桥牧笛、汾埂渔舟、汾泽龙潭)。 除了这“汾湖八景”,另有历代先贤八人(汾湖流域陆大猷、陆行直、袁黄、叶绍袁、洪祖烈、李枝芳、陆耀、郭频伽等8人)被后人尊为“分湖八先哲”。 △年12月建成的汾湖穿堤(年摄) 从人文角度看汾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作两段: 吴越之时的两国界湖和秦统一后的名胜之地。 秦统一后,因汾湖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特殊,许多文人墨客仍对它情有独钟,从而成为了观赏性湖泊。 宋元时期,汾湖已是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文豪大家,纷至游览,其风俗一直延伸至民国。除了赵孟頫画了《水村图》,杨维桢写下《游分湖记》,明末清初的江南大才子冯梦龙(—),在太湖流域收集的大量民歌中,有多首民歌是在汾湖一带的市镇和农村采集的;年底,柳亚子泛舟分湖后,追杨维桢之踵,又留下了一篇《游分湖记》。 时至今日,汾湖即将进入更高意义上的旅游顶层设计规划。它又将催生怎样的全新的诗文和艺术? (说明:文中涉及汾湖处,一般表“汾湖”,但有时表“分湖”,略有不一致处,盖因尊重历史文献原貌之故。) 诚挚感谢本文作者 本文略有删减 感谢所有拍摄美丽陶庄的摄影师们 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