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主治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05/9278759.html 楚天都市报7月30日讯(记者刘闪邹斌见习记者马浩然发自安徽)洪水漫过农田、鱼塘、祖坟、大棚,房前屋后,满目翠绿被汪洋吞没……大半辈子生长在濛洼蓄洪区,这样的场面,60岁的闻献起已经历13次。被洪水覆盖后,他依然记得哪里是路,哪里是自己家的地。 时隔13年,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再度成为焦点。王家坝越来越出名,作为当地人,闻献起却高兴不起来。他和乡亲们扛起铁锹,来到淮堤大坝巡堤,如以往每次一样,在洪水中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7月20日王家坝开闸蓄洪,7月23日关闸停止分洪,安徽省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再次作出牺牲。76个小时,4个乡镇平方公里的沃野,汪洋一片,被3.75亿立方米洪水包围。随着行蓄洪区的启用和一系列水利工程的调度,淮河干流汛情逐渐缓解。 王家坝闸口 王家坝闸口后的泄洪区 第16次蓄洪 如果今年没有开闸放水,闻献起一家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闻献起是阜南县老观乡新河村村民,儿子在上海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带孙子,种了3亩地,还养了多只鸡和鹅。午季小麦、油菜大获丰收后,种下了大豆、芝麻,青苗已到膝盖高,原本期待秋季有个好收成,开闸蓄洪让他的心血付诸东流。 所谓蓄洪区,是指利用低洼地区分蓄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的地区。濛洼蓄洪区,主要由王家坝进水闸、曹台孜退水闸、濛洼圈堤组成,四面环水。其总面积.4平方千米,区内耕地面积19.74万亩,设计蓄洪水位27.8米,设计蓄洪量7.5亿立方米。 7月20日8时30分,王家坝闸水位达到29.75米,超过保证水位0.45米。接国家防总命令,王家坝闸开闸泄洪。27岁的王家坝闸管理处操作员池帅早已做好准备,他紧盯屏幕,点击鼠标,操控闸门自动化启闭机,滚滚河水龙吟虎啸般奔腾而出。来到王家坝工作2年,这一刻,池帅真正领悟了“王家坝精神”。 开闸2个半小时后,洪水流到闻献起和村民们的农田。至当天下午6时,水位迅速上升到26米,比农田海拔高出2米。闻献起沿堤建的楼房,立刻被洪水包围。屋后的农田,变成一片泽国。 这是王家坝闸60多年来第16次开闸泄洪,这也是闻献起经历的第13次。上一次,房前屋后都是大水,还是年。那时,他哀求洪水,“可别再来了”。今年,闻献起不再慌乱。从一楼窗户望向滔滔洪水,他语气淡定:“淹不上来!” 为何时隔13年再度开闸泄洪?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在综合考虑降雨、水位、流量和洪量等因素后,对年淮河洪水的初步结论是“流域性较大洪水(约10年一遇)”。 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张家颍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蒙洼蓄洪区启用是按照批准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并结合水情、雨情和工程情况,由淮河防总向安徽省提出意见,报国家防总决定。“一般都是能不开闸则不开,今年淮河的洪水比预期来得更急更猛,开闸时水位已经达29.75米,闸顶的高度是29.76米,再不开闸,水就翻过闸门。” 泄洪后四面环水的郑台孜 王家坝保庄圩 留守和转移 蓄洪区内,生活着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四个乡镇的19.5万人,他们大都居住在座庄台和6座保庄圩上。闻献起居住的庄台挨在大坝上,属于淮堤庄台。完全孤立在蓄洪区中央的,叫作湖心庄台。 根据多年抗洪经验,当地逐渐形成了庄台和保庄圩。庄台被比作倒扣的碗,中间高,四周低,碗反过来,就是保庄圩。不论洪水怎样蔓延,在保庄圩和庄台的群众都是安全的。虽然不用转移,但湖心庄台随着蓄洪会变成一个个孤岛,只能通过船只通行和运送物资。 确定开闸前两天,王家坝镇李郢村郑台孜庄的村民就收到了预备转移通知书。一些村民去地里抢收毛豆,村民郑应友种的旱稻、芝麻,根本无法抢收,放闸后全淹了。自他记事起,每次放闸都是如此,他已习以为常,留守庄台坦然面对。 过去发水,当地人一愁没吃的,二愁没路走,三愁没收入。中间12年没有蓄洪,给了濛洼人民向贫穷落后挑战的机会。眼下的蓄洪区,盖起了楼房,修通了水泥路,接上了自来水,居住环境也变干净变美了。洪水包围,庄台还组建了临时党支部,从县城和镇里来了驻村医生,让村民少了后顾之忧。 更大的牺牲,来自转移人口。洪水来临前,因农业生产、养殖在区内平地居住的人口必须转移。按照要求,位村民需在7月20日凌晨3点全部转移到安全地点。 郜台乡刘店村的李可建老人,与两个儿子承包了几十亩鹅棚、鱼塘、桃树。他在鹅棚旁搭建了活动板房居住,前2年收益不错,赚了10万元。今年一场洪水,全都打了水漂。 7月19日,接到转移通知后,李可建舍不得丢下一样东西。村干部帮着搬上车,他抢着摘了几个西瓜。鱼塘的鱼长到30厘米长,来不及捕捞。养殖的0只鹅和只鸡,抓的时候,到处乱跑乱飞,最后带出来的只有多只。“全国各地那么多灾情,国家也是难,担子太重了。”损失近三十万元,老人内心五味杂陈。 冲锋舟搭载村民和物资来往于台孜和保庄圩之间 郜台乡的李可建老人养的鸡跑了一大半 蓄洪区的巡堤人 参加防汛自救,对于王家坝人来说,无需动员。在他们心中,这是宿命,也是使命。 63岁的杜克元和老伴在阜南县城边带孙子,边打工贴补家用。他在工地上做小工,一天工钱元。7月21日,从手机上看到消息,杜克元骑着电动车回家,因为开闸后封路,他半路被交警拦下。第二天早上5时,趁交警没到岗,他骑了1个多小时车到家,参加防汛巡堤。“家里受了灾,我肯定要回来!”杜克元说,濛洼蓄洪区是他的家,他不能不管。 一脸黝黑、嘴唇发干,汛情面前,郑台孜庄台长赵年猛停不下自己的脚步。41岁的他是名退伍军人,外出打过工,承包过工程。3年前,看到家乡中青年基本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他决定回到庄台当台长,想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让家乡父老都能富起来。洪水面前,赵年猛成了父老乡亲的主力骨。他很欣慰,当初回乡的决定没有错。 实际上,赵年猛自己家也损失惨重。他眼看着种植了4年的苗木林淹水,仿佛看到投入的28万元往水里撒,心里拔凉拔凉。“一个家庭才多大,跟国家比,算得了什么?” 沿着淮堤往下游行进,堤上随处可见防汛队员。在曹集镇利民村的淮堤上,一群奶奶年纪的巡逻队员引人注目。 64岁的吴天芳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头发花白,穿着胶鞋,扛着铁锨,带着雨衣。老伴外出打工,儿子儿媳也不在身边,家里只有她和12岁的孙子。她说,家家户户住在堤台上,保护大堤,也是保护自己! 懵懂的年轻一代,也正在从老一辈王家坝人接过接力棒。王家坝镇邢郢村,17岁的张全武一脸稚气,穿着校服,跟着两位爷爷辈的老人巡堤。 70岁的邢庆凯见证了王家坝的今非昔比。说起年轻时经历的一幕幕,艰难困苦、百般不易,老人感慨万千,恍如隔世。而今,大堤不断加高、加固,曾经困扰他们的烦恼一去不返。 老人的抚今追昔,让张全武肃然起敬。他在王家坝出生,后随父母去宁波,到6岁才回乡。今年开闸蓄洪,张全武不用重复老人当年上演大逃难的历史,但看到万亩良田变成汪洋,他还是震惊了。 曹集镇利民村的女子护堤队 郑台孜的台长 淮河咽喉第一闸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0公里。 历史上,淮河水患频繁。淮河的命运与黄河紧密相联,厄运也来自黄河,自北宋末年“黄河夺淮”成常态化之后,整个淮河流域水系发生紊乱长达近年。淮河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再加上明代以后人口暴增,人水争地的情况更加严重。 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多万人受灾,0余万亩土地被淹。此后淮河治理加速,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被中央提上日程。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区共同组成了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年汛前,王家坝闸顺利竣工。3年,老闸拆除重建,新的王家坝闸一共13孔,设计流量为立方米每秒。 建成后的王家坝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是淮河蒙洼蓄洪区的主要控制工程。它一向被视为淮河汛情的风向标,事关整个淮河流域防洪安全,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从事淮河河道管理工作37年,张家颍对千里淮河再熟悉不过。淮河总落差米,王家坝闸以上为上游,公里河道落差米,坡陡水急,洪水直冲王家坝。中、下游至洪泽湖出口约公里,地面落差只有22米,河道坡降平缓,狭窄弯曲,宣泄不畅,洪水难以迅速流向下游。“就像在高速公路限速公里,到了这儿突然限速20公里,肯定会堵车。” 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张家颍介绍,淮河的地形地貌和王家坝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淮河一旦发生大洪水,王家坝开闸分洪的概率比较高,成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是淮河防汛抗洪的重中之重。自年至年,王家坝闸先后15次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先后进洪累计75.4亿立方米,相当于浩瀚的东海,为确保淮河安澜立下汗马功劳。 有网友用一句话概括了王家坝闸开闸泄洪的意义:“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网友的说法并不夸张。公开资料显示,王家坝闸地处豫皖交界处,其以下的淮河中游,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工矿企业,以及京九、京沪铁路等交通大动脉。 泄洪后四面环水的郑台孜上居住的村民生活无忧 王家坝闸闭闸后,村民在水面打鱼 濛洼人把杞柳编成筐篓,发展成新产业 困苦中孕育出希望 从7月20日至23日,王家坝闸闸门开启总时长76个小时28分,濛洼蓄洪区蓄洪量3.75亿立方米,淮河上游段不再超警戒水位。“淮河流经王家坝的洪水,有三分之一流向了濛洼蓄洪区。”张家颍说,这有效削减了淮河洪峰,缓解了上中游防汛压力。 “这次行洪是超历史最高水位行洪。”张家颍介绍,王家坝闸管理处不眠不休,承担这次任务很自豪。但作为阜南人,他并不想看到家乡父老的家园和心血被淹,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开启闸门。虽有补偿,但当地水利、基础设施等在大水中冲毁。为了淮河安澜,濛洼蓄洪区人民作出的牺牲,理应受到尊重。 淮河干流汛情得以缓解,水位持续下降,王家坝闸和濛洼蓄洪区只是其中的缩影。记者从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7月20日以来,安徽省在淮河流域连续启用了蒙洼、姜唐湖、南润段、邱家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董峰湖、荆山湖8个行蓄洪区,同时调度上游淠河响洪甸、佛子岭和史河梅山等大型水库拦洪削峰滞洪,降低了淮河干流的防洪风险。 开闸后30个小时,淮河洪水从王家坝抵达最下游的郜台乡曹台村。当淮河水位降低,蓄洪区水位高于淮河水位,曹台孜退水闸就会打开,让水重新回到淮河。关闸后两天,王家坝镇的庄台洪水渐退,农田露出,村民们忙着去补种稻子、蔬菜,把损失减到最小,开始灾后重建。 位于蓄洪区“锅底”的曹台村,仍是一片汪洋,这里水淹的最多,退的最晚。相比眼前的损失,包村干部郜台乡副乡长刘晓妮更担心的是发展机遇的损失。在蓄洪区特殊环境下,当地形成了“水退人进、水进人退”的防洪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种植莲藕、芡实,养殖水产、家禽,逐渐形成规模。洪水一来,再好的产业也只能淹没。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正在做核灾工作,为之后的财政补偿做基础。 工作6年,在刘晓妮看来,蓄洪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洪水不来,发展水产养殖、水上光伏等产业优势明显。一场洪水,对今后的招商引资难免不利,同样考验着种养大户的信心。 但蓄洪区的人们,从来不会向洪水屈服,多少年以来,他们懂得了“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生存之道。洪水赶不走,只能学会与它共存。当地有一种水生植物杞柳,洪水中,庄稼都被淹了,只有它在昂扬的生长。濛洼人从中学会了生存之道,很多年以前,就把杞柳割回家,编成筐篓拿出去卖,如今硬着逼出一种新产业,甚至做成工艺品出口海外。 在这片水患频发之地,困苦之中,人们一次又一次孕育出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