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蔡姓起源郡望

蔡姓系出姬氏。公元前年,黄帝第二十八代孙,周文王姬昌第五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度受封于蔡(春秋时期诸侯国),后以国为姓。时武王姬发兴兵克商,建立西周,将胞弟鲜、度、处分封于管、蔡、霍三地,驻扎在原商都朝歌周围“相禄父(纣王之子)治殷”,监管遗民,史称“三监”。蔡辖地“自荆以南”,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后受楚国攻逼多次迁都,平侯迁新蔡(今河南东南),昭侯迁下蔡(今安徽凤台),至公元前年齐侯失位,终为楚惠王所灭。《史记》载,蔡立国年,二十五传、二十三爵,所列蔡叔度、蔡胡(仲侯)、蔡荒(伯荒侯),是可见最早冠以蔡姓的祖孙三代。自叔度立国受姓,蔡氏历史三千余年,已传多代。

蔡族尊度(或胡)为始祖,春秋时聚居于河南陈留圉。公元前年,随着中原蔡都南迁,安徽成为第二大聚居地;部分迁居山东等地,始有南北两支。蔡亡国后,齐侯子通等避难蔡山;战国时,子孙迁徒楚、秦、晋、齐;汉魏时,蔡姓人渐多散居。西晋末,北方战乱频仍,中原居民大量南迁,蔡姓人大规模进入江浙。唐朝初期和末期,中原又两次移民福建,蔡姓亦为主要移民氏族。到了宋代,蔡姓人已星布江南各地,形成浙、苏、赣、闽等蔡姓聚居地,并进入台湾。

西晋末年,叔度第五十六世孙蔡克等后裔始由河南济阳南移。东晋司徒蔡谟(第五十七世)的一支后裔避乱江南,转徙于太湖流域,后定居镇江。其中北宋蔡约(第六十二世)一支又因灾乱迁徙吴西洪都(今江西),或居高安,或居宜丰,或居新吴。居新吴二十五都竹林湾(今奉新小溪源水角乡)的后裔蔡官谨第五子蔡泗之孙蔡鼎(第八十八世)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由赣入鄂,先掘井结庐下雉,后定居蔡鼎庄(今属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官仔村);官谨第四子蔡辅之后蔡元三(又名原珊,第九十世)为避战乱,于南宋末季辞官,辟居湖广兴国军安乐里石蒿(今阳新县王英镇国和),后次子添奇定居下来。明建文年间,因爆发燕王“靖难之变”,在“吴为官”的“闽人”蔡贤(真名隐,第九十五世)避居兴国安乐里上游貌水畈,后曾孙秉郁定居于长庆里蔡贤畈(今浮屠镇宏卿)。落业洋港街的蔡姓至通、至逊、至逵、至龙兄弟一支,系20世纪30年代由武穴迁入。

蔡氏郡望济阳,古称“济阳蔡氏”。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蔡氏聚居之陈留圉属济阳,故蔡姓以济阳为郡望。

二、阳新蔡姓堂号

阳新蔡姓主要有兴国安乐里添奇公(简称奇户)、长庆里贤公(简称贤户)两支,与梁子湖鼎公(简称鼎户)均属江南派系,尊蔡叔度为始祖。今奇、贤、鼎三宗支已合修。

添奇公宗支尊原珊公为始迁祖,添奇公为落业祖。谱载,蔡原珊官至大理寺右评事,于南宋宝佑六年(公元年)谢职,四处游历,至兴国军安乐里石门,见山水青秀,遂于次年十月携夫人及次子添奇夫妇来太屋垅安居,后被长子志奇接回江西。添奇本“袭承父职”,见末世金辽威加、朝廷群小煽乱,遂决意退隐,随父迁兴国,后定居石蒿。奇户支下分章荣、章保、章成、章兴、章侯五门,其中八支聚居安乐里蔡祠一带,移居三溪口和长庆里(今宏卿)、丰叶里(今浮屠)、修净里(今龙港)各一支,外迁大冶、鄂州、武穴各一支,至今七百余年,传二十多代。

贤公宗支落业祖生于闽,官于吴,隐于楚,于富川西关口凤凰林山谷结庐,自号松溪,当地尊为“贤”公。其后裔“经文讳武,族甲雉水”,发迹之地渐以“蔡贤”传名。后贤公长子政二一支聚居安乐里上蔡贤,次子政三一支散居长庆里下蔡贤一带,以及丰叶里、安乐里、丰义里(今陶港)、善福里(今韦源口)、兴国州城等地,至今也有六百多年,传二十余代。

奇、贤两宗支的散户广及咸宁、大冶、黄石、通山、武宁、蔡甸、竹山、英山、宜昌及安徽青阳、陕西华山、甘肃陇南等地。

兴国(阳新)蔡氏堂号“厚德堂”。州知高梦龙曾题赠堂额。高梦龙,江苏淮安山阳人,清康熙年间知兴国,治州七年。康熙五十六年(年)往嘉鱼遇雨阻,留宿蔡氏宗祠,见祠堂礼器整洁,寝牍家训铭于两庑,有“春秋报本之忱”,翻阅谱牒世系又见公卿接续,知为富川名族,遂题匾一额,赠诗一律,以表嘉勉之意。诗曰:“传世家声远,嵯峨壮此祠。门临千亩绿,树绕万峰奇。积德隆司马,贻谋甲富池。逡巡丰碣下,观感动长思。”

迁居咸宁老屋场的彦楫公一支另立有“怡德堂”。

三、蔡姓人口村落

据年统计资料,阳新在籍蔡姓人口1.1万人,其中男性0人。

阳新蔡姓大小村落逾百,主要有:王英镇蔡贤村外石蒿、王塘下、杨家山、甘泉、贾家山、上石湾、茶园、楼下、上楼下、石坛山、大塘山(太屋垅)、瓦屑丘、王效山、下铺、雄呜(上铺)、燕山、老军山、祠堂畈、小港、石屋下,南宋村古塘金柯、太子庙、上新屋、杨林、邱家畈、太屋基、朱家宕、南山畈、付家山,毛坪村门楼、三斗、歇马亭、大窝、王效山、蔡家颈、禾双塘(北山)、坳下、伯家山、泉下堍,新街村下泉蔡、油潭湖、蔡继山,隧洞村蔡家垅、垴背蔡(大宕墈)、蔡公启、庄口窝;浮屠镇前山村蔡贤老屋、新屋、下城、门前山、木垴、下烟、六房、七房、港屋墩、蔡玉彩、下新屋、东湖老屋、东湖垅下庄,下李村蔡贤太屋、王垅蔡、泰王垅、下蔡、枫树下、石竹窝,森铺村九斗堍、上蔡、蔡里湾、罗家园,方林村蔡际虎、西边良、下脚塆,公桥村柳树湾,进中村龙口蔡,三堡村十三堡,茶铺村蔡肖堍,汪佐村蔡清堍,山泉村楼下;三溪镇军林村将军林蔡家,高桥村蔡家垅,冠塘村王中蔡,柏树村蔡家安,长河村藏河山,黄冲村蔡家畈、三叉湖;另外,有太子镇上港村金镶园下,四门楼村四门蔡,黄颡口镇菖湖村下保蔡,富池镇金镶园上,陶港镇碧山村碧山,龙港镇坜上村蔡家湖,木港镇西垅村岩山,枫林镇南堘,兴国镇上街村五里湖蔡庄、七里岗村蔡家垅、喉咙村蔡家塆。

四、蔡氏宗谱派行

(一)宗谱修续

添奇公后嗣原有家乘编次,至明代经蔡大寓、蔡荣儒纂修成帙,后遇明末兵乱,匿于石洞而腐,再取时已残缺不全。蔡次原曾再修墨谱。清嘉庆二十三年(年),奇户继大寓、荣儒、次原,辑各支世系,依欧苏体裁首成安乐蔡氏家谱数卷;后于同治九年(年)二续,宣统元年(年)三续,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五年(~年)四续,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五续。

贤公后嗣初时不谙谱续,后于安乐里老屋墙洞中发现首尾失次、字页残缺的旧谱,经过搜集远近分支墨牒,分别于乾隆三十年(年)、嘉庆十二年(年)、道光二十四年(年)、光绪四年(年)、宣统三年(年)、民国三十三年(年)和新中国年七次修续长庆蔡氏宗谱。

年,同姓同宗的辅、泗二公后裔阳新奇户与鄂州鼎户合谱,列鼎户为“厚德堂”第三宗支。

~年,蔡姓奇、贤、鼎三宗支本着认宗归源的共同意愿,汇省内十余县市及陕西、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地所系后嗣,编成厚德堂《蔡氏大成宗谱》、《蔡氏宗支支派宗谱》、《蔡氏全族连环宗谱》。

(二)派行承传

由于历史原因,奇、贤、鼎户各支所传伦派不一,虽共姓而不能明宗。年,三宗支合修,重订新派行。

1、合修之前,三宗支实传的派行

(1)奇户派行

章荣公支下(港户一至十房、兴高,住阳新)

原奇章仁华贞官如景彦伯仕大茂荣子居元崇英杰韬略定乾克庸肇美绪

章保公支下(穴户,住广济周家垱)

原奇章胜天仪永汝建双曰芳茂道元东少应红士仁义礼智耀克庸肇美绪

章兴公支下(祖户,住大冶龙济堡)

原奇章朝明继普祖寿志伯子丹兴玉天方立茂荣杰韬略定乾克庸肇美绪

章侯公支下(清户,分别住蔡清湾茶铺、荆山园上庄、蔡清湾蔡铺)

原奇章明清宗任华茂荣节必丹永德文应良汝世杰韬略定乾克庸肇美绪

原奇章明清宗任华桢福宣友子思显国日春义兴良正略定乾克庸肇美绪

原奇章明清宗任仲受福永贤廷坤朝本启友之士尚显韬定乾克庸肇美绪

彦楫公支下(怡德堂,住咸宁老屋场)

原(与章荣支“彦”字对应)铭盛式崇演兴万国正廷之启一胜大世昌天佑开

(2)贤户派行(住阳新)

贤政文秉永旦正继怀曰承良世代兴际会秀联升荣华思祖泽(3)鼎户派行(住鄂州蔡鼎庄)念山登云思日伯汉永仲世兴超中梁仁德作孚道义文运锦应明珍2、合修之后,三宗支共用的派行忠孝儒家典宏志延诗训理学旺济阳品哲育才能新安久发祥丰宁衍吉庆五、蔡氏宗祠祀典(一)祠堂、正屋蔡氏奇户、贤户虽始迁祖有别,但同宗济阳,同源江南,又共同发迹于下雉安乐里,代代亲如手足,故族中享祀历来共于一祠。蔡氏最早用作奉祀活动的石门“克庸祗德”正屋建于南宋开庆元年(年),前后五重。清道光八年(年),蔡氏于当地象鼻山下建祖祠,门对凤凰林,所辟新基系用粮田与冯姓协商调换的山地。祖祠长91米,宽20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内设戏楼、女儿楼、横屋、八轩、拜祭厅、神龛,光绪年间建成后,历为安乐里最大祠堂。土地革命时期,蔡家祠成为苏维埃有才区活动中心和革命军独立团大本营,后毁于民国十九年(年)国民党反动派的报复性纵火。年11月8日,新建蔡氏宗祠奠基于蔡贤水库坝下的原祠旧址,年5月1日举行开祠庆典。总造价万元、总面积2平方米的全框架钢混结构群,宽26米,长91米,进深五重,主体建筑高13米,斗拱飞檐,气宇轩昂。正大门紧傍沿横公路,一正两侧,中门上标祠名,下镇一对吉祥石兽。敞亮的前重庭除,台阶27级,露天庭院可容千人,女儿楼长廊舒展,戏台高拱古雅,观礼台顶梁悬挂着饰以龙凤呈祥图案的“厚德堂”竖匾。步入八轩正厅,32根大红立柱雄浑恢宏,正梁中央是表达沿续“克庸祗德”族魂的横额,两侧分别再现北宋帝赐之“灵椿祠”和大明皇封之“大夫第”牌匾。通往后重的天井,仿“金水桥”之胜,列有左右石雕护栏;九级台阶之上,便是拜祭厅和神龛,虽雕龙画凤,却壮严肃穆,两副堂联题为:叔度祖汝南开基嗣孙繁衍如星布添奇公安乐发派人文及第似笋生中华一蔡四千年文章文化文明文蹈武略振中华富川大族七百载德行德仁德义德高望重誉富川依然雄踞国和一带的蔡氏宗祠,是厚德堂全族共建共有、共同议事和集中奉祀的场所。此外,各宗支支派还分别在各地建有宗堂正屋,主要有景春支外石蒿“克庸祗德”正屋,景和支石蒿、杨林正屋,景仁支蔡家垅正屋,景文支玉彩彦伦公正堂、颜山正屋,景亨支楼下正屋,景清支石坛山、大塘山正屋,景全支王效山正屋,官六支泉下堍宗堂和王中蔡、太王垅正屋,如鳞支燕山宗堂,如高支祠堂铺正屋,清七支蔡清堍宗堂,贞一支蔡家湖宗堂,贤公支蔡贤太屋“春霭龙溪”宗堂和东湖垅、前山、下城正屋,以及普兴支大冶花犹树宗堂,如珍支咸宁陈蔡正屋等。(二)祀典、族会蔡氏宗祠是厚德堂族中举祭、议事、集会的主要活动场所。昔一年一度的祭祖,受朝代治乱等影响,时续时断,尤其是祠堂被毁之后。旧谱载,蔡氏宗祠的几项族会,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万年灯会清咸丰五年(年),族儒登羸、监生锦清、开甲松泉等十数人以“朝山莫若礼祖”为由,倡议建立万年灯会,以谋“寝堂常明灯”所需灯油的永久之计。议定之后,每年由蔡族十五房户按人烟捐资,每人以九十九钱贰佰文为额,宽裕者多捐不定额,常明灯多达二三百盏。宾兴会宾兴会是万年灯会的附加议案,取存灯油费的一半,用以提倡斯文,奖激功名,培养人才。至光绪三十四年(年),族老宏模等加提六斗六升田收用作宾兴,每年九月送至公所。族中重读之风因之得以承启,有清一代参加大小试者逾百。万年茶会茶会以灯油收入利息为资创设,始于何时无考。祠堂每年五至八月施茶,供耕作者及行人止渴,纵值阴雨,毋许懈怠。龙公会龙公,为八房的第九十七世祖蔡如龙,明成祖诰封的光禄大夫。因积善传家,多子多孙,后人塑其像,列祠奉祀。祀日依龙公生辰定在每年十月初六,称龙公会。今厚德堂祭祀活动恢复于年。蔡族事务管理委员会成立于年9月。年农历十月初六,厚德堂在宗祠举行秋祭,由九房官六公支派主持执祭大典,全族余人赴会,唱三日戏。年农历十月初六秋祭,由十房五如公、五房景文公支派合主执祭,全族余人赴会,唱戏三日。六、蔡氏族规家训家族祖训“五诫”一,父母对子女,戒厚薄之分;二,子女对父母,生须尽养,死不妄费;三,兄弟之间要友爱,莫因贪财利而绝同胞之情;四,取媳妇、立妻室,莫计较资财而割断男女之爱;五,居乡井,应良善,莫行欺谩和剥削等不仁不义之事。新民风民约安定团结,共创文明;爱国爱乡,奉公守法;积德行善,扶危济困;优生优育,近亲不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移风易俗,简办婚丧;注重教育,讲究卫生;依靠科学,勤劳致富。七、蔡姓名人逸事乔迁祖蔡原珊奉新先祖“列百七十二炊,代著显达大夫”。原珊于南宋淳佑初年拜大理寺右寺右评事,在位十六七年。宝佑六年谢职,寄情山林游历,道经湖广永兴军安乐石门江家桥,羡景美土肥,且地阔人稀,遂于开庆元年(年)引夫人偕次子来大屋垅卜居,并于第三年划定东南西北四界,取地名金矶,呈报兴国军牧批印备案,咸淳二年(年)建从宅于岩坑垅口。谋迁之日,当值金辽骚扰加剧,宋境群寇峰起,四宇乏靖,少有宁居,国祚已显垂尽之势,故有避隐之心。谱载五古《题原珊公游楚谋迁》有记:辋川与鹿门,不肯为世端。屏迹幽深扃,尽多胜高位。来游下雉郡,历历目所寄。道出江家桥,留人多逸致。泉水流深溪,千山罗空翠。木石皆峥嵘,其雅无不备。直到返旆时,流连经再四。归与父老言,族人皆云异。金辽猾中原,连年虐焰肆。兵火无时休,谁不求生遂。早岁频眺途,犹可复记忆。猛然为迁谋,姑将故园弃。去处告邑侯,来处白县吏。武陵桃花源,渔人重把臂。建宅垅坑头,闲偷希夷睡。画界齐四泉,经营新布置。创业祖蔡添奇原珊公与云夫人的次子。曾袭父职,不久而罢。当局重其材,想起用他,而他“志父之志”,矢志山林,坚辞不仕,慨然从父兴迁。添奇年轻时,孝友天成,读书之余,常与文士豪饮放歌,标帜词坛。隐居后,终其一生不改初衷,为图世居,披荆斩棘以筑室,含辛茹苦以置业。夫人卓氏生荣、保、成、兴、侯五子,俱负文名,自此绳绍五门,衍为一方耕读世家。谱载《题添奇公从迁高隐》有记:诞置奉新地,及长从父迁。两巢仍水角,一飞泊富川。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遄。出门歌白石,溅齿饮甘泉。鼻观兰馥郁,丛吐满溪边。白云最深处,中有可耕田。膏腴非负郭,旱涝亦逢年。此地原涧谷,纵横少阡陌。陶朱泛湖上,人弃我不捐。长辞小溪地,公实慕前贤。志高何待爵,德富不论钱。五子皆秀颖,那复亚窦燕。蔡如龙、蔡景和父子西华山遇永乐帝蔡如龙(~年)素性刚直谨严,为人坦诚,好读书而不求宦达,好为善而乐行施舍,常倾囊以济急,故“乡邑咸器之”。夫人伍氏生有八子,如龙皆启以大义;后来,儿子不是以文章名世,就是以武略冠时,个个都为门第济美争耀。谱载,如龙曾祈嗣于西华山,后携次子景和(~年)诣山谢灵,适遇成祖朱棣驾游佛殿,问起家世,景和从容奏对;成祖惬意,遂封景和为镇边先锋,督修梵宫,竣工后擢升巡城御史,又因建功,赐锦衣归,并貤赠蔡父如龙光禄大夫。明代隐贤蔡松溪真名及身世已无可考的蔡松溪(~年),隐居凤凰林之后才以“松溪”为号。当年,人们猜测,他由闽吴隐名遁楚,度关越险,仓卒而来,“非迫于势,即逃乎名”。直到清道光年间,后人于老屋墙壁中发现有关他残缺不全的行状,方知他本是福建名人之后,少时品学兼优,英年遴选入京,出为吴官。建文年间,燕王朱棣为争夺侄儿皇位发起“靖难”,京师动荡,他见机潜逃鄂东,自此抛却官秩,隐世埋名,寄意山林。当地见其“深自敛抑”、“芳规高躅”,有贤士遗范,故尊之为“贤公”。清代怀远将军蔡卜年卜年(—年)派名世璜,字盟石,号松斋。雍正十三年乙卯科武举人,乾隆二年丁己科武进士,殿试钦点三甲第七名,封六品兰翔带刀侍卫,值卫殿廷。乾隆十九年升调山西省潞泽营参将,因军功卓著,乾隆于二十二年引见,赐蟒袍,次年再赐蟒袍,后升为贵州上江协副将。乾隆二十四年,署理贵州,晋古州镇总兵,保列一级,封怀远将军。乾隆三十六年,协助总兵镇守台澎。乾隆三十八年,复职台湾北路协副将,因年事已高,恐误边防,请旨告老还乡,帝允后入朝领赏。后于蔡贤畈颐养天年,热心乡里励耕励读。辞世之日,朝中降旨赐祭,其中文华殿大学士纪晓岚有联挽之:一代总戌,驰禹甸万里,北晋南黔,汗马勋劳垂史册;三朝国士,率虎贲三千,镇台联闽,海疆威武写春秋。八、古迹遗存“灵椿祠”牌匾北宋皇帝为褒奖“江南孝义灵椿”蔡嵩、蔡岑兄弟献房献物献财为民解困造福的善举所赐,今存蔡氏宗祠。“大夫第”牌匾大明皇帝赐予光禄大夫蔡如龙之封赠,今存蔡氏宗祠。一天门庙位于浮屠镇玉彩东湖边,建于清代,年复修。

(来源:湖北蔡氏宗亲总会秘书处)

点击进入蔡氏网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