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7/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的祖籍是海阳凤城,年我出生于一个距海8里的小山村,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为“嵩阳赵氏”二十世孙。

一世祖赵仁六爷,据知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三世孙,江南镇江府丹阳县九都人。因于明代征战有功,其长支子孙世袭大嵩卫百户职事。清雍正十三年撤卫后,遂家焉。大嵩卫,即今之海阳。

我所知先祖之事,皆来自我族之《嵩阳赵氏世谱》。

嵩阳,嵩山之阳,旧大嵩卫驻地,也即老海阳县城治所。此嵩山位于海阳凤城北15里,因峰峦奇秀若嵩岳之状,故名。

我与族谱结缘,是值刚识字的龆龀之年——8岁而已。

我是吃着地瓜长大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瓜是农村主食,储地瓜处有二:炕下之地瓜井、里屋之天棚上。天棚是用胡秸秆铺的,不负重,更不适大人在上走动。每爬棚取地瓜时,体重较轻的我就被推为首选。

一次在昏暗的油灯光下,我发现天棚墙角下有个牛皮纸包裹,打开一看竟是谱书。那时还不知谱书是啥东西,只能辨认几个字而已。

问及父亲,却被狠狠地呲了一顿,并警告我以后不准碰那包东西。可暗地里,我与二哥还是常常偷偷地翻看,且照着谱书上的蝇头小楷用手指比画着。

改革开放后,或许是因族谱在我家之故,我父亲是首位请“祝子”回家祭祀的人(祝子之“祝”,有叫“祖”或“影”的)。后来村中赵姓族人纷纷效仿,可问题是很多人不知其高、曾、祖叫何名字,于是《嵩阳赵氏世谱》就被我父亲献了出来。

再之后,因填“祝子”,族谱几经流动,最后流于洪泽爷手里。回头想想,族谱幸好流至他手,因他老人家爱书又会书法,更知族谱之珍贵。

《嵩阳赵氏世谱》一函六册,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民国六修,皆为手写本,品相较好,是难得的家族之宝。

据我父亲说,此谱是我村赵合爷慧眼识珠,早年去凤城赶集卖海米,用欲包海米的报纸与一大娘交换而来的。二人皆大欢喜:合爷抱得了“美人”归;大娘有了年关糊墙的纸。

带回村的谱书,起初放在赵氏祠堂里。“破四旧”时,洪财爷从旧纸堆里把它抢救了出来,怀揣于破棉袄里,在一个隆冬的夜晚送到我父亲手上。父亲是个胆大之人,持谱书守口如瓶,最终躲过了浩劫。

年,我族要续谱,洪泽爷自担重任,我毛遂自荐为助手。电话联络外地族人、驱车走访各村镇,皆自费。凭着这部老谱,又查阅相关资料,越五载,《嵩阳赵氏世谱新安支谱》成稿,全赖洪泽爷一人手写而成,并又抄多部分发给族人,我们二人虽苦尤甘!

家谱,是家史,从中能得知各族之联姻情况。如孙中山与尤列两家联姻,是凭《常熟尤氏世谱》而知;周恩来与鲁迅间之宗亲关系,是靠《绍兴周氏世谱》而查明;清代大学者牟庭和新儒学大家牟宗三之辈分,是依《栖霞名宦公牟氏世谱》而理顺。

家谱,是国史、通志、县志外文史之补充。如:大明鼎革,莱阳邑难死亡人数之多;捻军东犯,胶东抗匪伤亡之重等,皆在族谱中有记载。

家谱是血脉,是桥梁,是纽带。修谱,可把族人维系在一起,使炎黄子孙代代相拥。

之后,我力所能及地搜集不同姓氏之谱书,尤其钟爱胶东老谱书。或书商推送,或买于冷摊,或随烟台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文会研学社探村而求得复印件。我先后拥有了莱阳赵氏、莱阳姜氏、莱阳吕氏、莱阳宋氏、莱阳李氏、莱阳双山张氏、即墨黄氏、即墨蓝氏、栖霞隋氏、栖霞林氏、栖霞名宦牟氏、海阳司马李氏、福山衙前王氏、福山官庄陈氏、福山张村张氏、文登吕氏、黄县吕氏、只楚小沙埠王氏、黄务东珠岩孙氏等族谱,其中不乏名谱。

为弄明莱阳“两宋”之来源、为了解山左大儒宋继澄后裔之情况、为寻访莱阳天水郡赵氏,我与初征军君曾多次赴莱阳。在万柳村,我还意外寻访到了《谯郡嵇氏族谱》,征得嵇德升老人同意拍照后,回家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天下嵇氏,皆“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之后人。

作者与嵇德升于宋继澄墓碑前合影

“一村一探”是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文会研学社研学的内容之一,在曲德顺社长带领探村中,我受益颇多。每探村,必与村民聊谱书,且多有收获。

宫家岛村张学东主任及张涛老先生对其族人张桐人颇有了解。民国时,烟台街商铺之牌匾多是桐人先生所书。从张涛老先生提供的谱书中得知,其村张姓来自仉村张,是元时随张起岩来福山任教谕之仆人张成的后裔,二人皆济南人。这个发现,也打破了该村是“山西大槐树”移民之说。

探村结识的东珠岩孙德恺君,据知是三国时期孙权的后裔,年轻有为,懂谱爱谱存谱。其远祖8人唐时为避战乱,自辽东浮海而来,于福山八角登陆遂家焉,后开枝散叶,其子孙遍及胶东各地乃至全国。

我收藏之《天水郡赵氏世谱》是莱阳本家赵金光君提供的。有幸结识他,是探村结识的福山紫埠赵仁兄的引见。

在我收藏的所有族谱中,尤爱《莱阳敦睦堂姜氏族谱》,视为无价之宝。不仅因姜埰、姜垓兄弟二人皆为明代进士,更因其誓不做二臣之民族气节,深深地感动着我。莱阳遭癸未邑难时,“二姜”先生家死亡人数有15人之多。除了父亲姜泻里与四弟姜坡是战死外,余之妻女婢女皆殉节而死。姜坡夫人左氏为左懋泰之女,更是受辱不屈,骂敌撞墙而死。姜埰、姜垓二人晚年隐居苏州,州人于虎丘立“二姜”祠祭祀之。烟台市书协秘书长姜玉松先生是“二姜”之兄姜圻之后,每拜观谱中先祖画像及像赞,总是感慨万千,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那套新续的《莱阳左氏族谱》,是因其中有“南明文天祥”之称的左懋第而购买的,读后,深深为其民族大义所折服!

水有源,木有本,家谱能“叙彝伦,别昭穆,敦礼让,教孝悌,为尊祖敬宗之大原”。古人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读谱自能体会此番道理,在有生之年,我愿继续积谱、藏谱、读谱。(赵良山)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烟台晚报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