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华干林/文 在朋友圈中,我是小有“酒名”的。酒量并不大,但酒史较长。 乡下男孩,从断奶开始,就用筷头蘸酒,试试他对酒的适应能力。然后就过渡到用酒杯喝酒,以至三岁时,我已有过醉酒的经历。 现在想来,我父母真是用心良苦,在喝酒这一点上,没让我输在起跑线上!转眼已过一甲子,如今,每当我与已是耄耋老人的父母对饮时,都十分敬佩他们当时对我培养的战略眼光。 但是,那时处在乡间的我们,所喝的酒大多是家自酿的瓜干酒、大麦酒之类,很少喝到知名品牌酒。直到我走向工作岗位,才偶尔接触到“洋河”、“双沟”等品牌酒。 八十年代初期,“洋河”、“双沟”酒仍处于计划供应状态,即使当时已经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我,对洋河、双沟等名酒,也只能是可闻其名,而难得品其味的。 今天,一个偶然机缘,我居然来到了双沟酒厂,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过去只知道双沟酒一直在国家名酒排行榜上,但却不知双沟酒为何如此受追捧。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玄学”,有些窍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今天,我一踏上双沟的土地,就被它的“风水”惊住了。 双沟镇处在淮河与洪泽湖的连接点上,无论是先前的隋唐运河,还是后来的京杭运河,它都是极其重要的节点和码头。当年苏轼在其宦游过程中,行走在运河上,曾数度路过甚至逗留于此并著有诗文,如这首《过淮》便是他在乌台诗案之前,赴任湖州知府途中所作: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 洪泽湖是中国大运河的天然水仓,除了它烟波浩渺的气象之外,还形或了大片的湿地。而这些湿地,正是双沟酒水源的珍奇之处。湿地中大量的水生物,不仅净化了水质,还衍生出大量的有机微生物,这就使双沟的水用于酿酒多了一份天然优势。年,考古专家们在此发现了猿猴醉酒的化石,从而证实了古代双沟是中国自然酒的最早形成地。 双沟,历史上曾经叫作双溪、顺河等。汴水、泗水在此汇合,使它成为运河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北宋时已形成集市,酿酒业亦随之而兴。至今,我们在酒厂老厂区还能看到宋元酿酒的遗址。 明代以降,朱元璋派儿子朱标到古泗州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做他们家的祖茔。朱标来到了双沟镇,品尝了朱家酒坊的酒之后,赞赏不已。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啊。于是,朱元璋便御赐给朱家酒坊一块匾额,从此,双沟酒便声名远播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双沟大曲酒还两次荣获全国白酒金奖。 今日的双沟镇,已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酒都。现代化的酿酒厂房气势恢宏。一条条高科技、自动化的生产线上,窖陈千年的双沟美酒源源不断,汩汩流香。 尽管由于近代陆路交通的兴起,双沟镇所处地理位置相较偏了,但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慕名前来寻访酒都,品尝美酒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名流大家。我从双沟酒厂得到一本书名为《双沟春秋》的散文集,翻开一看,当代一批文坛巨匠的大名赫然在目,他们是:叶至诚、高晓声、陆文夫、刘心武、陈登科;书法名家李一氓、言恭达……甚至还有老一代革命家陈毅、教育家叶圣陶等。 走出厂区,我漫步在洪泽湖大堤上,只见湿地苍茫,水天相接,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我的思绪远及千古,仿佛见到了一队队白帆满载着粮食、白酒,穿梭往来。耳边回响着那首婉转动人的泗州腔:看景到扬州,喝酒到双沟…… 晚间,友人设宴,诗酒交融,我乃作绝句一首,以为留念: 时逢大暑过淮南 为访双沟老酒坛 快意人生常一醉 迷蒙洪泽数船帆 .6.30凌晨于双沟珍宝坊大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