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三年(一〇六六)蘇軾三十一歲蘇軾在京,直史館任。四月戊申(二十五日),蘇洵卒。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并敘云:“初,修為上其書,召試紫微閣,辭不至。遂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祿,與陳州項城縣令姚辟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而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聞而哀之,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於蜀。”司馬光來弔喪,與弟轍求光為母程氏銘墓。光從請。司馬光《蘇主簿夫人墓誌銘》文云:“治平三年夏,蘇府君終於京師,光往弔焉。”六月壬辰(初九日)詔贈父洵光祿寺丞,并敕有司具舟載喪歸蜀。為妻王弗作墓志銘。六月下旬,扶父柩、攜妻柩返鄉歸葬。上特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此次回鄉,自汴河南下,於楚州循運河下至揚州瓜洲渡,入長江,逆行至川,在今宜賓,轉岷江上行,過樂山至眉山家鄉。依蘇軾行蹤所示先後經過地點,包括泗州、龜山、洪澤、樊口、石首、江陵、雲安下巖、仙都山等地。蘇軾等約於次年四月某日歸至眉山,總計行程約計十個月,為蘇軾出蜀三次、返鄉二次,此次全程水路,逆行長江,旅程時間為最長的一次。蘇軾父喪返鄉行程圖或在治平三年七月,過泗州、龜山、洪澤等蘇軾、蘇轍扶父柩歸鄉,洪澤湖段概略路程圖泗州:北宋為淮南東路泗州,州治泗洲城。天長縣從揚州劃入泗洲曾為州治。元朝時,屬淮安路。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明朝設有鳳陽府泗州直隸州管轄,明朝政府官方認定此地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明清時州城屢遭洪水淹沒,康熙時(年)陸續沉入洪澤湖底,至康熙三十五年()全城徹底被泥沙埋没。乃寄治盱眙縣。由於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和地陷,泗洲城消失。乾隆四十二年(),泗州徙治舊虹縣縣城,同時撤廢虹縣(後發展成今泗縣)。民國元年(),撤廢泗州直隸州。年,開始勘探並確定古泗州城的城址範圍,年12月1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者彙聚盱眙,經過三年多考古發掘,已確定了古城遺址範圍。經過考古挖掘後,逐漸顯現古泗州城的位置。泗州遺址在今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洪澤湖在宋代的面積還是很小(也有學者稱,在北宋時期,洪澤湖基本上還未形成),後來由於黃河河道的屢次變遷,再加上大規模的氾濫,促使洪澤湖的面積逐漸加大。泗州城原位於汴河(其實被宋代整修成運河)與淮河交會處,洪澤湖擴大,京杭大運河形成,汴河失去功能。北宋時,泗州乃水路交通要道,蘇軾南下江南、北上汴京,均需經過泗州,泗州當時有寺有塔,均留下蘇軾遺跡,可惜後來都埋於湖底,不知詳細位址。泗州城遺址概略位置圖盱眙:宋時盱眙為鎮,第一山、都粱山在盱眙,距泗州城僅一公里左右,蘇軾、米芾等都登兩山,留下石刻,今第一山有「米蘇堂」紀念兩位大師,且有蘇軾、米芾二人手跡石刻。泗州简介盱眙第一山與都梁山位置圖盱眙第一山現況盱眙第一山,蘇軾手跡石刻處。蘇軾刻文為詞《行香子?與泗守游南山作》,然時間過久,蘇軾石刻文字已經風化,臨近也難以看清,非常可惜。今盱眙都梁山上的都梁閣今盱眙都梁山上的都梁閣龜山:《輿地紀勝》卷四十四《盱眙?景物上》載:“龜山,在盱眙縣北三十里,其西南上有絕壁,下有重淵。”《元豐九域志?泗州》載:“緊,盱貽。五鄉。盱貽、平源、龜山三鎮。有都梁山、盱貽山、龜山、淮水。”龜山原為淮河入洪澤湖重鎮,今龜山已縮小為龜山村,屬淮安管轄,然仍保留許多遺跡。龜山村現況及地理位置圖或在治平三年秋冬之際,過樊口經樊山聖母廟,過石首、江陵等地,在江陵初識劉摯(莘老)。樊山:《元和郡縣志?江南道三》載:“樊山,在縣西三里。”《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六《湖廣二?武昌府》載:“在縣(武昌縣)西三里,一名西山,一名樊岡,下為樊口,舊名袁山。下有寒溪,中有蟠龍石,山北背大江,江上有釣臺,即孫權與群臣會飲處。又有萬松嶺山,南有九曲嶺,九曲嶺下為吳造硯,亦曰吳王硯。昔孫權於樊口,被風破船,鑿樊嶺而歸。”鄂州西山,古稱樊山,今名西山。西山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臨長江,與黃州赤壁相望。西山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有吳王故都為特色歷史文化景觀,以孫權、蘇軾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古靈泉寺為標誌的佛教文化景觀和西山園林為主體的自然景觀,古代名士如晉代高僧慧遠、岳飛、陶侃、庾亮、李白、蘇軾、歐陽脩、王安石、陸游、彭玉麟、張之洞等人均來此駐留。現今名勝古蹟有:吳王避暑宮、古靈泉寺、松風閣、九曲亭等。蘇軾元豐三年五月作《記樊山》,云:“自余所居臨皐亭下,亂流而西,泊於樊山,為樊口,或曰‘燔山’,歲旱燔之,起龍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鄂州樊口、樊山相關位置圖。 今鄂州西山上新建的靈泉寺 石首:《元豐九域志?江陵》載:“次畿,石首。府東南二百里。”宋代屬江陵府(今荊州市)所管轄,在江陵府東南約二百里。今石首市相關位置圖江陵:即今荊州市地區。《宋史?江陵府》載:“次府,江陵郡,荊南節度。舊領荊湖北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本路及施、夔州兵馬巡檢事。”宋代江陵府行政區域概況圖今江陵(荊州)仍保留的南城墻。現城墻爲清順治三年(年)依舊基重建,墻高近9米,厚約10米,周長11.03公里,東西長,南北短。 或於治平三年冬季入峽。治平四年(一〇六七)蘇軾三十二歲正月初八,宋英宗崩,神宗即位。正月二十日,過雲安下巖,并题字。宋代與現在下嚴寺相關位置圖雲安下巖:《輿地紀勝?夔州?雲安軍》載:“下巖,舊號雲嵒,屬萬州。今在縣西四十里,出荔子,魯直詩云:‘僧緣蠶麥去,官散荔枝來。’”又:“劉道者,黃太史詩序云:‘萬州之下巖,唐末有劉道者,定州人,聞道於雲居,禪師為開巖第一祖,自鑿石龕,曰:死,便藏龕中。’門人奉其命,二百年矣,來遊者題詩不可勝讀。蘇東坡、潁濱、黃太史經行,皆有題字刻諸巖石云。”又:“下巖寺,在縣西四十里,蜀江北岸之下巖,舊屬萬州。”重慶下巖寺始建於唐朝末年,原位於雲陽新縣城東,原位雲陽兩江假日酒店長江濱。因地理位置處於江邊的懸崖洞壁,屬三峽二期米蓄水淹沒遺跡。年雲陽後來又啟動搬遷復建,将下岩寺迁至云阳县新城龙脊岭天宫包山麓之中。古下巖寺位置。說明:在突出江岸的兩江酒店下方水底 下嚴寺舊貌現下嚴寺或於治平四年()二月,過仙都山。仙都山:蘇軾嘉祐四年冬于南行途中作《留題仙都觀》云:“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蒼蒼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紛紛,古今換易如秋草。空山樓觀何崢嶸,真人王遠陰長生。”《方輿勝覽?咸淳府》載:“平都山,在豐都縣東北一里。”又:“景德宮,在平都山。舊名仙都觀,即白鶴觀也。”現在豐都鬼城景區分為鬼城名山風景區和鬼王石刻風景區。鬼城名山風景區就是俗稱的鬼城。名山原名“平都山”,因北宋蘇軾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海拔.3米,面積0.45平方公里。現平都山屬一從西南往東北延伸至忠縣的一個山脈。位於平都山的”仙都觀”已毀,現名山風景區已失其蹤。蘇轍所謂“仙都山”當指平都山“仙都觀”。酆都平都山四月某日,護父喪還里。撰祖父序志行狀,因同年鄧綰(文約)求曾鞏作墓志銘。十月壬申(二十七日),蘇軾、蘇轍兄弟二人葬父洵與軾妻王弗於眉山縣安鎮可龍里。蘇墳位於蟆頤山之東二十餘里(此地或有誤,應位於蟆頤山之北十餘里),地名老翁泉。且於葬後,軾等於瑩地山崗手植青松,後並於父瑩側建廣福禪院。老翁泉曾枯,蘇轍請戒律僧就墳側晨設齋轉經,夜設水陸道場,以祈冥應。蘇軾等墳塋數百年來諸多毀損,幾次頹塌,後經“老翁井”之重現,重新定位蘇墳位置,墓碑新修,王弗墓依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文云:“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現在新的王弗墓碑置於蘇洵墓東北,似有誤。蘇洵《祭亡妻文》文云:“安鎮之鄉,里名可龍,隸武陽縣,在州北東。有蟠其丘,惟子之墳。鑿為二室,期與子同。骨肉歸土,魂無不之。我歸舊廬,無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來歸。”又《老翁井銘》云:“丁酉歲,余卜葬亡妻,得武陽安鎮之山。山之所從來甚高大壯偉,其末分而為兩股,迴轉環抱,有泉坌然出於兩山之間,而北附右股之下,畜為大井,可以日飲百餘家。卜者曰:吉,是在葬書為神之居。蓋水之行常與山俱,山止而泉冽,則山之精氣勢力自遠而至者,皆畜於此而不去,是以可葬,無害。他日,乃問泉旁之民,皆曰:是為老翁井。”蘇洵於《祭亡妻文》中,已述及歿後與妻同葬。墓丘前方有老翁井。眉山蘇墳山位置蟆頤山:民國《眉山縣志·卷一》載:“蟆頤山,治東八里。以濱玻璃江,林巒特秀,如蝦蟆狀,故名。山周約五里,高二里許。腹有洞,深二丈餘。洞有泉,自山罅流出,極清冽,潛通玻璃江,名老人泉。”老翁山即蟆頤山,山下有老人泉。東坡遂因泉而名山蟆頤山另有蟆頤觀,至今仍存,其中觀內仍有深洞。蟆頤觀概略位置圖。蟆頤仙山入口老翁井(泉):民國《眉山縣志·卷一》載:“老翁泉。治東二十里。舊志載:其山高大,分兩股(原注:即柳溝山),泉出兩山間,傍右股,下蓄為井,可日飲百家,西流入高橋河。”現老翁泉處已為水淹,今人將老翁井提升,露出水面。老翁井即老翁泉。老翁井與蘇墳山之關係位置圖蘇墳山及老翁井現況圖十二月七日,自老翁井還,偶憩大池院,題柱。大池院:《蜀中名勝記?眉州》載:“《碑目》云:‘天池院,去眉山縣十里。蘇文忠公嘗過之,今柱上有手書云:自老翁井還,偶憩。治平丁未十二月七日,子瞻。’”今大池院已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