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盐区以淮河为界分为淮南、淮北,自明代海州人丁永发明了日晒法制盐,产量增加,成本降低,至清末海州盐日甚。而淮南仍采用煎盐法,烧草锅煎,成本高,产量低,以至要由海州盐替补销往引岸。 淮北盐三大盐场:板浦、中正、临兴均在海州,逐渐海州盐替代淮南盐,成为两淮盐主要产区。海州盐销区为扬子四岸和皖豫两岸,即湖南、湖北、江西、皖南、皖北、河南六岸。 为阻止私盐增加税收,朝廷在产盐省份设有盐务官员,为“都转盐运使司”,专司管理盐场产盐、税收、运销、缉私等任务。苏南设松江盐运使,苏北设两淮盐运使,苏北盐运使署先在扬州,后迁海州板浦,扬州降为盐运副使。 两淮盐运使下辖:板浦盐场公署,设在板浦,民初改至靠近临洪口的猴嘴;中正盐场公署,先在灌云县中正后迁至徐圩;临兴盐场公署,先在新浦临洪后搬至赣榆县兴庄,靠三阳港,也即柘汪。清朝末期,扬子四岸和皖豫两岸人口增加,食盐用量增高,海州三场所产之盐难以满足供应。 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端方,奏报朝廷拨银铺设盐滩,随后在灌河口一带增加了大德、大阜、大有晋、公记、大源、裕通、庆日新等七家制盐公司。所产之盐可济“淮南盐”称“济南场”,于是又在陈家港增设了济南场公署。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欢迎分享转发谢绝转载 旧时盐田均为私有,盐田主称“垣商”,盐田是以排为单位,每排约一亩,一排有5到6个晒盐池滩。大垣商有80排到排,小垣商也有20到30排。 在盐田晒盐劳作的灶户,他们露天作业,异常辛苦,夏日赤膊,冬裹芦花,还要经受垣商、亭户的层层盘剥,所得只能换来一点玉米、高粱,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盐池结晶的成盐,当天日落之前,必须扫出用船运住盐坨,即露天堆盐处,过秤验收,然后每包市斤,分户堆放。 淮北盐运使所辖的板浦、中正、临兴、陈家港四场公署,专司海州盐的生产、运销、收税、缉私等事宜。各盐场的产盐区,分设放盐处。放盐处设置放盐官一员,另有会计、产销、司秤、总务等股,总务股有坨地管理员、差役、劳伕等。缉私有盐场税警担负,清末为两淮缉私营,民国改为税警团,直属财政部。 在那没有铁路和轮船运输的年代,海州盐的运输由盐河经板浦时庄盐卡南下,至淮安河北集散,即盐河北,在此堆栈待卖。海州盐的到来让人口稀少的淮安盐河北热闹起来,一时盐栈、坨地兴起。 当地人出租坨地,代客收盐,代客买卖,由河下湖嘴转入运河,再通过洪泽湖运往皖北和河南两岸。那时盐商在河北建有“湖南会馆”、“新安会馆”,古色古香,富裕阔气,盐商们在此议事,商榷交易。 有的盐商为了长期发展,在河北购地,大兴土木,建筑庭院定居下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河北到西坝段盐河淤塞,船行困难,海州盐转往西坝集散。 康熙十九年,年,河道总督靳辅在王家营南侧,建东、中、西三大减水石坝,因而称西坝。道光十年,年,两江总督陶澍实行“票盐制”,定西坝为淮北票盐集散地,海州盐在此囤积,带动了西坝商业发展,荒芜河堤之遂成为市镇。 西坝钱庄、茶楼、酒馆、澡堂、药房、镖局,还有那妓院、烟馆、赌场,哄然而起。娼优妓伶、三教九流麇聚猬集,西坝河堤,瞬间成为销金之窟。 西坝人口骤增万余户,彻夜灯火,车喧马啸,兴盛时的西坝有盐局72家、盐栈22家。海州盐运分司在西坝设立行署,又有稽核所、巡检司于此。清宣统三年,年,西坝的繁盛,促使盐商修筑了17公里长的至扬庄运盐铁路。 这一年沈云沛改任吏部右侍郎,其在邮传部的陇海铁路东延海州计划,遭到盐商极力反对,提出绕开海州产盐区,铁路自徐州拐向清江至通州,保证盐河运盐至西坝。 年8月12医院辞世,西坝盐商联络通州,用江苏铁路公司名义发行债券,依17公里长的铁路为基础,要求北洋政府批准陇海铁路折向清江,以保西坝盐集散地不变。直至年陇海铁路东段修至运河,西坝盐商仍在呼吁运作,希望陇海铁路自邳南下。 年8月民国交通部会同借贷国及筑港之荷兰公司,从投资、勘测、地理条件等考虑,明确筑港地点在海州,故不考虑徐清铁路。年陇海铁路通达大浦,自此海州盐由港口及铁路运出,不再经盐河至西坝集散。西坝无盐,盐商抽走资金,盐栈空置,西坝日渐败落,结束了它为海州盐转口集散地的历史。 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欢迎分享转发谢绝转载 参阅资料: 《淮安河北是淮盐转口集散地》文史淮安网。 《淮安盐业志》淮安盐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年。 图片源选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