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周口的兴起约在康熙年间,清代中叶达到鼎盛,成为河南东部与江南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枢纽。其时,山陕、安徽、江西、湖广、福建等各地商人在周口建有会馆10余座。道光年间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至少超过千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万—万两。

今日周口东站

周口(今周口市)是清代河南著名商业城镇之一,位于河南省东部。明代属开封府商水县,清代属陈州府,为商水、淮宁(今淮阳县)、西华三县所分辖。贾鲁河自西北而来与沙河、颍河在此交汇,穿镇而过,形成三岔河口。沙河以南属商水,沙河以北属淮宁,贾鲁河以西则为西华县所辖。

周口,又名周家口,明代称周家店。明末,周口已是从江淮至开封水路交通线上商船停泊的一个码头。隆庆年间刊行的商书《天下水陆路程》从淮安至开封的水路中记有“周家店”,这条水路由淮安经洪泽湖入淮河→经凤阳府、寿州至正阳关纳税后入颍河→溯颍河西北行,经颍上、阜阳、太和等县入河南界→再里至周家店→从周家店转贾鲁河北上45里抵西华县城→再北行16O里至朱仙镇→从朱仙镇起车,陆路40里至开封(3)。不过,此时的周口还只是个小码头。

沙颍河

周口的兴起约在清康熙年间,周口南、北两座山陕会馆都是康熙中叶创建的。据顺治《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在沙河南岸,明代居民不过百家”;永宁集,位于沙河北岸“东西五里,南北二里,商贾辐辏,称巨镇云”(4)。此时的周家口和永宁集还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集市。康熙《陈州志》“乡村集镇”条将周家口列为“新兴”集市,而不载永宁集(5),估计此时周口的发展势头已超过永宁集。雍正十一年陈州知州董起盛奏请将陈州升府,其陈述的理由为:“陈州幅员辽阔,绵亘数百里,界连八邑,犬牙相错,河通淮泗,路达江楚。更有所属周家口一带地方,水陆交冲,五方杂处。一切刑名钱谷、稽查保甲,各处验勘难以悉举,事本繁多。”此项奏报很快获得批准,雍正十二年升陈州为府,并添设粮捕水利通判“驻扎周家口”,以加强管理(6)。到乾隆年间,沙河南岸的周家口与北岸的永宁集已经完全连成一体。乾隆《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集“旧在沙河南岸,仅有子午街一道,居民数家。国朝治平百年以来,人烟聚杂,街道纵横延及淮宁境,连接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北通燕赵,南接楚越,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7)。嘉道年间,周口镇内商船停靠的码头埠口计有上齐埠口、下齐埠口、大渡口、小渡口、新渡口、王家埠口等六个(8)。

从里社建制的变化中,我们也可看到周口的发展轨迹,康熙年间商水县所设“二十四地方”中有“永宁集地方”,而周家口尚无独立编制。乾隆初年增设七个“地方”,周家口是其中之一,所辖居民户;加上“永宁集地方”所辖户,共计户(9);以户均5人计算,人口为1.5万。据民国年间的统计,周口沙河南岸有居民户,口;沙河北岸户,口;二者合计共户,口(10)。不过此时的周口已是“连年生意冷落异常”,商业人口大多迁至周口以西京汉铁路线上的漯河(11),人口数量比繁荣时期大大减少了。我们估计,周口最盛时全镇人口至少可达四五万,每年的流动人口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乾隆—道光年间是周口商业最繁盛的时期,这从商人会馆频繁而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可明显反映出来。其时,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广、福建等省商人纷纷来镇贸易,在周口修建了十余座商人会馆,大多规模宏大。先简要述之:

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有两座,分别坐落于沙河南北两岸。南岸会馆,“在周家口西偏沙河南岸,山西商人张在天等建”(12),时间约在康熙二十年前后,占地20亩。其建筑有戏楼、东西廊房、大拜殿等(13)。北岸会馆,位于沙河北岸兴隆街,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会馆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年),其后,康熙末年以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和扩建。

安徽会馆,又称江南会馆,亦名草关帝庙。乾隆三十七年(公元年)建,占地约15亩。其建筑有戏楼、拜殿、大殿和东西廊房等,还建有一座长12米、高6米的大照壁,上雕二龙戏珠及各样花草图案(14)。该会馆曾于道光年间重修,道光十七年《江南会馆重修庙序》碑记言:“江南会馆由来久矣,墙垣颓败,屋宇渗漏……于是会中公同酌议捐修,遂于道光十三年八月动工,先修正殿以及火神殿,大王殿重新翻盖,并庙后二十余间砖墙瓦房,于十四年秋后落成。”(15)

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位于沙河北岸万寿街。其建筑有照壁、花戏楼、八卦亭、瓷牌坊、东西廊房、拜殿、大殿等,占地约30亩。湖广会馆,即禹王宫,位于沙河南岸,原占地约80亩,建有照壁、戏楼、石牌坊、大殿和东西配殿,大殿中祀禹王像。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位于贾鲁河西岸,原占地10余亩,建有大殿、配殿和僧房,祀天后圣母。覃怀会馆,即沙河北岸迎水寺,原占地30余亩,建有山门、东西配房、僧室、禅堂、大殿,塑有岳飞、张显、汤怀、王贵四人之像,故又名四圣会馆(16)。

除上述各地商帮所建的地域性会馆之外,周口还有两座行业性会馆。其一,专营粮食业的陆陈会馆,又名平王庙,在沙河南岸山陕会馆西侧,占地约8亩。该会馆有左、中、右三门,内建戏楼、拜殿、大殿、禅堂、僧室、大仙阁等,祀唐将张巡、许远。其二,油业会馆,又名大王庙,在沙河南岸山陕会馆东侧,占地约4亩,建有戏楼、拜殿、山门、龙亭、大殿(17)。该会馆建于乾隆中叶,祀宋末忠臣谢绪。会馆建筑今已无存,不过县令山西安邑人牛问仁所撰《周口南岸金龙四大王庙碑记》记述了会馆的创建过程,碑言:“乾隆癸巳初夏,问仁宰商水。次年甲午春,同乡张辑五等议建大王庙于周口颍水之南。乙未秋告成,属余志之……王(指谢绪)卒于封邱之金龙口,行四,故曰金龙四大王。我朝定鼎百三十年,屡著灵绩,夹河两岸多立庙祀。周口地界淮、商,贾鲁诸河汇入颍流,商贾云集。康熙年间都油增价,众商舟楫顺利,诸藉王休,咸思报之。粮油商人公议每千百抽存什一,乾隆初年计得四百余金,经营生息三十余年,又各竭力捐输,始得赞成其事。”(18)油业会馆的创建系经营粮油业的商人在康熙年间动议,经数十年抽厘集资,经营生息,至乾隆中叶才得以建成。从会馆首事张辑五与牛县令为同乡这一点来看,该会馆的商人可能也以山西为多。

此外,周口还有不少由手工业工匠建立的行业性会馆或庙宇。如:府君庙为毡坊业同业会馆,系寓周怀庆毡坊业营建;鲁班庙为木泥业营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有庙会;老君庙为铜铁业营建,每年二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会期;酒仙庙为酿酒业营建,以杜康为酒业“祖师”。又如:机神庙为机坊业营建,缸神庙为印染业营建,葛仙庙为纸作业营建,嫘祖庙为丝业营建,孙膑庙为皮革业、制鞋业营建,等等(19)。

清代周口所建诸多会馆中至今完好保留下来的只有沙河北岸的山陕会馆一处,现为周口市博物馆。整个建筑为三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前院有照壁、山门、钟鼓楼、铁旗杆、石牌坊、碑亭、前拜殿、大殿、东西配殿,东西两边廊房分别为药王、灶君、财神、海仙诸神殿;中院又称春秋阁,沿中轴为戏楼、后拜殿及春秋阁,两边为东西廊房和看楼;后院东侧为马王殿、老君殿、瘟神殿,西侧为客舍和僧房(20)。该会馆保存有多块碑铭,其中,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关圣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戏房及油画诸殿铺砌庙院碑记》、道光二年《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碑记》、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庙记》、光绪三年《山陕会馆碑记》等较详细地记载了会馆历次重修和扩建的经过。根据碑文记载,我们将该会馆创建、重修和扩建过程列为表1。

表1可见,山陕会馆从康熙三十二年创建,至咸丰二年最后完工,时间持续达余年之久。其间重修和扩建工程进行了十余次,每次都开支浩繁,如嘉庆五年至七年修建春秋阁和歌舞台,耗银二万余两;嘉庆末至道光初的增修也费银二万余两;道光十六至十八年的工程,又开支20余两(21)。如此频繁的扩建修缮工程,充分显示了山陕商人的经济实力。

咸丰年间周口迭遭战乱,“三次焚毁,几至于尽”,所幸会馆得以保留。其后,山陕商人逐渐复业,又再次集资,于光绪初年对会馆“重加修整”,使之焕然一新。此后,再未见有大规模的修缮,这显然与周口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光绪末年京汉铁路开通,在周口以西仅百里的漯河设立车站,漯河很快取代周口成为豫东南的商品集散地,周口“连年生意冷落异常”,各地商人大多迁往京汉铁路线上的漯河了(22)。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