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这些年历史人物的段子在社交网络上爆火起来,不仅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还成为了互联网流行语。在社交网络时代,玩梗和甩表情包并不稀奇,但有意思的是,当代年轻人从与自己时代距离和心理距离都非常遥远的历史人物身上发现了段子的价值。一方面历史人物遭遇意义解构,其“伟人光环”下一些生动的、甚至反转性的面向被挖掘了出来;另一方面,当代人又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与他们产生共鸣。在表情包中,苏轼被赋予了一连串些许无厘头的头衔:背诵全文天团成员、宋朝最有文化的吃货、北宋文坛CP狂魔、星座学家……担任“学神”角色、被大学生们祈求庇佑的不止苏轼一人。在年12月王安石周年诞辰之际,一个关于王安石的梗在北京、上海甚至海外的一些高校流传开来,大学生之间开玩笑说,有Jeff(介甫)保佑的话,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试可过。纪念日是历史人物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在社交网络引发讨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几年历史人物相关的段子频出,几乎都与千年前宋代人才辈出有关。为什么宋代人才辈出,他们的故事不断被挖掘、解构得以广泛传诵?宋仁宗时代兴盛的政治经济为“伟人成圣”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宋仁宗执政期间(年-年),中国涌现了许许多多即使在今天也如雷贯耳的杰出人物:“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代大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在仁宗朝登上历史舞台;同时期推动儒学发展的大人物则有“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胡瑗)和“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苏颂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沈括写就《梦溪笔谈》,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讲述仁宗朝故事的电视剧《清平乐》则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背诵全文天团”成员不仅文采卓绝,而且是重要的政治家,比如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以及于嘉佑二年(年)在欧阳修主持的考试中及第的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等人。苏轼曾说过:“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明代李贽也曾感叹,仁宗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网络流行正在重塑语言、文化乃至信仰历史人物已然成为网络迷因段子、梗和表情包都属于“meme”,meme指文化概念或文化象征的一个基本单位,能够从一个人的思想中传达到另一个人的思想中,并最终成为一个群体的共识。《南华早报》的一篇评论指出,meme具有许多功能,但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它是为表达想法与情感服务的,而它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尽可能多的人与之产生共鸣。虽然meme的存在远远早于互联网的诞生,但如今meme更多指“网络迷因”(onlinememes),比如被配上冒犯或搞笑标语的表情包。人类学学者MarionProvencherLanglois在研究图片类网络迷因(即表情包)的传播机制时发现,表情包建立在笼统、模棱两可和意义叠加的基础之上:“它们可以因一幅图像的文字表达和视觉表达存在冲突而成立,也可以因一幅图像的原始语境和当下语境存在冲突而成立。”意义的多重性让表情包具有病毒式传播的潜力,在传播过程中,网友为之赋予的新意义将与图片原本的意义共存,而它也以不断模仿、不断复制的形式成为当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如广为人知的“杜甫很忙”。通过二次创造,原本在大众心中伟大而严肃的形象,变的俏皮轻松升职还带有幽默,根据传播学原理:人们总是愿意有意识的传播一些相对轻松能够给人带来喜感的形象或者信息,人类本来就是喜欢分享的。尤其是能够使心情愉悦的。历史人物本身就是最大的文化IP,经过创作在原有基础上又多了喜感,符合传播学的规律。从本质上来说,网络迷因是一种“黑话”,你能否领会决定了你是否属于某个特殊群体,这种心照不宣将你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联系在一起。在网络上分享好玩的段子、玩梗或甩表情包,在社交圈内不断复制传播,实际上是在不断确认你在这个圈子内的位置。在这一方面,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已驾轻就熟。根据韩国消费者趋势研究者林洪泽的观察,“有趣”是90后的一大特征,他们追求“生活的游戏”,反感一切让人憋闷和窒息的秩序,玩梗——在恰当的时机让人捧腹大笑——是他们的必备社交技能。历史人物成为网络迷因唯有了解历史,才能心照不宣领会其趣味网络迷因建立在意义叠加的基础之上,理解网络迷因便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年,美国西北大学开设课程“网络迷因学入门”,这说明网络迷因已经具备了被学界认真研究的价值:网络流行有可能正在重塑语言、文化乃至信仰。《历史那些事》第一季第一集讲述的是苏轼的故事,片尾曲《在下东坡,一个吃货》用说唱回顾了苏轼作为“大宋国民美食家”的一生。诙谐的歌词固然让人对这个脑海中的伟人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萌,喜感不言而喻,但若仔细品读,会发现里面不仅串联起了苏轼遭遇贬谪不断南下的人生经历,还化用了不少他的诗词:“大江东去风流人物有太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欲寄相思千点离愁楚江流”(“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别徐州》)“年近六旬千里迢迢没有掉头/只因在岭南啖荔枝三百颗不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别问好不好有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增王定国侍人寓娘》)那些我们不在严肃表达的或许就是走过半生后释然的人生态度网络迷因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它充当了我们那些很难表达的观点和感受的“嘴替”。在苏轼和王安石的诞辰向他们祈求考试通过,既是学生群体的局内人笑话,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和前途的种种焦虑;苏轼作为吃货的一生则给所有不得志的人带来一些慰藉,他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保持达观、坚持本心亦是尊严的体现。纵观历史,无论是杜甫还是苏轼又或者是王安石,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经历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我们看到了苏轼的豁达,记住了东坡肉的爽口,但一生被贬三次的苏轼、中年丧妻,年近六旬还在被官场折腾的苏轼内心的几多苦闷,我们是否真的能看到?他是否也在某个月上三更的时候emo到怀疑人生意义?当我们看到“杜甫很忙”的时候是否能想到杜甫从最初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从悲来……有句话叫“人生的悲喜并不相通,所谓冷暖自知。”但我们看待悲喜的态度是否可以更加乐观积极呢?王安石在《登飞来峰》说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跳出我们一贯看问题的方式,摆脱自我思维局限性的束缚,大悲大喜或许并不总是以对立出现,是我们单一的态度放大了悲喜泾渭分明的边界,但人生本就没有绝对的黑白之分不是吗?越是经历,我们越能够清楚事物运行的规律,或许那些我们不在严肃表达的态度,正是经过激励对抗过后总结出出来的对待人生对待生活该有的态度。声明:部分内容来自林洪泽.《90后来了:正在成为中坚力量的一代》.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调侃古人、模仿经典电影,这部历史纪录片有多不正经?》,中国新闻网,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