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泽湖上流传着关于渔民的很多传说,这些传说和习俗一直伴随着渔民的生产生活,有些传说被民间文艺爱好者演绎成了神话,形成了民俗故事。笔者虽然洗脚上岸,但作为渔民的后代,从小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结合自己的在水边的生活经历,整理几个关于渔民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一、渔民称为“小面(此字为上下结构)子"的来历 这个字读“mao”,平声。由于过去在淮河、洪泽湖上打鱼的渔民,以服饰、口音不同,分为mao、蛮、侉、爪四种。作为mao船有两种说法:一种指洪泽湖以下、里下河一带的船民;一种泛指在淮河流域捕鱼为生的渔船。晚晴和民国期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渔民都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迷信愚昧,生活极其困苦,缺衣少食,维持生活的船又小又窄,人住在船上象猫一样从舱内爬进爬出,而且渔民经常要长时间屈腿坐在船头整理渔网具,形成罗匡腿,长期居住在船上,脚掌也有区别,与岸上人走路明显不同,再加上过去渔民多是以帮为单位,帮与帮接触也少,逐水草而居,生活、交往较为封闭,说话口音也自成一体,很容易被岸上人认出来。岸上人有田有地,生活水准与与文化水平比渔民要高一点,岸上居民喊“maozi”有一种蔑意在里面。有一则在岸上流传的故事,可见一斑。传说洪泽湖上有一对渔民老夫妇,家里有一个黄花大闺女有一天发觉怀孕了,在渔民老夫妇的逼问下,女儿说出半夜三更经常会有一男子上船来,父母心生疑窦,如果今晚再来,就在他腿上悄悄系上渔网线。次日早晨父母顺着渔网线在船头水里却捞出个水獭,水獭俗称猫子,因为水獭喜白天休息,夜间出没,又称为“夜来猫子”。岸上居民吵架经常会骂人是“maozi”,意思是“大闺女生的野种”,可见穷苦渔民在过去社会生活地位之低。 通过这则故事说起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在渔民生活中同样有体现,女孩从小就在船舱里生活,一般不得抛头露面,稍大则在舱内专习针线茶饭,出嫁后以船桅为界,一般不得越过,主要在后舱烧饭、做针线,但也不尽相同。在网帮、猫船上也有女孩从小带着银颈圈,鼻子带“鼻拘子”(金或银的),跟着大人学习游泳、打鱼、织网、狩猎水禽等技能。出嫁后,捕鱼、狩猎等活干在男的前面。由于妇女在劳动中的地位、生活中的作用不同,这些船民又称“养汉帮”。养汉帮的妇女常站在船的外壳板上摇橹,身体时上时下,动作轻盈有力,姿态优美动人。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民上岸工程的实施,这种称呼越来越少了。 二、渔民“烧大纸敬大王爷” 过去有句俗话叫“mao子有钱没处使,不是排船就是烧大纸”。这烧大纸敬的就是“大王(读dai)”。大王即“金龙四大王”的原型,乃为南宋末年的绍兴金龙山诸生谢绪,不是有四个大王,而是因为谢绪是在家里排行“老四”。刚开始,祭祀“金龙四大王”流行于山东运河流域,因为洪泽湖渔民有50%来自山东,自然而然的在洪泽湖区域流传开来。 谢绪为人慷慨好读书,不慕荣华富贵,隐居于金龙山上,并筑有望云亭。年,谢后携宋恭帝降服元军伯颜,谢绪痛不欲生,乃于家乡结交柳张杨陈等诸义士举兵抗元,后因兵败投苕水不屈而亡,卒后被门人葬于金龙山上。至元末,遂有人伪称梦见谢绪已成为水神,立祠于苕水之畔。其后,朱元璋与元将蛮子海牙激战当涂,战局不利,突然间风向转变,明军顺流获胜。朱元璋便声称有神将相助,并称神将即宋末谢绪,已被上帝封为河伯。因谢绪排行老四,遂封谢绪为“金龙四大王”。大明一统后敕旨建庙于水畔。永乐间又下旨沿大运河及黄、淮、江各处遍建其庙以保护河漕,祈求四海安宁。入清以后,顺治又加封为“显佑通济”,而民间则将谢绪视作江湖水神,成为反清复明秘密结社所祀奉的民族英雄。(资料来源于《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 “大王”显灵助济的故事在社会各个阶层流传,关于金龙四大王的显灵法身清朝文献也有记载,人们对此深信不疑,朝廷大员亦是如此。虽然“大王”的法身有多种演绎的版本,但它是“一种小于七寸的小蛇”这一点没有歧义。 在明清时期,在淮河和洪泽湖沿线乡镇多有船民捐助的大王庙,目前,洪泽湖周边的老子上、半城镇都还有大王庙。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排渔船、出湖捕鱼以及续家谱都要“烧大纸”,烧大纸是渔民敬大王的一种仪式。在解放前,“烧大纸”是渔民以帮为单位的集体行动。通常几十号船并在一起,首先要树旗,即在10米高的旗杆上树起大王旗;接着,悬挂即“神挂”,上罩白布篷,画有一百多种神像的白布挂在篷内四周。三是请大王,鞭炮声中,在神符和金篮正中挂上大王像,供祭,在大王像前摆上各种供品;四是敬大王,参加仪式的整个船帮全体人员向大王像跪拜叩首,行跪拜礼;五是唱神,在大王像前,香烛点燃后,请神汉下神“开财门”。神汉光着上身,十字披红,边敲渔皮鼓边唱,在大王像前用刀划自己的左膀、胸部等,直到流血,以表现大王的神武;六是杀生,在大王像前杀猪宰鸡,供猪头、猪蹄、猪尾(代全猪)或大鲤鱼、大红公鸡、五色果子并放于大王像前。一般举行三天三夜,“烧大纸”的费用各船平摊,仪式隆重,用钱很多。 三、渔民不绝后 关于渔民不绝后的俗语,笔者从小就人们常说,不少民间文艺爱好者将这演绎为神话传说,渔民家男孩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船上妇女一般生育能力是比较强的,一个与过去没有避孕技术有关,二是据现代科学认为应与他们常吃鱼类有关。解放前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很恶劣的生活环境里,渔民妇女一生多在5个以上、10个上下。成活下来竟然有多大弟兄八个,姊妹十个的。不得不让人惊奇。渔民生育子女的能力强,但死亡率也高,很多因疾病、掉河而夭折。 为了保护这些幼小的后代,船上形成一套育儿规则。从小男孩留辫子、留胎毛,直到6岁或12岁时才剃去。小孩3岁时,用红布做成一丈多长的宽布带,称为“龙头带”。一头系在船舱上,一头做成像如今保险带模样系在小孩身上,防止掉入水里。四五岁时给小孩背大丫葫芦,并带有响铃,万一掉入水中,可不沉底,便于发现、抢救。逢年遇节,家长常挨船要点米或面,讨一些各色布头,为孩子做“百家饭”、“百家衣”。小孩吃了“百家饭”,穿了“百家衣”,意为百家所养,能够健康长寿。 四、渔民排大船 渔民造船,如同陆地居民盖房子,都是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制船的开工日期要择选良辰吉日,也有请专门的所谓“风水”先生择选开工日期。开工时要么鸣放鞭炮,在放中线时要说喜话,如:“撩中线上梁,多儿孙满堂”、“小小斧头鲁班传,我给主家造新船,今天正逢黄道日,张公鲁师爷把中线穿”等。而且要用红布扎在筛子上放在船前等等。目的是要驱赶邪恶。并且宰杀公鸡,用公鸡血浇船的中线。造船开工时最忌讳的是不能让妇女坐在造船的材料上坐。 造船的主要步骤有:1、做船底;2、上大梁;3、上脚站;4、上大站;5、上大拉;6、上骨口;7、上前、后挡浪;8、铺船头、稍;9、练船、油船;10、打船楼;11、做桅杆、舵等附属配件。其间当造船做到安装大拉时要鸣放鞭炮。当船的主体已经基本成型时要经过“练”的工艺步骤,即用石灰、麻丝、桐油拌合,然后用一专用的练凿,通过一点一点的敲打,将麻丝打入所有的缝隙、钉眼中,以防渗、防腐。由于该项工程耗时单调,因而演绎了带有表演性的“打排斧”,即一人领头,众人和,打出各种节奏的声响效果,主要有:“哒哒咚,哒哒咚,哒哒、哒哒咚”的响声,其中有种声响被称为“凤凰三点翅”(或称凤凰三点头)排斧点(一种声响效果),以此往返组合,快慢相配、节奏变化,变枯燥为乐趣,单调为丰富。提高劳动兴致和效果,讨得船主喜欢,赢得主人的烟酒款待。当练到前挡浪中间位置时,要留约5公分不练,留置处称为“龙口”,练龙口要选吉日,还要边练边说喜话,主人要给练船师傅喜钱,喜话内容有:“天上金鸡叫,地上凤凰啼。今天黄道日,正背龙口时”。还有:“一斧响,主家人财旺;二斧响,主家后代子满堂;三斧响,主家金银用斗量;斧再响,主家下代伴君王。”每句之间众人高声应和“好”。(此段引用网上老牛的新浪博客《洪泽湖渔民造船风俗》一文)。 五、船民、渔民是“气象专家”。 长期的水上生活,使淮河一线、洪泽湖上的渔民、船民形成了一套观察风雨的经验,基本保存在谚语中,但也掺杂着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西风不过晌,过晌跟着太阳长”,意为早晨刮西风时,一般不到中午时即停,如果中午后仍不停,则随着太阳西落越刮越大。“南风腰里硬,越刮越有劲”,意为刮南风时,越刮越有劲。“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晨看东南方向太阳初升的情况,如果太阳出得红彤彤的,这一天基本为晴天,不会刮风下雨;假如呈淡白色,就会刮风;呈黑云状,就会下雨。晚上看西北太阳落的情况,如果有云,则是“乌云接驾,不刮就下”。晚上观星斗,月亮有风圈时,则说明下半夜有风。风圈门朝哪,就从哪个方向来风。“星星带水,就要下雨”,即是星星呈雾蒙蒙状。夏天天气燥热,蠓虫、蛾子扑灯火,表示马上就要起风。陶制盐罐子外边出汗,表示马上要下雨。“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打江上走”,传说在这两个日子,天上神仙举行会议,各路神仙带风赴会,因而人间多刮大风。“五月二十五,老龙探母”、“七月七,牛郎会织女”,意为母子相见,夫妻重逢,多欣喜落泪,泪珠坠入人间化为大雨。“五月二十三,关老爷磨刀”,磨刀要用水,因而人间多雨。“三月怕六七,四月怕初一,六、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下一点,扬州城里漂大碗”。“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就在水里捞”、“坏了春甲子,麦烂蚕也死”。(此节摘自《淮河文化概论》) (文/孙以亮、图/张仁高、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