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点,也是古时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处,上千年的漕运文明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这里的漕运文明达到顶峰,成为明清两代漕运总督所在地。随着停漕改折的法令的颁布,以及铁路公路等运输的兴起,漕运走向没落,但生活中却因为千年漕运的积淀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运河水悠悠流去,依旧默默诉说着自己的兴衰历史。这不,9月26日晚18:55,央视十套《文明密码》栏目还将播出淮安专题节目,别忘了收看哈,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沉醉不归! 倘若没有来过河下又怎知淮安河下古镇坐落在江苏淮安市古城西北,吴王夫差开凿古邗沟入淮末口处,邗沟奇妙地贯穿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之间,得天独厚的位置,使得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明清时期这里成了淮北盐业集散地,大批盐商汇聚于此经营盐业,河下成了重要的商埠。这里曾经建有漕运最高管理机关漕运总督署,是南北水运的枢纽,素有“七省咽喉”之称。 从江南而来的所有船只抵达淮安,由此处入淮北上。而淮北盐南运,必须经过河下镇,再运往全国其它地方。河下成了淮安重要的商埠,至今还有几家百年老店,你若到此地,便能看到一家写着“岳家茶馓”的店牌,在清朝时,它是贡品专店,盛名在外。 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在典雅灯笼、店旗映衬下尽现古镇昔日的繁华和古朴河下古镇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明清时,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的称号。而且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都诞生于此。 走进河下,这里与众多江南古镇一样,那一条条石板路、一个个古街巷、一处处旧民宅、一家家老作坊、一座座拱形桥……无不让人感受到它悠久的历史。 与古运河形成“丁”字状的那条又长又窄的石板街,挑起两旁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巷。石板街似小镇的脊梁,小巷则好似小镇的根根肋骨,这就是米长古镇最老的湖嘴大街。 徜徉在光滑锃亮的青石板街上,央视主持人陈晨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当年的车水马龙。沿街踏行,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在造型独特典雅的灯笼、店旗、老牌匾映衬下,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和古朴。遍布古镇的名人故居、名胜古迹,让人流连忘返。 楚州十番锣鼓淮安大运河的古码头边,活跃着一支锣鼓队,这是淮安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州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由十种乐器组成,据说,十番锣鼓起源于宫廷,后来随着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古称楚州),使得淮安迅速成为当时的繁华都市,十番锣鼓在当时十分盛行。 乾隆下江南时,一位当时的乐师,把昆曲结合当地音乐加以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十番锣鼓。后来随着漕运的没落,十番锣鼓渐渐消亡,只在民间传承。近些年,一些民间艺人整理复原了十番锣鼓,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扬菜在古代,漕运带来的繁盛,使得这里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古运河边,至今保留着一座古镇——河下古镇,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开邗沟,也让这座古镇与大运河结下了上千年的渊源。 明清时期,漕运的发展也让这座古镇的繁荣达到鼎盛,就在古镇的老街上,矗立百年的文楼,让四面八方的食客慕名而来,这次主持人要拜访的就是一位叫陈飞的淮扬菜大厨。 淮扬菜非常讲究、精致。当时,漕运的兴盛使得淮安、扬州出现了许多的大商人、大盐商,他们在淮安置地买房,这些大商人对菜品非常讲究,也就促成了今天的淮扬菜。 运河上的跑船人大运河,是漕运文化最直接的见证者。清朝末期,漕运文化渐渐没落,大运河的北方段因为泥沙的冲击渐渐停航,但在河道纵横的江浙一带,船运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输方式。在与大运河相连的洪泽湖边,主持人找到了一排船船相连的水上渔村。 大运河的开凿,联通中国的五大水系,实现了当时统治阶级漕达天下的目的,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许多船民就在大运河上讨生计。虽然漕运的繁华早已不在,但是河运的便利还是让许多人以船为家,以船作为生活的工具。刘兆军是一位大运河上跑船的老人,今年已经60岁了。他原来跑船的60吨位小船已经停靠在岸边,成为他们固定的家,取而代之的是一艘吨的大船。 儿子也继承了他的伙计,开着大船在运河上运货。看着儿子辛苦,刘兆军打算给儿子做一顿饭,他打算钓一些这个季节最好吃的昂刺鱼。主持人也跟随刘兆军去体验钓鱼,并去大船为儿子做饭的过程。 小龙虾如今,江南一带的停靠码头上,也都安装了岸电,跑船人的生活也不再那么艰辛。虽然漕运没落了,但运河上的跑船人却一代代传承下来,以船养家的生活还在继续。 但是,也有一些运河边上的人,厌倦了捕鱼跑船的生活,依靠运河上发达的水资源,另谋生计。在离运河不远的一片滩涂上,一片片翻着蓝光的太阳能板吸引了主持人陈晨的注意。 漕运的没落,带来的不仅是以跑船为生的人少了,近些年,在湖里河里打鱼的人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养殖的人多了。黄志亮祖辈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也是靠着大运河和与之联通的高邮湖为生。 这几年,他承包了上千亩滩涂,上面建起了太阳能电池板发电装置,底下遮荫养起了小龙虾这种喜阴物种,这种生态养殖的方法,形成了渔光互补的良好养殖模式,即不耽误养殖,又合理的利用了光能。主持人探寻黄大哥生态养殖的滩涂,跟随他喂料,捕虾,最后享用一顿当地著名的龙虾美食。 (来源:文明密码)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