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区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主动探索,积极作为,在全国率先建立“五位一体”管护机制的创新做法,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肯定,受到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认可。 一、注重顶层设计,明晰体制改革新思路 领导重视程度决定改革的成效。洪泽区专门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明确资源整合、合力攻坚的改革思路,并落实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经费,不定期召开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专题会议,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推进措施,形成领导挂帅亲自抓、水利部门主导直接抓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在广泛调研论证和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洪泽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洪泽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管理办法》、《洪泽区小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细则》等系列文件,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注重产权界定,构建建管分离新取向 组织人员对全区公里圩堤、公里灌溉渠道、公里排涝河道、座农村小型机电灌排固定站进行全面调查和登记造册,逐一明晰产权归属、颁发证书,载明工程功能、管理与保护范围、产权所有者和权利义务等基本信息,明确区级职能部门负责资金争取和管理,镇级负责资金拨付和考核监督,村级负责管护组织实施和初步考核,有效推进“建、管、护”三者分离,破解管理主体不明的难题。 三、注重多措并举,拓宽管护资金新渠道 采取“四点集合”的方式,着力解决水利工程管护资金难题。整合项目资金统筹一点,将规划、交通、林业等部门涉及村级卫生保洁、农村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资金整合起来,由镇统筹安排使用;财政资金补助一点,区、镇财政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分别按每亩3元、2元的标准,安排奖补资金;村级经济筹集一点,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根据工程受益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筹集相应水利工程管护资金;水利开发收益支持一点,将河渠堤、圩堤、水面等资源性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收入,全面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全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共整合上级部门资金万元、区镇配套万元、村集体筹集万元、利用水利资源收入80万元,并设立专户,确保专款专用。 四、注重因地制宜,探索工程管护新途径 结合村居实际,合理确定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模式,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积极推广竞争承包管护模式,由村居根据水利工程管护标准和要求,测算各管理片区的管护经费,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报价最为合理的专业公司、合作组织或承包人员为管护责任单位。积极推行用水协会管护模式,由村用水者协会负责村域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和管护,民主决议管护费用筹集使用、工程维修养护等事项。积极推进经营主体管护模式,采取工程管护与土地流转经营相结合模式,由流转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相应承担区域内水利工程管护。 五、注重统筹协调,促进管护效能新提升 针对农村公共服务相互独立现象,洪泽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与农村环卫保洁、农村交通设施管护、农村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农村公共活动场所管护的资金、人员等事项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建立“五位一体”的管护机制,有效解决了管护主体不清、管护责任不强、管护经费不足和管护效果不优等问题。全区管护人员由人减少至人,管护费用由万元减少至万元,管护人员工资由每月元提升到元,实现了管护人员、经费和环节“三减少”,水利工程完好率、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三提升”,群众满意度达98.52%,使“河清、水畅、岸绿、景美”成为农村环境新常态。 水利事关民生,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事。洪泽将进一步解决思想,全力攻坚,坚持问题导向,查找薄弱环节,逐一研究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完善监督检查,完善考评办法,完善管护模式,积极推行社会监督制度,聘请社会督察员,加大村年终考核评比奖惩力度,探索赋予村居临时处置权,巩固提升各项改革成果,总结推广群众认可度高、管护效果好的管护模式。唱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这首歌,为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奠定基础。 委发展计划处供稿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