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加 泗洪县位于淮河中游、洪泽湖西岸。西与安徽接壤。辖9个乡、14个镇和省属洪泽湖农场,县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青阳镇。泗洪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先秦时期这里曾是徐国所在地。相传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封伯翳子若木于徐,名徐国,徐国又称徐夷、徐方。西周时期,徐国势力强大,一度为九夷盟主,“陆地而朝者36国”。至周穆王时,已传至32世,周敬王八年(公元前年),徐国被吴所灭。由于徐国曾经建都于此,今泗洪地区一度成为徐国政治中心,且为南北文化交汇处,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璀璨夺目的古徐国文化之主体,势力范围一度横跨今苏鲁豫皖地区。时境内大徐城、季札挂剑台、徐君墓、香城、龟墩等古徐国文化遗址至今犹存。泗洪县治青阳镇汴水南岸,原有一座皇姑庵,传说为春秋时徐偃王皇姑修炼之所,偃王子宋复封于徐,11世,国都就设在青阳镇附近。传说今半城镇就是古徐城,距今约余年。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年)设临淮郡治于徐城。东魏时徐城为高平县城。南北朝梁天监八年(年)徐城为高平郡治,因土城只剩一半,故又名半城。秦灭楚后,于境内置徐县,属泗水郡。汉武帝元狩六年置临淮郡,徐为郡治,辖徐、厹犹、射阳、睢陵、富陵、东阳、高平等29个县。王莽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徐县为徐调县。南齐建武三年(年),始裁徐县归于侨置的淮陵郡。东魏天平年间(~年),曾置高平郡(治于大徐城),隋开皇十八年(年),废高平郡,其地为徐城县,徐城县直至北宋建隆二年(年)才废。秦代以后的徐县、徐调县、徐城县,其地名的由来均与先秦时的徐国有关。泗洪县直接的前身与古泗州有关。泗州之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早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年),置临淮郡于徐城。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于原临淮郡地置下邳国,都于下邳(一说徐城),三国以后废国为郡。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年),下邳改为东楚州。北周大成七年(年),再改原东楚州为泗州,治于宿豫。泗州以泗水而得名,泗州之名从此始。隋炀帝大业元年(年),开凿通济渠(即汴河),自河南荥阳至泗州入淮千余里,为隋唐宋南北漕运主要河道。唐开元二十三年(年),泗州迁治位于广济渠入淮处的临淮县城。天宝元年(年),泗州更名为临淮郡,至德元年(年),复为泗州,直至清末不变。唐宋两代泗州文化发达,海内墨客骚人多游历于此,并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唐代崔灏、韩愈、白居易、陆龟蒙;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等文学家游历泗州,感时即事,留下许多诗作,至今仍被人传颂。后期的泗州城位于今盱眙县北淮河对岸约3公里处。明初,泗州升为直隶州,并在城郊建有宏伟的明祖陵。明初至万历十九年(年)的年间,由于黄淮水患,先后发生“水漫泗州”的大水患四次,清康熙十九年(年)夏,黄、淮并涨,泗州古城没于洪泽湖水底,州署初于城堤坚持,4年后泗州州治迁至盱眙。清乾隆四十二年(年),泗州迁治安徽虹城,省虹县入泗州,原泗州称泗地,虹县称虹乡。由于这个原因,光绪年间编成的一部志书就叫《泗虹合志》。这里的泗虹是原泗州与原虹县的合称。民国元年(年)4月废除州制,泗州本州改为泗县,属安徽省。年,中国共产党在皖东北建立泗县抗日民主政权,不久撤销泗县,以泗县为中心结合邻县边区,分别建立泗东、泗南、泗宿、泗阳、泗五灵凤、泗灵睢县和洪泽湖管理局。年6月,泗南县与洪泽湖西部分地区合并,建立泗洪县,县名取泗南县与洪泽湖首字而得,此为“泗洪县”地名首次出现。但这个最早的泗洪县存在时间很短,于年11月便撤销了,仍恢复为泗南县和洪泽湖管理局。年4月29日撤销泗南、泗宿建制,将泗南县的全部区域,即上郑、峰山、双沟、车门、雪枫(即半城)、崔集、管镇、鲍集8个区;泗宿县的朱湖、重岗、归仁、金镇、青阳5个区;泗阳县的龙集、界集两个区和洪泽湖管理局共16个区(局)合并设立泗洪县,仍取泗南县、洪泽县首字得名。正式建立泗洪县,隶属安徽省。年3月经国务院内务部批准泗洪县由安徽宿县专区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年泗洪属淮阴市,年8月区划调整后隶属宿迁市。“泗洪县治在青阳镇,自古是膏腴之乡”,是古泗州四大镇(青阳、双沟、管公店、半城)之首。相传黄帝时此地为黄帝之子少昊的封地,少昊名挚,字青阳,已姓,他以自己的“字”命名该地,青阳以此得名。另有传,很久以前有五色羊云走天下,青羊留在这里,其余四色羊分居东南西北。《说文解字》把羊解释为“祥”,于是后人便把羊改为阳,表示光明和祥瑞。历史上青阳曾用作集、寨、镇、关、汛等名,北宋政和元年(年)属泗州临淮县,始称青阳镇。明清时青阳三面环水,古运河穿镇而过,镇南是汴水(又称汴河),发源于河南荥阳,镇北是濉河,源自开封陈留,两水似一把张开的剪刀,把青阳镇裁成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泗洪地处淮河入洪泽湖之咽喉,汴水的疏导使青阳成为江淮与东部洛阳之间的水运要枢,水运发达,淮经其南,濉绕其北,汴贯其中,成为历代兵家战守要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青阳地段的古汴渠是其中一个重要关津。河道开通后,隋炀帝命沿堤修筑“御道”。两岸遍植柳树,翠柳依水而生,道上林荫蔽日,虹县十景中的“汴水晴波”、“隋堤烟柳”二景均在青阳镇内。位于镇西北曾有一座城隍庙,隋炀帝三次南巡时均路过境内,在此小憩,又称隋炀行宫,可惜后来毁于战火。唐代诗人白居易《隋堤柳》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有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二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胡曾,清代诗人凌梦阳等也都吟诗作赋,寄寓情怀。唐宋时期,古运河水面舟楫往来如织,官道车水马龙,塞外豪商巨贾亦云集经营,随着水陆运输发展,青阳镇逐渐兴盛起来。泗洪是水乡,依湖傍淮,自然风光优美,享有“日出斗金”之誉的洪泽湖,有近30%水面在泗洪境域内,湖内盛产螃蟹、银鱼、青虾等名特水产品。年被命名为“中国螃蟹之乡”。风光旖旎、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水鸟翔集,渔帆点点,荷叶接天,这里还栖息、繁衍着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禽大鸨、白鹭、灰鹭、天鹅、灰鹤、黑鹳等鸟类种20多万只。境内文化遗存丰富。这里是江苏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所在地之一。被国内外考古学家称为“猿化石宝库”的江淮宽齿猿化石,距今约~0万年,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下草湾新人”股骨化石,又称“泗洪新人”,距今4~5万年。“挂剑台“秋风”、楚霸王项羽的“楚壶窑”、三国鲁肃故里的“子敬泉”、吕布辕门的“射戟台”、隋炀帝“通济渠”等古泗州历史遗迹及其传说,多分布于其境,或废或存,吸引了代代名人,给这片土地增添了许多色彩。抗日战争时期泗洪是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所在地,彭雪枫、江上青等多位革命英烈的英名镌刻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 (孙文飙)泗洪县政区地名来历含义泗洪年6月,泗南县与洪泽县湖西部分地区合并建县,以两县首字得名。同年11月撤销。年4月29日正式建立泗洪县。青阳此地为少昊青阳氏的封地,由此得名。《泗虹合志》载:“青阳,古国名,少昊青阳氏分支子于此。”隋时设关津。唐为寨。北宋政和元年(年)称青阳镇。元为关。清为汛。民国前期为青阳镇。为青阳市。年4月为青阳区和青阳镇。双沟宋时形成集市,因面临淮河得名顺河集,又名水集,后因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流水大(洼)沟得名双沟。《泗州志》载:“清康熙年间即有双沟镇之称”。清康熙二十八年(年)称双沟镇。—年以镇扼淮、湖,“分泗州同知驻双沟”。历史上因洪水泛滥,小镇东西两侧被洪水冲刷成两道大沟,明代人称双溪镇。因溪即沟,泗州州守王如玖改双溪镇为双沟镇。四河年建人民公社时,以区域四面环河(俗称四河里)命名。峰山为古地名。三国时,曹操挥师南下曾屯兵于此,设境内红山(即大红山、小红山,今为孤丘)为烽火台。“烽山”之名便由此产生。此后“烽山”演变为“峰山”。《泗虹合志》载:“峰山,州东南六十里”。天岗湖以天岗湖命名。相传,刘邦被项羽兵马追至此处,曾躲于附近的一口枯井中脱险,刘邦得天下封此井为天井。井边有湖,得名天井湖(也称天罡湖)。民国后,安徽人称之为天井湖(例:天井乡、天井岗),江苏人称之为天岗湖(例:天岗湖乡)。上塘唐时官府在村南开挖一面水塘,此村位于塘北高处得名上塘。魏营相传,三国时,魏国丞相曹操在此屯兵(安营扎寨),得名魏营。车门以车门山得名。相传,古代有一贩私盐者推独轮车从这座小山经过,山上有住家大门能过车,小山因此得名车门山。瑶沟名称源于窑湾沟。明时此处建一土窑,有条水沟从窑附近流过,因这一带为溧河湾,人称水沟为窑湾沟(也有人称姚湾沟),此窑改酿酒后便得名瑶沟(瑶意为西王母瑶池)。石集早年石姓居此,兴集,清时名石家集,民国时称石集。城头古时,吴姓在此筑土城得名吴城。清康熙十九年(年)吴城被淹,仅露城的一端未被淹没,清时称城儿头,民国时称城头。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西周时徐国都城设于城头附近,名徐方。后曾为徐县、徐城县、高平郡、高平县治。也曾称徐城镇、吴城镇等。临淮以临淮头得名。相传,东汉时即为集镇,因临近淮水(今淮河)得名临淮。清时因洪泽湖面扩大,临淮成为湖西半岛,因此得名临淮头。宋景德三年(年)为临淮县治。陈圩清同治年间陈姓在此筑庄圩得名陈圩。半城春秋时徐国国君徐偃王建都城于此,称徐城。南北朝梁天监八年(年),因徐城被淹,只剩下一小半,得名半城。《泗虹合志》载:“南北朝时置或曰徐地也土基犹存少半故名”。汉武帝元狩六年(前年)为临淮郡治。三国时为高平郡治。后周、隋、唐时为徐城县治。北宋景德三年(年)临淮县治移徐城驿。隋开皇十八年(年)称大徐城。历史上曾称徐城、薄薄城、故故城、宾城、抱月城、雪枫镇等。孙园因孙姓村庄有柿树园得名孙园。梅花古时这一带有九处岗岭(今为孤丘),岗岭上梅花繁茂,人称九座梅花山。“梅花”之名由此而得。归仁明万历四年(年),宿迁知县喻文伟在此兴集,以孔子“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名句取名归仁。金(锁)镇此处昔为南北往来之要冲,清同治元年(年)官人陈临惠筑圩,并设重兵守之,取名公安镇,同治五年(年),清军在此镇压农民起义军得逞,改公安镇为金锁镇,又名金锁关。民国时称金镇。曹庙清时此处建有曹氏宗族祠堂得名曹家庙,民国时称曹庙。朱湖此处昔为湖荡,历史上洪水泛滥,泥沙淤积,湖荡变农田,山东朱姓迁居于此,得名朱湖。界集古名沙砬口,因位于泗州与桃园县交界处,原称界牌坊,因兴集,清嘉庆二十五年(年)得名界头集,民国时称界集。太平相传,为纪念太平天国运动而取名太平。另据调查,民国十一年此处兴集,土匪猖獗,人们企盼太平,取名太平集,建泗洪县后称太平。龙集此处位于形如卧龙的岗岭上,且兴集,得名龙集。另有一说:龙姓居此,因兴集得名龙集。大楼清时有5位武举在此建一楼,得名大楼。重岗以重岗山得名。重岗山:此处是岗岭,呈上陵状,高岭迭起(有重叠之意),此岭为众岭之峰,得名重岗山。芦沟以芦沟河命名。芦沟河:此处有条南北向的沟,沟中遍长芦苇,人称芦沟。建泗洪县后,此沟被开挖成小河,得名芦沟河。成河以地处成子湖畔命名。成子湖,名称应源于成子河。(杨以银) 随手拍春光,赢50寸液晶电视、iPadMini——“环州万博城杯”泗洪首届微摄影大赛火热开赛! 如此丰厚的大奖,你还等什么?赶快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参赛吧,早参加早拉票!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戳“阅读原文”,无需注册,直接在微泗洪发帖爆料: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