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隶属于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腹地,东与淮安市、涟水县相依,南濒洪泽湖,西与宿迁市泗阳县相邻,北隔六塘河与宿迁市沭阳县相望,中间半环抱清江浦区。介于北纬33°22′—33°56′,东经°56′—°09′之间,南北长62.5千米,东西宽38.5千米,总面积为.10平方千米。[1] 淮阴区因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为阴)而得名。截至年,下辖14镇、7乡[2],总人口93.万人。[3] 年,淮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9.0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5.85:41.86:42.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4] 中文名称 淮阴区 外文名称 HuaiyinDistrict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江苏省淮安市 下辖地区 14个镇、7个乡 政府驻地 王营镇 电话区号 (+86)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中北部 面积 .10平方千米 人口 89.万人(年) 方言 江淮官话-洪巢片-淮安小片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韩侯故里、漂母墓、枚乘故里、洪泽湖大堤等 机场 淮安涟水机场 火车站 淮安站 车牌代码 苏H 著名特产 码头汤羊肉、赵集粉丝等 行政代码 目录1历史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自然灾害 4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5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6经济概况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体育事业 ?医疗卫生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 ?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 8交通运输 ?交通 ?运输 9历史文化 10风景名胜 11地方特产 12著名人物 历史沿革编辑 夏,淮阴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之域。商周史籍称为东夷、淮夷之地。 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 韩信故里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淮阴县治所设在今楚州区。 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前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新莽,改淮阴为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 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7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 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西晋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 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之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泰始七年(年),改称北兖州。萧齐建元四年(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陈太建五年(年),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年初),没于后周,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和萧齐时一样。 洪泽湖 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年),并淮阴于山阳县(今楚州区)。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年),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年),淮阴又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 五代至北宋时,仍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年(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于大清口(也称泗口,约今袁集乡桂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泰定元年(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墙(南面临河),边长3.5千米(今码头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刘老庄 清顺治三年(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县城屡圮于水。乾隆二十六年(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泾(今周桥)、青州涧(今氵义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十六年(年)撤道,民国二十一年(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民国二十六年(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民国二十八年(年)3月1日,日军侵占清江,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活动至民国三十二年(年)。民国二十九年(年),中国共产党淮阴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境北乡花庄成立。民国三十四年(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清江。淮阴县为其所属。民国三十五年(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清江,其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均设于此;中国共产党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活动于北乡农村。 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地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 年10月,官荡区划入涟水县。 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因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口西北角(医院一院北宿舍区内)设署办公(时为草屋)。 年,成立蒋坝区。 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 淮阴城区 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清江博古路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内。 年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 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 年1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7月,淮阴区行政中心从北京路73号搬出分散办公(区委区政府在人民银行大楼内办公,人大政协在劳动局、国土局大楼内办公),并选址在工业园附近新建淮阴区行政中心。[5-6] 行政区划编辑 截至年,淮阴区下辖14个镇:王营镇、赵集镇、吴城镇、南陈集镇、码头镇、三树镇、西宋集镇、吴集镇、渔沟镇、丁集镇、五里镇、徐溜镇、王兴镇、棉花庄镇,7个乡:韩桥乡、凌桥乡、刘老庄乡、古寨乡、新渡乡、袁集乡、老张集乡。淮阴区政府驻王营镇。[7] 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境域淮阴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中心,南濒洪泽湖,东隔盐河与涟水保滩相邻,北隔六塘河与沭阳钱集相望,西隔大运河与泗阳毗邻。介于北纬33.22°—33.56°,东经.56°—.09°之间,南北长62.5千米,东西宽38.5千米,总面积.1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4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1.83%。水域面积.0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8.17%。[8] spanclass="BMap_MarkerBMap_noprint"unselectable="on""=""title=""style="position:absolute;border:0px;cursor:pointer;width:19px;height:25px;left:px;top:88px;z-index:-;background: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