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干部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9052.html01:28 年,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边区孙家庄做手术;年,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30号留影;年,南京市公交公司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公司热烈欢送赴朝人员;年,南京曙光理发店里,女顾客正在理发……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摄协承办的“百年光影红色记忆”庆祝建党周年江苏摄影作品展于10月28日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一号厅开幕,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在这里交汇,用光影艺术礼赞伟大祖国,用精彩影像献礼建党百年。 集结众多经典之作和名家名作 作为紫金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项目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重大主题活动,本次展览分为“红色记忆光影永恒”“风雨历程光荣见证”“强国有我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时代新篇”四个篇章,以约幅摄影作品反映百年江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江苏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红色精神图谱,展示江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抒写的壮丽篇章,描绘年来江苏儿女沿着红色历史的足迹,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矢志不移奋进新征程、建设新江苏的时代画卷。 曾经南京最流行的发型、时尚人士热衷的呼啦圈、踩脚裤,还有人们最火热的奋斗生活,都在他们的镜头里……江苏省摄协主席许益民介绍说,本次展览最大特色就是集结众多经典之作和名家名作。展览选取了吴印咸、程默、袁毅平等江苏籍著名摄影家拍摄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经典作品;以及张爱萍、童小鹏、邹健东等在江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革命将领和军事摄影家创作的,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影像;还有顾东升、陈哲、晓庄等老一辈摄影家拍摄的,既有江苏地域特色又有丰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作品。此外,还展出了众多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和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者入选的,能够见证社会变迁、凸显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是一次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摄影展,融会了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和文献价值。 江苏红色摄影家吴印咸延安“土法”拍照 现场展出了江苏红色摄影家吴印咸拍摄的多幅红色作品,他用照相机拍摄了中华民族在以毛泽东为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的历史画面,以及反映延安革命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等数万张纪实照片。其中有毛泽东给师干部作报告时拍的《艰苦创业》、毛泽东在七大开幕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国际友人在前线救治伤员的《白求恩大夫》、《七大会议会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些摄影作品均以其内容和艺术形式极其完美统一,成为后人了解中国革命丰富内涵的经典之作,成为中国革命史、军事史、中国摄影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珍品。 现场红色摄影家吴印咸的孙女吴含光回忆说,祖父吴印咸早年就读中国最早的美术学校——上海美专,现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规范的绘画专业训练,为他将来摄影生涯打开了崭新艺术视野,奠定了他构图用光等美学的基础。在校期间,他缩衣节食从生活费中挤出三块大洋,从旧货市场买了一台勃朗宁旧照相机,在宿舍床下用棉被和毯子围起一个只能趴在地上操作的“蛙式”暗房,从此步入一条终生为之追求的光影艺术之路,并在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70多年。 在上世纪30年代,他和上海左翼联盟的进步人士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电影表现出具有批判社会现实、追求社会变革和思想革新的倾向,已成为中国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之作,《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一直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祖国富强不息奋斗。 年,他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带着从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赠送给八路军的摄影器材和他自己的三台照相,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并担任摄影队队长及电影团的领导工作。 吴含光说,当时祖父以摄影机和照相机为武器,和电影团的战友一起跑遍晋西北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使用着简陋的相机,用着过期的胶片,没有洗印拷贝的设备就土法上马,没有自来水就挑来延河水,加明矾澄清后进行洗印照片,精打细算地使用着有限的胶片,不论多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只能分拍几个镜头作历史资料,力求拍一张成功一张,这种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观察并抓拍瞬间画面的能力。 延安时期,他还以独特视角拍摄了大量革命纪实摄影作品,用摄影机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白求恩》、《延安生活散记》、《南泥湾》《中共党的七大会议》等重大史实题材纪录片,在建党周年大型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中多集使用。 88岁新中国第一批女摄影师晓庄: 我们是时代的记录者 新中国第一批女摄影师之一、88岁晓庄说,我的摄影经历和新中国同步。“干了一辈子摄影工作,用相机记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百废待兴到蓬勃发展的珍贵历史记录,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奇迹和江苏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既是这个时代的记者,也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感受者、见证者。” 晓庄说,作为《新华日报》的摄影记者,自己有机会在全省城市和农村用相机拍摄了许多难忘的瞬间。说起红色记忆,她说起了三张照片的故事。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张照片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那是年元旦,也是我作为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第一次参与如此重大的采访活动。会场设在原国民党总统府会议厅,当时会场内拍摄条件很差,我只能用大光圈慢速度拍摄,可会场上有一个省外办摄影人员使用的国外锡纸泡闪光灯突然爆炸,碎屑落了一地,那时很怕敌特人员搞破坏,让大家虚惊一场。我拍了一张外景记录并见证了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的场景。” 还有三河闸建设的历史瞬间。年,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三河闸是导淮入江口,对治淮工程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年4日,晓庄辗转来到洪泽县蒋坝三河闸建设工地采访,吃住都在工地,拍下了工地上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用镜头定格了这个中国水利史上的—大创举,《新华日报》刊登了—整版画刊。这些年她又多次重回三河闸,见证了它70年来的变与不变。 第三张照片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年11月,接受报社拍摄任务后,晓庄在大桥下呆了整整一个月,和大桥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拍摄由中国自力更生设计建造的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双层两用桥。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前一天,为了取得最好的拍摄角度,她作为唯——名女摄影记者,和男记者一样,攀着绳梯爬上大桥的南桥头堡。“高高桥头堡,脚下是滚滚的江水,绳梯又太软,我脚踩空差点摔了下去,幸亏被一名同行拉住。虽有惊险,但找到了制高点,可把江面上的轮船,桥上迎面行驶的汽车车队、铁轨上飞奔而来的列车拍在一起。在没有广角镜头情况下,我用接片方式拍3张照片供接成一幅长卷,全景呈现南京长江大桥横跨两岸的场景。’新华日报一版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通栏刊出。晓庄说,“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的争气桥,和红旗渠一起,被周总理亲口认证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我参与这次重大活动的拍摄,感到非常荣幸、骄傲!” 作为一名摄影人,这辈子晓庄从来没有放下过相机。晚年在众多影友的帮助下仍在整理照片,并且将它们全部数字化。在她看来,这些照片属于红色记忆,也是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最真实的影像,为后人留下点记忆。一代代摄影人留存下来的影像艺术作品,记录新旧中国的百年变迁,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百年征程,礼赞伟大祖国进入新时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江苏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红色精神图谱。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校对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