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解读系列报道之一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是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前,市水利局教授级高工王道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能提高“三个标准”、保障“三个安全”,即提高流域防洪标准,保障流域防洪安全;提高渠北地区排涝标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提高沿线城市防洪标准,保障城市运转安全。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鄂、豫、皖、苏4省,全长千米,总落差约米。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约千米,地面落差米;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约千米,落差约16米;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长约千米,地面落差6米。“淮河中下游千米,地面落差仅22米,河道水动力条件不足。每年到汛期,防洪排涝压力很大。”王道虎说。 历史上的淮河与长江、黄河一样,有独立的出海口。黄河夺淮使淮河开始与黄河共用入海水道,年淮河被迫南下入长江,并最终失去独立的入海通道。尾闾不畅导致淮河流域灾害频仍,也影响了长江下游的安全和发展。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破土动工,3年6月主体工程提前建成并发挥效益,6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从此,淮河有了独立的排水入海通道,防洪、灌溉能力得到提升。入海水道与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分淮入沂等工程共同承泄洪泽湖以上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构建了淮安“八河汇聚、五湖镶嵌、百库星列”的水利体系,形成了“大湖连水道、水道通江海”的格局。 在水利系统历练大半辈子,王道虎对淮安市水系情况了如指掌。他说,淮河上游行洪时洪峰流量超2万立方米/秒。入江水道设计流量为1.2万立方米/秒,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废黄河、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加起来设计流量仅为立方米/秒。“二期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新增近立方米/秒的泄洪能力,扩大中、下游洪水出路,降低洪泽湖洪水位,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三百年一遇。还能降低沿线滞洪区进洪概率,为滞洪区调整创造条件,为淮河下游0万人口、万亩耕地筑牢防洪安全屏障。” 据了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扩挖泓道长.3千米,加固堤防.6千米,建设堤顶防汛道路.3千米,扩建二河、淮安、滨海、海口枢纽建筑物,改建淮阜控制工程;拆建、加固沿线跨河桥梁17座;改、扩、拆建沿线28座穿堤建筑物工程;实施渠北影响处理工程,淮安市境内新增抽排总流量为立方米/秒,盐城境内实施相关河道疏浚、排涝泵站及节制闸工程等。 除了承泄洪泽湖来水,入海水道还兼顾渠北地区(入海水道以北,废黄河以南)平方公里的排涝。“二期工程将改善渠北地区排涝条件,使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局部达到20年一遇。”王道虎说,目前,淮安市城区涝水外排流量最大为立方米/秒,二期工程将在淮安市境内新、扩建9个大型排涝泵站,新增抽排总流量立方米/秒,将使淮安市城区的排涝能力实现翻倍。 王道虎透露,淮安市争取在季桥同步实施东环城河工程,打通城区东部排水快速通道,还可与港区建设相结合,届时,城区排水路程大大缩短,可减少城市运营成本,为达到城市化发展对排涝的更高要求创造条件。融媒体记者张小燕杨盼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