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3/5452897.html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虽然封建政权更迭频繁,但由于人们生活的需要和国家对盐业生产的重视,两淮盐业经济一直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清代,两淮盐区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稳固。这一方面,得益于两淮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则是悠久的盐业历史传承。

(一)两淮地区的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两淮特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该地区以江淮平原为主

体,大体包括扬州市区、泰州市区、南通市区、盐城市区、淮安市区、连云港市

区、仪征、高邮等地区。

清代的两淮地区包括扬州、淮安二府、通州和海州二直隶州以及海门直隶厅。其中,扬州府隶淮扬海道,领高邮州、泰州、江都、甘泉、扬子、兴化、宝应和东台二州六县。

两淮南界两浙,北接山东,位居黄海之滨。当时,河、漕、盐、关集中分布于此,尤其是盐业为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影响尤为重大。

两淮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温和温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

明的特点。两淮土地肥沃,河网稠密有鱼米之乡之称。该地区濒湖靠海,水产种类繁多,既有淡水鱼种,又海产品。

两淮地区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两淮东临黄海,位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中部。由于东部地区拥有广阔的滩涂、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于海盐生产。历史上著名的两淮盐场,就坐落在该区域中。

两淮地区属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水网密布,河湖

交错。清代,该地区重要的河流有淮河、黄河、京杭大运河、通扬运河、仪扬运

河,重要的湖泊有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等。这些河流湖泊交织在一起,构建了高度发达的水运交通。

2、社会人文环境

方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地域密切相关。两淮地区是南北交汇之地、历史上又经历了多次人口迁徙,造就了独特的方言。此区方言以江淮官话为主,下分为洪巢片和通泰片。通泰片又可细分为扬州小片、淮阴小片和海州小片。

而南通、泰州、兴化、海安等地区则属江淮方言的通泰片。两淮的东部地区产盐,至今还流传着大量与盐有关的歇后语。如:盐堆里的花生——闲人(咸仁);口渴喝盐卤——找死;盐场罢工――闲(咸)得发慌(荒);盐店的老板转行――不管闲(咸)事等等。

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两淮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在漫长的时间积累中,其习俗既受到了北方淳朴醇厚民风的熏陶,又被江南聪慧精干的风俗所影响。总体来说,该地区民风淳朴,俗厚而勤。据泰州地方志记载,其地居民“惟事耕渔,性多朴野,耻以浮薄相夸,鲜出机巧”。兴化县“地多陂泽,民居水乡,以农渔为业,舟揖为涂,淳厚而力勤稼墙”。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百姓的生活相对简单,甚至留有古代的遗风。“地僻海边,俗尚简朴,士淳礼让之风,民安鱼盐之利。”

而两淮西部运河沿岸地区,富商巨贾云集,追求浮华,风气奢侈靡滥。据载:“舟车阗咽利之所在,百族聚焉,第宅服食,嬉游歌舞,视徐海特为奢靡。“吾邑介江淮之间,民性轻扬,风尚奢靡,古今一辙,不可讳也”清代,在两淮的社会生活中,淳朴与奢华的民风是同时并存的,只是由于地区及阶层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别。

(二)两淮地区的盐业发展

1、盐业历史基础

早在先秦时代,两淮沿海的劳动人民便已开始从事海盐的生产活动。据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可见,在春秋时期,两淮的海州、扬州地区就已经开始海盐的生产,且产量已是十分可观。

两淮地区海盐大规模化生产始自西汉。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刘濞受封吴王,建都广陵。他为积蓄资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

又开凿邗沟,以通盐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政策,元狩年间,在两淮地区先后设县盐渎和海陵,置官署管理制盐事务,两淮地区的盐业开始加速发展。唐代,两淮地区的海盐生产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盐民们开沟引潮,建亭设场,改进生产技术,使得产量大幅提升。

安史之乱后,“盐铁重务,根本在于江淮。”两淮地区越发为政府所依赖和重视。乾元元年(),第五琦任盐铁使,开始变革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盗鬻者论以法。”

宝应元年(),刘晏为盐铁使兼转运使,再变盐法,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间接专卖制度。这些都促进了两淮盐业的发展。中晚唐时期,盐利已是朝廷财政运行的重要保障。据载:“吴越扬楚,盐凛至数千,积盐二万余石。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宋代,全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两淮盐业经济开始蒸蒸日上。元代,两淮盐区在全国的地位越发重要,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

明朝,政府特别重视对两淮盐区的管理,使两淮盐业仍兴盛不衰。明政府在两淮设置三个分司:泰州分司、通州分司和楚州分司,使两淮地区盐业管理更趋合理。洪武年间,朝廷遣苏、松、嘉、湖、杭之民数万,充实淮扬二郡,史称“洪武赶散”。这些移民使两淮盐业的发展有了劳动力保证。

明代盐业中,两淮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年间各盐司引额,合计.69万大引,其中两淮盐区岁办35.2万余引,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3、清代两淮盐业的发展概况

清代,除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之外,内地分为长芦、奉天、山东、两淮、两浙、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河东、陕甘十一个盐区。清政府依前朝惯例,实行行盐地界制度,即每一个盐区,都有其相对固定的销售区域,严禁越区销售。

两淮盐区行销范围集中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尽两湖,北至河南之归、陈、光,而东下尽徐州,南自江宁沿江上,尽江西之域。”具体包括今江苏、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六省大部分地区。

两淮行盐区域之广,是其他盐区所不及的,而且这些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发达。《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乾隆十八年(),全国盐产引额为引,两淮产量是引,约占全国的26%,比居次位的长芦盐区产量足足多了近72万引。两淮盐产之高,可见一斑。两淮盐区每年要向政府缴纳巨额的盐业税。

且每当国家有重大事件,如战争、救灾、工程、庆典时,两淮盐商或主动或被动地向朝廷捐输报效。正所谓:“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清代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已离不开两淮盐课的支撑。

两淮盐场是淮盐生产的最基层机构,鉴于淮盐在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历代的封建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两淮盐场的建设。唐代,刘晏在两淮地区设立两监一场,即海陵监、盐城监和涟水场。

北宋时期,两淮地区盐场规模扩大,数量也迅速增加。但至南宋,由于战乱,盐场大都荒废。元代,两淮盐业经济迅速恢复,在两淮设有二十九个盐场。明袭元制,对盐场进行了一定的规划与整顿。增设兴庄场与天赐场,后又将天赐场并入庙湾场。至此,两淮盐场规模基本定型。

清代在继承了明代盐场的区划的基础上,对盐场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康熙年间,将徐渎场并入板浦场;雍正年间,将临洪、兴庄场合并设立临兴场;乾隆年间,设立中正场,将莞渎场并入。并将白驹场并入草堰场,马塘场并入石港场,小海场并入丁溪场,余中场并入余西场,西亭场并入金沙场。经过康、雍、乾三代的调整,至嘉庆年间,两淮共有二十三场,并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