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原题:《苏轼苏东坡与宿州

王桂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时大诗人,大文学家,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的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诗词,诗词里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更是成为历朝历代,深情爱恋中的男女们的美好愿景。

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后又号曰:东坡居士,故而后人便就姓号连用,称其为苏东坡了。

苏轼苏东坡,生于公元年的1月8日,此年为北宋景佑年间。卒于徽宗元年,年8月24日,享年64岁。宋时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眉州眉山那里,是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之苏东坡家族本就是个书香门第之家,又加之苏东坡少年聪慧,勤奋好学,故而学业日新月异。

公元年,时年21岁的苏东坡与其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因其学业优异,文采出众,二人同中进士,“一门高中俩进士,既是同胞兄弟,又是同年同学”,这事在当时的宋朝,更是被人们传为了佳话,成为了士子们学习进步的榜样,以至于在后来,以文采评定“唐宋八大家”时,这八人之中,他们一家就入围三人,其父苏洵,苏轼,其弟苏辙,俱位八大家之列,足见这一家三苏,在当时的中国文学史上,是处于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而优则仕”。这是当时的美好人生之路,有此出类拔萃文采的苏轼,自然不会沉寂于世。自公元年,25岁的苏轼苏东坡首任风翔判官以后,直至终老,一生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沉沉浮浮,做过官的地方更是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许多地方。仅太守一职,他就先后做过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登州,杭州,扬州等处太守,更又于当时的京城汴梁做过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等要职,所以,用官迹遍天下来形容他,应该一点也不为过。

苏轼性格豁达开朗,风趣幽默,做人做事,不拘小节,但又耿直无比。其一生还最喜欢竹子,最为喜欢竹子的那种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精神,所以,只要是苏轼呆过的地方,必然秀竹夹道,修竹环绕,更是于客厅里自书诗一首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由此可见,苏轼的一生,喜欢狂爱竹子,已喜欢到了何种的地步。

大宋熙宁十年四月,即公元年四月,苏轼苏东坡前往徐州赴太守任,途经宿州,这时,苏轼的文章泰斗诗词大家的名号,早就声名远播了,时有当时宿州的教授刘泾前往拜访并热情款待苏轼。宋时的教授,即为后来的教书先生,多为落魄书生从事,教着几个希望上进的学生。现在,忽有文学大家从这里经过,刘教授虚心前往请教自不必说,还赋诗一首,请苏轼指正,苏轼的答诗为《宿州次韵刘泾》:“我欲归休瑟渐希,舞雩何日著春衣。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为君垂涕君知否,千古华亭鹤自飞。”

苏轼到徐州上任后,由于徐州和宿州相去较近,为答谢教授刘泾在宿州的盛情款待,苏轼还把刘泾邀请到徐州相聚,此时,教授刘泾又写诗一首,请苏轼苏东坡指点,苏东坡看诗后,又附诗一首劝勉刘泾“吟诗莫作秋虫声”。

“吟诗莫作秋虫声”,那意思是告诉刘泾,写诗要有宏大的意境,高瞻远瞩的思维,此言自然毫无谬误,但当时的苏轼就没想到,自己是走南闯北的达官贵人,视野自然开阔高远,而刘泾仅一教书先生,那视野再远,又能远去学堂几何。

苏轼任徐州太守时,闻报自己的辖区内萧县发现了煤矿,那煤通体乌黑,可燃烧,宋时那时,由于庄稼长势都差,淮北地区山岳丘陵上的树木也较为稀少,人们做饭烧柴都出现了难题,今闻此黑煤可当柴烧,苏轼自然心内大喜,还亲往查看,并特作《石炭诗并引》,予以记之。由于历史的变迁,萧县后来归于宿州所辖,至今尚是宿州萧县。

萧县当时还有一古村落,名曰“朱陈村”,村中风俗自隋唐建村以来,便就是朱姓村民和陈姓村民互相通婚,男不外娶,女不外嫁,女之嫁妆多为农具,男之聘礼即为粮田,民风淳朴得犹如一幅田园风景画,唐时大诗人白居易就有赞《朱陈村》的诗,后又有画师还真的把这村俗,画成了画,并美其名曰《朱陈村嫁娶图》,苏东坡在友人处看到此画后,便又跑到这村里来亲自查看,但由于那时大宋建国已久,又由于北方辽金连年作乱,已经形成了官贪民贫的状况,“朱陈村”也已不是画中那原来的样子了,为此苏轼还赋诗一首:“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凤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苏轼之诗词以豪放著称,但这首诗不但豪放不起来,还蓄满了满腹惆怅和几多感慨。这首诗的后两句,还被后来连同“游张氏园林”的文章,被人断章取义,上奏朝廷,泡制出了“乌台诗案”。

在徐州为官期间的元丰二年,即公元年初,应宿州太守之邀,苏轼饮宴于宿州州衙,州衙内那时有花园一座,园内奇石林立,水碧池清,更有秀竹夹道,竹影斑驳,苏轼酷爱竹,也是一时兴起,便为宿州太守画了梳竹两枝,并又赠其旧时和李太白的诗作一首:“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恰此时,园后宿州北城墙上,有一亭落成,尚无名,宿州太守恳请苏轼题名,于是苏轼便提笔写出“扶梳亭”三个苍劲大字。

亲笔所画这梳竹两枝,其后也因苏轼“乌台诗案”爆发,已被宿州太守深藏,直至后来苏轼黄州归来,官升吏部尚书后,方才被人们请出,连同和李太白的这首诗,石刻成墨竹一方,供奉在“扶梳亭”内,所以,那石碑上,后人雕刻落款时,刻的也便就是“东坡居士”了。

苏轼不但才高八斗,对美食却也深知其味。当时宿州民间流传的有“八大块”的美食,那种“八大块”是由猪的五花肉,先油炸后加佐料煮出来的。苏轼一生喜食猪肉,于黄州做官时,还曾写过《猪肉颂》一诗,原诗为“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真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品尝过这宿州“八大块”后,深感其味美,还特地探寻这“八大块”的用料和做法。在后来于杭州做太守征集民夫筑苏堤时,便把这“八大块”改为黄酒煮出,用来奖励民工,这就是后来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了。

与宿州太守共饮后不久,同年三月,即公元年三月,苏轼由徐州太守改任湖州太守,中途经过宿州灵璧时,顺便就游了“张氏兰皋园”,此园乃北宋仁宗时期的殿中丞张次立的私人庄园。苏轼观后,倍感此园乡土气息浓厚,大为赞赏,于是便提笔写出《灵璧张氏园亭记》文中有言曰:“......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屡,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就是这么一篇游记散文,五个月后的元丰二年七月,朝中大臣李宜之伙同何正臣等人,便把这篇文章连同苏轼写朱陈村的那首诗,曲意歪解上奏朝廷,污蔑苏轼衔怨怀愤,包藏祸心,对朝廷极为大不敬,如此,轰动历史的“乌台诗案”就这样出台了,苏轼也由此被下进了大牢里,牢里苦度了近四个月。

宋神宗元丰八年正月初四,即公元年正月初四,苏轼再由宋时的泗州即今时的泗县来到宿州,宋时那时,人们对正月十五的上元佳节还十分重视,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这些自不必说,人们更还会游园,看社火,外出踏青,并且还是乐此不疲。

这时,在宿州这里过上元节的苏轼,也同样是处于节日的喜庆里,亲戚朋友,饮酒踏青乐作一团,为此,当时的苏轼也就写出了一首《南乡子,宿州上元》一词:“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在这首词里,苏轼没有直白地描绘宿州地美,单就“此去淮南第一州”的这句话,就拓展了你的无限想象。苏轼的诗词,之所以美到独成一家,就是因为他的诗词,言语里有画,画里有诗,意境丰满。

“此去淮南第一州”,是苏轼对宿州的认识也是对宿州最好地赞誉,至此苏轼也已数度途经和做客宿州了,之后,也正如他在游《张氏兰皋园》一文里所憧憬的那样,便在宿州与徐州交界处萧县那里,置地买房了,不过那买的房地,是让自己的大儿子苏迈在那里生活的,那村那时就叫“苏湖村”,当时苏迈娶的也还是宿州妻子,从宋时到现在,也已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村,至今也已为苏家传续了三十多代人了。

苏轼虽未于宿州这里做过官,但与宿州的渊源极深,据史料记载,苏轼在宿州这里驻足,游玩,停留,不下于十多余次,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宋朝朝廷,定都于汴京,即今河南郑州那里,郑州直通泗州那地方有条大河叫“通济渠”,西起于洛阳,东达泗州的洪泽湖,由于始发于汴京,所以后人便就又叫那河为汴河了,那河是当时东西运输的交通大动脉。

宋时的交通工具还极为稀少,无外乎舟马车轿这些,又加之那时的官员升迁还都是拖家带口,故而,船就是他们当时交通的首选了,船是在河里行走的,所以这汴河也就成了当时官员们进出京城的最佳通道了。

苏轼苏东坡一生官路坎坷,调离被贬十分频繁,故而一生也就驻足宿州这里比较多了,也就对宿州这里较为熟悉了如指掌了,也就时时把宿州之事挂在心上了。

公元年,即宋时元佑七年,苏轼闻宿州知州周秩向朝廷上奏,申请拨巨资一万九千余贯,动用人力五十七万余工,修筑宿州外城,宋时那时的宿州,虽城墙高大,外有环城路护城河,但城市范围很小,许多达官贵人,财主富人,都是在城外置办的房产田地,为保护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故知州周秩申请扩建外城。此时恰又是宿州灵璧撤镇建县之时,建县的费用却也不少,为此,当时时任兵部尚书的苏轼便认为,这两件大事要同时进行,所需费用太广,人民负担太过,当重点维持灵璧的撤镇建县。于是便上“乞罢宿州修城状”奏本,朝廷批准了他的奏状,灵璧便就在轰轰烈烈地建设了,而宿州扩城之事,也就就此偃旗息鼓了,所以以后的又一千多年来,古老的宿州,也就只有原来那么大了。

世事弄人。尽管苏轼才高八斗,天资聪颖,但人生却也非常不如意,官路坎坷也就算了,婚姻却也曲曲折折,磨难重重。

苏轼的婚姻先后共娶了三位妻子,先娶眉州眉山王弗为妻,16岁就嫁给苏轼的王弗,不但年轻貌美且还知书达理,甚得苏轼宠爱,由于苏轼为人豁达不拘小节,所以便就对王弗言听计从,恩爱有加了,但这种恩爱只维持了十一年,王弗便就病逝,撒手人寰了。对于王弗的去世苏轼是万分悲痛的,有词为证:“十年生死两忙忙。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王弗去世后,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乌台诗案”后,烧了苏轼大部分手稿的就是她,当然,这把火也是“乌台诗案”后倍受惊吓后烧的,烧时还对苏轼抱怨道:“成名于文章,危难于文章。”

虽然,王闰之的烧东坡手稿,对后人来说是件遗憾的事,让人们无法再欣赏到苏轼的许多美文,但王闰之的这两句对苏轼的评论,应该是再恰当不过地了,据说苏轼被贬黄州,也是因为自己一时卖弄才华惹的祸。

当时,丞相王安石于书房里写诗,刚写了前两句“昨夜秋风入园林,吹得落黄满地金。”恰在这时,皇帝有要事,宣召他进宫,便就急匆匆地离开了。丞相王安石走后,苏轼前来拜访,便在书房里等丞相,看到书桌上这首诗的前两句,一时技痒,便就提笔续写了后两句“秋花不似春花落,赋于丞相仔细吟。”苏轼苦等丞相不回,便就离开了。

本来是想拜见丞相王安石,套套近乎,意图升职,但不久他就又被贬去了黄州。

到了黄州后,苏轼便于东山山坡上亲自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了庄稼,地边上广植黄州黄菊,从此也就自号曰“东坡居士”了。

秋天一到,那菊花开得却也娇艳。苏轼苏东坡还邀来黄州的文人雅士前来赏菊,喝酒品茶,但几场秋风过后,那菊花花瓣,便就纷纷飘落了,这让苏轼苏东坡极为诧异,别的地方的菊花花瓣,都是不掉落的,直至枯萎都是紧紧地抱在一起的,怎么这地方的菊花花瓣就是掉落的了呢?这时,绝顶聪明的苏东坡也就忽然明白了,丞相王安石,之所以贬他到黄州,就是要让他看看这,“落黄满地金”的情景。

苏轼苏东坡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是第一任妻子王弗她们家的丫鬟,虽是丫鬟却也知书达理,堪称苏轼苏东坡的红颜知己。

苏轼苏东坡的一生,自认为佛缘不浅,所以除了名字外,还给自己起了两个和佛家沾边的号,一个是“铁冠道人”,一个是“东坡居士”。平时更是和这些和尚道士们来往不断,一次,苏轼苏东坡前往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恰遇大师不在,这佛印大师,平时和苏东坡不但很熟,还玩笑惯了,看到小沙弥前来开门,苏轼便就大喝一声:“秃驴何在?”偏遇这小沙弥却也聪慧,也不是个吃亏的主,知道这苏东坡是在骂师傅,便用手一指远处到:“东坡吃草”。由此可见,苏轼苏东坡和这些和尚道士们的关系,也已到了知己的地步,就是苏轼病重于常州,临终之际,尚有杭州维琳方丈前来陪伴,指点他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路径。

苏轼苏东坡病重于常州时,尚还接到朝廷被贬他到儋州的圣旨,儋州即今时的海南,那时为荒蛮之地,但由于此时苏轼病情太重,无法前往,只得申请朝廷于常州处养病,不久便逝世于常州,卒年为公元年8月24日。

苏轼苏东坡去世后,三个儿子及家人,遵遗嘱把他从常州运往河南嵩山山麓埋葬,棺椁再次途经宿州这里,但这次,大文学家大书画家诗词界的领袖,苏轼苏东坡再也没法于宿州“扶梳亭”里饮酒写诗了,只是棺椁经过这里而已。

这也是他这一生最后一次途经宿州了。

作者简介

王桂田,笔名:文海钓客。于宿州市第九中学工作,系中国乡村杂志社,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安徽省诗风诗社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宿州文学奖获得者,年度诗圣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获得者,年度安徽省邮储杯散文奖获得者。退役军人,当过兵,打过仗,参加过老山者阴山地区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位从战火硝烟里走出的诗人作家。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