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卷结构分析 必修Ⅰ考6道选择题,共18分,中国史两题,世界史4题。 必修Ⅱ考11到选择题,共33分,3道非选择题,共40分。合计73分。其中,古代中国3道选择题,两道非选择题,共36分;近代中国2道选择题,6分,1道非选择题,13分,总共19分;现代中国考了4道选择题,共12分;世界史考两道选择题,共6分。 必修Ⅲ考了3道选择题,1道古代中国,2道世界史,共9分。 选修Ⅰ和选修Ⅳ各考一道非选择题,共20分。 二、关于具体试题可能存在的问题倾向 2.宋陈亮经济思想题。陈亮提出“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需要学生理解为何在宋代会出现这样的思想认识。联系教科书:明末清初黄宗羲“农工商皆本”思想产生根源。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3.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定位为“农业经营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受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会答“新的经济因素”,或错误地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关于经济结构在讲近代中国经济时,学生如果能够迁移运用,则不会产生错误认识。 4.对闭关锁国对外贸易的认识。根本点在于对“闭关锁国”的理解。 5.材料比较隐晦。只能从时间上作出判断。但是,比较勉强。 6.根据时间信息判断。 7.用排除法。 8.“人民代表大会”是陷阱。但关于新政协的信息量实际上足够大,只要不形成思维定势,就没问题。 9.首先运用时间信息排除AB。其次,饼状图反映的信息是财政预算,而非产业结构。 10.关于时间节点:年市场经济。票证上的时间是年。 11.逆向选择。B项中有列强放松对华侵略的错误信息。 12.时间信息排除D,材料中没反映AB. 13.为何不直接讲人民主权的精神。而用“公民主权”,很别扭。 14.考察宗教改革对思想解放的影响。但题目不讲人文主义,而讲理性问题。 15.关键信息“联系日益紧密”,判断“新航路开辟”,就可以判断出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引发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16.学生会误选A,此题依托年议会改革,考察责任内阁制。由于背景知识不足,很容易误选。 17.不知道B项如何排除。是否将电的发现等都作为商业价值考虑。 18.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判断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由此,认识到这是二月革命之后的党内一次争论。考察的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19.时间信息很重要。加之“联邦德国主动发展……“这些信息,可见冷战格局中的变化,得出多极化趋势出现。 21.算是一道好题目,主观题关键是学生能冷静审题,认真组织文字。此题考察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延伸出对小农经济的发展困境的思考。 22.考察古代商业中的坊市制度。第一问,不难作答。小论文关键是得出观点,然后组织材料,行文要有逻辑性。 23.考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属于常规题。 24.将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其中,梭伦改革中解负令的特点,目前教科书基本不讲,要得出革命性,学生很难。全年级只有两三个学生答出此要点。 朱正标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