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胸中有大义,笔下出乾坤

——我经手编发的梁衡散文

■杨晓升

梁衡是当代一位个性鲜明、成就卓著的散文家,他始于多年前创作的红色文化系列散文在众多散文中独树一帜,他近年创作的古树系列散文因选材独特又引人注目。

从年开始至今年年的八年时间,梁衡在《北京文学》发表了9篇作品,其密度之大,恐怕在全国众多刊物尤其是文学刊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不能说《北京文学》所发的梁衡散文数量最多,至少也可以说梁衡发表在《北京文学》的散文,多篇都是他近八年来最为重要的作品。从更加严格的散文文体角度衡量梁衡发表在《北京文学》的作品,除去《一片历史的青花》这篇与季羡林的谈话录,梁衡近八年在《北京文学》发表的作品也达到8篇,刚好每年一篇。从题材的类别上分,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政治文化类,如《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沈公榕,眺望大海年》《将军几死却永生》;第二类:历史文化类,如《秋风桐槐说项羽》《华表之木老银杏》《徐霞客的丛林》;第三类:艺术文化类:《功夫更在笔墨外(三章)》《我的阅读经历》。当然,从作品实际呈现出的内容看,上述三个类别并无绝对的界线,都相互交叉或兼而有之。这8篇作品,集中起来已有十余万字,它们内容不同,写法各异,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已一定程度构成梁衡散文的“丛林”,不仅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多姿多彩生机勃勃,也集中反映出近八年来梁衡散文的风格与特点。

一、梁衡散文的政治眼光和家国情怀

文学源于生活,而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举足轻重。某种制度,某个时期、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其程度甚至有“蝴蝶效应”,比如中国。由于经历过反右、文革等太多政治斗争,中国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厌倦政治甚至对政治心有余悸,抑或力不从心怕把握不好分寸,因而在创作中刻意回避政治或淡化政治,梁衡却知难而进,反其道而行之。这当然与他自身的经历和阅读有关。他一生当了数十年的党报记者,后来还先后当了《人民日报》副总编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这样的经历,他的工作、他的触角、他的视野和







































四川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