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学的时候在地理课上肯定都听过大名鼎鼎的“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胡焕庸线)。这条线是我国辽阔版图上一条假想的直线,两头起点分别是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这条线的东南涵盖我国43%的陆地面积,却聚集了我国94%的人口。而这条线西北涵盖我国57%的陆地面积,却只居住了全国人口的6%。 这样的情况是非常自然的。我国西部主要是高海拔的山地高原和干旱沙漠、戈壁,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因此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不过,即便是号称人口密集的我国东南部,国土面积也依然达到万多平方千米,比印度还大。在这样辽阔的地区,人口分布居然也存在地区性的疏密差异,有些地方的人口稀疏程度也是非常惊人的。 人口稀疏区 这几大相对人口稀疏区域出现在海拔较低、气候也较为温暖湿润的中东部地区,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因素无疑是地形地势。以面积较大的①区为例。它实际上覆盖了江南地区所有的丘陵山地。而③区横贯我国中部,基本与秦岭、大巴山山系重叠。这些山地的海拔普遍不高,但地形复杂、连成一片,对人口聚居和城镇发育影响显著。 比较独特的是黄淮稀疏区。在以洪泽湖为核心到淮河北岸的地区,虽然实际上这里人口密度并不低,但相对周边的沪宁杭、中原来讲,人口密度就相对较低。这里同样是华北平原地带,气候环境应当也与周边无异,可为什么会出现一片人口相对稀疏区呢?个人推测这里属于历史上黄泛区的核心地带,洪泽湖也是黄河袭夺淮河水系后形成的。频繁的洪涝灾害、土地盐碱化,或许使得这里的农业自然条件大打折扣,因此在工业时代之前人口逐渐下降或外流,影响延续至今。 中东部这7个人口相对稀疏区错综复杂、面积广大,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带规划建设有深远影响。 首先,地理因素造成的人口相对稀疏区使得中东部难以形成大片连绵城市群或城市带。例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集区受阻于南岭,长三角受阻于闽浙丘陵和黄淮稀疏区。热河稀疏区阻碍了京津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的联系。 其次,处于几大稀疏区夹持的城镇带在未来发展必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劳动力短缺、市场容量有限的挑战。即便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样吸引全国人口流入的城市,大部分也依然来自周边邻近省区,所以周边地区人口疏密程度对中心城市的发展制约作用明显。比如,狭长的汾渭城镇带(以西安、太原为核心)被③④⑤夹持;武汉、长沙、南昌难以形成华中城市群在于三者间被罗霄山梗阻,又被①②③包围,实际上三市两两间平均距离甚至小于成都与重庆的距离,但人口密集区辽阔的四川盆地才成就了成渝的双城记。 最后,几大稀疏区显示了我国中东部人口分布的疏密不均,侧面上也反应了我国山地较多、平地较少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