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9月5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榜单,全国共58位同志上榜,广西蒙晓梅、黄文秀、蓝连青分别当选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类全国道德模范。

关于表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切会见全国道德模范,就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守正创新,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模范精神,持续深化道德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为充分展示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3月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开展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按照从严把关、优中选优的原则,经过严格规范的评选程序,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富清等58位同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授予张佳鑫等位同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引导人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各地区各部门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营造崇尚关爱模范的浓厚氛围。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年9月5日

黄文秀

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的第一书记

这位年仅30岁的广西女孩

将她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让我们再次回顾她的故事

点击图片,观看早前报道视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

来自广西百色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黄文秀,从石头村里一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工作,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几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她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黄文秀年出生,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报名考取选调生,回到家乡,成为百色市委宣传部一名干部。

去年3月,黄文秀响应号召来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短短一年多,村里共有88户人脱贫。这是黄文秀生前,她的校友拍摄并发到网上的一段视频。

6月14日周五晚上,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到老家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看望身患癌症、接连做了两次手术的父亲。6月16日周日晚上,她不顾风雨,连夜踏上返回驻点村的路。

赶回村里途中,雨越下越大,山洪突发。

这是凌晨1点,黄文秀发到家里   蒙晓梅,女,壮族,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

  她命运坎坷,自幼失怙,吃着百家饭长大。但是她并没有在困难面前倒下,从小品学兼优、好学上进的她,在乡亲们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成为了一名教师。二十多年间,为了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大 石山里最动听的音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她把学生装心里,除了上好课,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救助贫困学生的公益事业中。在她的爱心召唤下,多名贫困孩子得到救助,全乡没有   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孩子们都叫她“蒙妈妈”。

点击图片,观看央视报道↓

命运多舛却心怀感恩

  五岭逶迤腾细浪,广西忻城县北更乡地处大石山区深处,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说。年,蒙晓梅出生在这里。她说,自己是国家养大的孩子。

  蒙晓梅有着和雷锋相似的悲惨童年。她自幼失怙,奶奶双目失明,一对好心人收养了她,但命运仍来摧残,养父上山砍柴摔断了腿,养母又罹患乳腺癌。家徒四壁,蒙晓梅吃着百家饭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交不起学费,她站在村小学教室窗外,“蹭课”上完了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她这个“编外学生”比班上所有学生考得都好,学校得知后,批准她直接升二年级。

  好学上进的蒙晓梅得到了乡亲们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不负期望,一路读完师范,最终成为一名教师。众乡亲和好心人的善良之举在蒙晓梅心灵深入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她对家乡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和感恩,立志要用爱心帮助家乡家庭困难的孩子,用爱心回报社会。

  蒙晓梅说:“家乡的地貌注定我们那里的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就必须好好读书,孩子学习好了,他的人生和家庭就有希望了。”年,蒙晓梅回村做小学代课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乡亲们对她的恩情。

亦师亦母的“蒙妈妈”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樊秋亮用孝心撑起家庭、用爱心传递温暖、用信心托起明天的事迹,感动了全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而陪伴和引领小秋亮一步一步成长的人,正是蒙晓梅。

  小秋亮2岁丧母,父亲患病完全丧失劳动力,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维持生计。年,蒙晓梅第一次见到脏兮兮的5岁小秋亮在校门口徘徊,渴望地望着在学校操场玩耍的小朋友,那小小的身影如同当年无法上一年级在教室外站着听课的自己。蒙晓梅向小秋亮承诺:我送你上学,我努力帮你,你不要放弃。她四处帮樊秋亮找学校,最后把她送到内仁小学的学前班。内仁小学没有幼儿园,小秋亮读了两年的学前班。

  蒙晓梅每周都下乡,去最多的就是内仁村,在北更乡,内仁村是最贫困的一个村。蒙晓梅经常到小秋亮家里看看,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小秋亮都五六岁了,没有牙刷,没有用过肥皂香皂,也没有洗发水。小秋亮的指甲黑黑的,脖子下面耳朵后面都脏兮兮的,头上长了很多虱子,但她奶奶的眼睛看不见,没办法为秋亮剪头发。蒙晓梅给小秋亮买了各种洗漱用品,帮她剪了短发,教她怎么洗发,如何用洗发水,头发干了才能睡,所有生活中的细节,蒙晓梅都像妈妈一样教给她。原先,小秋亮喂爸爸吃面条,不懂小口喂,只是灌下去,后来,蒙晓梅慢慢教秋亮怎么喂她爸爸,如何照顾好爸爸。

  蒙晓梅带着樊秋亮,第一次坐车,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走出北更乡,第一次去北京。而小秋亮也很懂事,在外面吃到好东西,都要留着带回家给奶奶和爸爸尝尝。刚见到樊秋亮的时候,她不敢正面看人,也不敢跟蒙晓梅说话。如今,在蒙晓梅的教育下,樊秋亮逐渐开朗自信起来,胆子也大了,看到陌生人,都能主动打招呼。樊秋亮有了健全的性格,这是蒙晓梅最欣慰的一点。

  小秋亮说,自己的梦想是长大了像“蒙妈妈”一样,回家乡当老师,照顾家人,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其实,小秋亮只是蒙晓梅照顾诸多孩子其中的一位。还有,刚毕业月工资元就借钱给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朱五,带回家和女儿一起吃住的孤儿学生韦丽花……

  “蒙妈妈”,这是蒙晓梅的学生们对她的爱称。几十年如一日,蒙晓梅用爱心为孩子们点燃了希望,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许多学生家长评价说:“蒙老师像妈妈一样好,她是老师,也是妈妈。”

大石山的“爱心大使”

  由于经常走访贫困学生,望着那些简陋的生活条件和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蒙晓梅内心很沉重,也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一定要给贫困学生家庭寻求资助来源,给他们温暖和希望。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蒙晓梅陪同一家公益机构走访北更乡山区学校,之后,公益机构请她帮忙给当地贫困儿童发放价值10多万元的个“温暖包”。孩子们因为有了冬天的衣服,笑得很灿烂。从此,蒙晓梅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她主动请缨成为对接人,积极在贫困山区儿童和公益机构间牵线搭桥,开展爱心帮扶行动。

  年,她多次带领广西“良知公益”机构志愿者走访了北更乡各个行政村个贫困儿童的家庭。同时,又利用暑假、周末,带领麦田计划柳州分社志愿者走访了全乡37位代课教师。在她和志愿者队友的争取下,北更乡贫困儿童共获得温暖包、爱心书包、九成新衣物等爱心物资价值10多万元,该乡代课教师每人每月获一百元资助金直至转为公办教师。同年年底,该乡蓝大军等9位代课教师每人获得中国红烛基金慰问金元,另28位教师每人获得了春节慰问价值约元的温暖大礼包。该基金于年让她负责对接忻城的所有代课教师,全县有蓝芹等44位再次获得千元慰问活动金。

  就这样,在做好教育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蒙晓梅多年来先后为全县贫困师生争取到爱心资金和物资近万元,资助贫困师生超过名,用爱心为困难师生筑起了希望之路。

  为了确保爱心行动的公正透明,蒙晓梅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一笔物资、助养款、爱心款的去向都登记好,%的发放完毕,并当场为获得助养款和物资的贫困儿童拍照存档,发给资助孩子们的捐助人。做爱心公益比较累,蒙晓梅不但分文未取,自己还要倒贴走访的费用和发放物资的费用,但她毫无怨言,“能帮助那些特别困难的人解决实际困难,我这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受蒙晓梅的影响,她的一些学生渐渐接起了爱心公益的接力棒。“我有个叫刘颜良的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他现在也做公益,帮助贫困学生上学。”蒙晓梅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少学生加入到公益队伍中。从这里,可以看到雷锋的精神是如何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职一事,终一生。二十多年的坚持不懈,蒙晓梅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组织和社会的认可,得到了孩子们回应。“你化身为桥,以爱心汇聚爱心,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山里娃沉甸甸的梦想。”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韦淑丹,到湖南大学学习后,在教师节写了这样的诗歌赞美她最爱的蒙晓梅老师。

  蒙晓梅先后荣获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年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评为“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年被教育部、人社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年被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岗位学雷锋标兵”;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莫振高式八桂好老师”奖,并获得首届“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称号和马云公益基金会“马云乡村教师奖”;年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评为“广西三八红旗手”,被自治区纪委机关、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广西勤廉榜样先进个人,并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年先后被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宣部评为“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并当选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和全国妇联常务委员。

蓝连青

“全国最美家庭”里的孝老爱亲粘合剂

在广西南宁市的上林县,有一个五代同堂、聚集了瑶、壮、汉三个民族的大家庭,家庭成员达到了23人,这个家庭也被评为年“全国最美家庭”。而提起这个家庭成员之一的蓝连青,街坊邻里都不由竖起大拇指。

点击图片,观看央视报道↓

视频从39:25开始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蓝连青家,一进门便听到优美的歌声,蓝连青一家人正坐在大院练习唱歌。

蓝连青一家五代同堂,互敬互爱。年龄最大的老奶奶岁,是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有名的长寿老人,蓝连青的家公家婆都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照顾奶奶的重担便落到她的肩上。

每天早上,蓝连青总是第一时间来到奶奶房中,照顾奶奶起床穿衣、梳洗吃喝;晚上睡觉前,她都要到老人床前探视,确认奶奶安睡后才放心。奶奶身体不适,蓝连青开起小灶为奶奶做合口饭菜。这样的特殊照料,蓝连青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不皱一次眉头。

有一次奶奶上楼梯时不慎摔倒,造成骨盆骨折,致使腿脚不便,每天除了卧床就得让连青搀扶着,才能坐稳凳子。为了治疗,蓝连青连续到山里采草药,又坚持给奶奶按摩,奶奶病痛明显减少,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直到今年老人逝世。

蓝连青:照顾奶奶还要照顾孙子,家里很多家务还有地里的农活。虽然很累,但是很开心,也习惯了,这个没有什么。

蓝连青一家人相互携扶,互敬互爱,亲情融融。夫妇俩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德育人,两个女儿也很懂事孝顺,成绩优异。

蓝连青:我们从小就看到我们家父母都是尊老爱幼对长辈都非常尊重,还有语言方面都做得很好。我们从小听到他们这个,在家都很受影响,现在我把这个优良传统传递下去。

不仅孝敬老人照顾家人,蓝连青对街坊邻里的事情也非常热心。

邻居老阿婆:我们连青在我们家旁边,样样她都能帮助我们。无论裤子坏了还是衣服坏了,我们都拿来给她帮我们缝补,这家人是最好的。

蓝连青的邻居梁奶奶,老人的丈夫去世得早,女儿嫁到了外地,80多岁的她自己一个人生活。蓝连青一家人多年来一直照顾梁奶奶,经常帮她挑水给她送粮油,直到3年前老人去世。

蓝连青弟媳妇潘竹柳:她的儿女都是长期在外工作,生活起居多少有点不方便,所以每天我嫂都是抽空过去帮忙挑挑水,买买菜,做做饭之类的。一直照顾到她去世为此,我嫂身上的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生活中,蓝连青是优秀的家庭主妇,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料理家务,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在事业上她是丈夫的好帮手。上林县的瑶山歌艺术团十分出名,创建者就是蓝连青一家。丈夫卢成是团长,蓝连青则是丈夫的好助手、好搭档。

艺术团经费有限,演出服装破损后只有补了又补,作为艺术团大姐,这个活儿自然是落到蓝连青身上。在演出频繁的春节期间,这件衣服拉链掉了,那条裤子裤档开裂了,蓝连青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都在缝补演出服装当中熬过。

就这样,哪个节目穿哪一套服装,哪位演员该穿修身的,哪位该穿宽大的,蓝连青都了如指掌。艺术团演员韦柳江,原本身材瘦削,但两三个月又胖了一圈。蓝连青总能为他及时改宽演出服,一年改了两三次,让他在舞台上表演自如。

瑶山歌艺术团演员韦柳江:我年开始加入这个艺术团,进艺术团以后我和连青都是姐妹相称,她不管在演出或者生活上对我都很关心。有时候准备上台演出,我后面的拉链裂开了,她就马上拿针从我后面直接缝,每一次出去演出,她都是带针线跟后面,在演出方面连青对全团的队员都很热心,不管哪个队员,服装一有问题她就帮修修补补,当场修补,队员们喜欢她,她也很喜欢队员们。

蓝连青夫妇还把新农村建设、惠民政策、中华美德等内容编成歌词进行传唱。在蓝连青等人的努力下,瑶山歌艺术团名气渐响,打开了市场,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镇圩瑶族乡,认识了瑶族文化。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

(共58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4人)

马旭(女) 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

王红心(女) 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政委

王振美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村民

王锦萍(女)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村卫生所医生

尤良英(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十一连两委委员

叶连平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刘启芳(女) 吉林省长春精诚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

李廷俊 山西省吕梁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医院院长

肖光盛 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涟源市税务局退休干部

张晓艳(女) 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周秀芳(女)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

夏昭炎 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师

谢彬蓉(女)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教学点重庆籍支教志愿者

蒙晓梅(女,壮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8人)

王书茂 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委员,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

王爱东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委政法委退休干部

吕保民 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个体经营户

李道洲 生前系空降兵某旅直升机团场站汽车连七班班长

徐前凯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务段荣昌站车站值班员

黄群、宋月才、姜开斌 黄群生前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宋月才生前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研究所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负责人;姜开斌生前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研究所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机电负责人

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1人)

尼玛顿珠(藏族)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党支部书记

曲建武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辅导员

李洪占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原护林员

库尔班·尼亚孜(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

阿迪雅(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巴音哈拉嘎查牧民

周智夫 生前系北京卫戍区某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

林建德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百货公司退休干部

郭建华(女)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

唐真亚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邮政公司老子山邮政支局支局长兼投递员

梁增基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

窦兰英(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居民

四、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9人)

王曙群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

朱恒银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传健 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飞行员、A机型B类教员

杜富国 南部战区陆军某大队士官

张玉滚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张雪松(回族)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工人

张富清 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来凤支行原副行长

张黎明 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二级职员

陆建新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

武大靖 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

其美多吉(藏族)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驾驶员

卓嘎(女,藏族)、央宗(女,藏族)姐妹 卓嘎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村务监督员;央宗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妇女主任

郝井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副部队长

钱七虎 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嘉陵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黄文秀(女,壮族) 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程开甲 生前系北京卫戍区某退休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

潘美儿(女) 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湖州上柏住院部(麻风病区)护士长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6人)

田琴(女) 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太古石村村民

吴建智 云南昭通学院学生

张水珍(女)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村民

张家丰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新河村村民

郭彩利(女)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孟塬乡白杨庄村村民

蓝连青(女,瑶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镇马街

来源

新华网央视新闻文明来宾

记者

施明华唐瑞芳南宁台叶艳华上林台李晓玲韦飞利

编辑

王诗筠

校对

蒙宛若

责编

李羽

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媒体出品

更多新闻资讯,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