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3/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中,以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为重要抓手,提前布局规划,让广大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城镇生活,实现环境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农历新年前夕,《淮安新周刊》记者走进我市农村集中居住点,与您一同感受乡村振兴“新步伐”。

奏响农民崭新生活凯歌

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提高农民居住水平,与农民息息相关。我市在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中,坚持系统谋划、试点先行、保障就业,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为助推乡村振兴,构建布局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提供了载体。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淮阴区刘老庄镇九房安置小区时,村民包士林正在家里忙着做午饭,包士林的妻子说“:以前用柴火灶做饭时,要一个人烧火,另一个人烧菜。费事不说,产生的烟尘飘得满屋都是,不仅熏人还不卫生。”包士林也在一旁感慨道,“没搬迁之前,我们住的是土砖墙的房子,现在搬到这,住上了多平米的两层小楼,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

吃完饭后,包士林夫妻俩坐在二楼的沙发上,看起了电视。提起现在的生活环境,老两口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告诉记者,自从来到集中居住小区,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以前吃完晚饭,由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只能休息。现在,离家不远处就有跳广场舞的地方,没事时两人也会去跳跳舞,附近学校、卫生院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包士林的妻子就在附近上班,每天只要几分钟就到达厂区,工作生活非常便利。

截至目前,像包士林家一样,刘老庄镇已有余户家庭住进了九房安置小区,而在几公里外的刘老庄双庄村安置小区,24幢5层楼房已经拔地而起,绿化、管网等附属设施也在加紧建设中。虽然小区里的道路还略显泥泞,但不少被安置在双庄村安置小区的村民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已经来到居民楼里盘算着自家新房该如何装修了。

“我准备把地面都铺上地板,墙也全部粉刷,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买一些新家具,等装修好了就搬过来。”看着自家的房子,村民王立余满心欢喜的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他告诉记者,自己只补了三万元就拿到了这么大的一套房子,心里特别高兴。这里水、电等设施齐全,环境也好,全村的老百姓都很高兴能搬进来,尤其是像他这样年纪比较大的人,没想到住砖墙房子那么多年,还能在晚年住上这样的好房子。

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不仅要有房住,还要住得好。要真正把集中居住区建设好,打造成宜居家园,就离不开系统规划。淮阴区刘老庄镇通过规划、论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等各方面,最终确定了主干道连接全镇两个集中居住点,道路两侧布局现代特色观光农业的规划思路。

淮阴区刘老庄镇人大主席石华龙介绍,刘老庄镇计划设置两个集中居住点,预计每个集中居住点容纳约两万人。在建设安置房之前,镇里就请了专业设计院为整个村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了老百姓生活生产需要,对小区广场、绿地、幼儿园包括活动中心都预留了空间。根据规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该镇将实施整体搬迁,所有居民都将实现集中居住。

不仅是在刘老庄镇,放眼整个淮阴区,今年该区将先后开工建设渔沟镇临川人家、笠府花园、徐溜镇徐溜人家等3个集中安置小区,预计容纳户居民。目前,两镇正在进行农户搬迁、农房拆除工作。统一规划建设住房后,将通水、通电、通天然气、通网络,让农民的生活更加方便,社区还将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图书馆、医疗室等,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谱写农村发展惠民华章

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也要跟得上,才能真正做好富民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我市将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与土地规模流转、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落实产业、保障、安置多项政策,把搬迁群众融入到产业链条中,让农民“富起来”,围绕集中居住农民关心   微淮安一直致力以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