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洪泽湖大堤,又称高家堰,是中国古代高超水利科技、宏大施工工程的突出代表。大堤拦蓄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全部来水,调节流域水资源,是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安全屏障,至今仍是流域防洪关键工程,被誉为“水上钢铁长城”。

洪泽湖古堰景区宣传片

唐宋以前,洪泽湖并不存在,江淮之间广布一些规模较小的湖泽,如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南宋初年之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黄淮合流以后的淮河下游河道逐渐被抬升,淮河入海通道不畅,导致淮水倒灌,常年泛滥成灾。淮河下游两岸的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逐渐汇聚成湖,因古洪泽浦、洪泽镇而得名洪泽湖。

洪泽湖大堤主要遗产点示意图(见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淮安段概览》)

为治理水患,历代在洪泽湖区域修筑有堤坝等水利设施。东汉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便在洪泽湖区筑堰。明代后期,黄淮水患日益严重,治河名臣潘季驯以“蓄清、刷黄、济运”为方针主持对于洪泽湖的系统治理工程。其中,自万历六年()开始,在洪泽湖东岸逐渐修筑起一道防洪堤,这就是著名的洪泽湖大堤,明代始称高家堰。明万历八年()开始,大堤连年加固,一直延续二百多年,先是在北段改建石砌工程,以后逐步向南砌筑。至清乾隆十六年(),北起淮安府清河县码头镇(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南到盱眙县蒋坝镇(今江苏省洪泽区蒋坝镇),全长70.4公里的洪泽湖大堤全面筑成。这道长达数十公里的石工墙,规格统一,用长0.8至1.2米、宽厚各0.4米的条石砌筑,蜿蜒曲折,蔚为壮观。

清代水利地图中的洪泽湖大堤

位于淮阴区码头镇的洪泽湖大堤零起点标志园

“蓄清刷黄”成就了古代水利奇观,但也使洪泽湖成为著名的“悬湖”,形成了“堤堰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归,于山东利津附近入渤海,结束了长达七百余年的夺淮历史。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数十年淮河流域的水利建设,世代江淮儿女“淮水安澜”的梦想终化为现实。洪泽湖大堤作为治理淮河、保障江淮平原的重要水利设施,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加固和维修,至今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洪泽湖大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抗洪治水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水利历史文化遗产。虽经千年沧桑,大堤的主体仍然保存完好,目前遗留的典型堤段还有周桥越堤、乾隆信坝遗迹和蒋坝石工尾等。沿堤还有镇水铁牛(铁犀)、多块御碑和内容丰富的石刻遗存。

洪泽湖大堤上有多处镇水铁牛(铁犀)

洪泽湖大堤冲决而形成的周桥大塘

6年,洪泽湖大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遗产拾珍”往期图文

乾隆行宫惠济祠: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遗产拾珍

清江大闸: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遗产拾珍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附航拍视频)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遗产拾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