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镇,原来是淮河下游的一个古镇。康熙时代,它和泗州城一起沉到了洪泽湖底。它的名字,也渐渐的被人们遗忘。那么,历史上洪泽镇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洪泽”的由来,一般人认为,隋炀帝下江都时碰到了大旱,就将所乘坐的龙船在破釜涧停靠下来,这时突然遇上了大雨,破釜涧很快就漫了,炀帝随口说出“洪泽”两个字,于是就有了“洪泽”的名称。其实,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了“洪泽涧”的说法。这个“洪泽涧”,是水名,也是地名,可能就是洪泽镇的前身。从史料上来看,“洪泽”的名称最早见于东汉时代,建安年间(年),广陵太守陈登修筑破釜涧等灌溉工程时,建造了一座大型双梁石平桥,名曰“洪泽桥”,桥名可能取自水名或地名。这样看来,“洪泽”名称的出现,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隋唐大运河借用淮河航道,可是,淮河进入低洼的洪泽湖区后,水面宽阔,风急浪高,一路通畅到这个地方就变得非常的危险,船沉人亡的事情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淮河和富陵湖之滨的洪泽镇,就成为了很好的避风港。唐、宋时期就设有洪泽馆,为漕运和商旅提供避风等服务。长期的水难事故,造成了无数官漕、商船的生命财产损失,后来,北宋就实施了洪泽湖双线运河的开挖计划。洪泽湖运河开通以后,南北大运河实现了畅通无险。洪泽镇建有三个船闸,所有的官民船只都必须从这个地方过往,洪泽镇就更加繁忙了。随着复线运河的通航,洪泽镇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为运输服务的船舶修造、铁木、船具等手工作坊都产生了,商业、服务行业跟着繁荣,沿着淮河的码头、货栈、鱼市、商号非常多,这里红灯高挂,客栈、茶社、酒馆、歌楼到处都是。古朴典雅的寺庙,是洪泽镇一道文化风景,其中有太平兴国寺、晏公祠、伏波将军庙、妈祖殿、碧霞宫、三宫殿、大王庙、二帝阁等古刹神庙。明末、清初,洪泽湖大堤筑起来了,湖水高涨,洪泽镇受到了洪水的威胁。清康熙十九年(年)大水以后,洪泽镇沉没到洪泽湖底。 (转自洪泽新闻网,编辑:张健) 同城活动 洪泽汽车客运站调整春节班次‖方便群众出行 春节安全不容忽视!洪泽船塘两船化为灰烬;淮宝商城西街住户失火 拼车出行请注意!洪泽论坛为您提供拼车信息!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