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艺术最终凝练都是诗。整个西湖就是这样一种凝练。西湖因何而“美”?西湖为何能够包含中华文明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型?西湖有这样一种魔力,风调雨顺的江南,如此和谐的山水状态,满足了我们对一切美好生活的最终想象。这山水很美,但不是凌厉的,是舒缓,是无言沉默,是温和依靠,不会吞噬,会陪伴我们。它可能没有到达那个最美状态,甚至永远都到不了那个状态,但它一定无限接近,所以它的未来可期。从苏轼到现在一千年,往后推再一千年,西湖仍然可期。 ——远方 夏日阵雨后的西湖,远山近水,澄澈清透,如在画中。7月26日,西湖文化研究独立学者携全新出版的西湖学著作《超时空西湖》做客纯真年代书吧学者沙龙,他以敏锐的感受力,艺术的眼光,热爱西湖的赤子之心,为读者带来数年来行走西湖,俯仰拾取湖山之美、云水之美的沉吟深思。历千年时间打磨雕琢,西湖因何而美?远方说,凝练的诗意。 以下是《超时空西湖》新书发布会暨关于西湖的八堂课之“西湖变迁史(上)的内容实录。 新书发布会现场 朱锦绣老师:我们今天下午的作者远方总是一次次让我惊艳。最早是他做的一份杂志,小巧精美又文艺,我看了非常喜欢。然后他去拍了一部电影《大四》,作为那年书吧店庆系列活动他的电影来首映,我们看了一致认为电影非常有品质,直追《致青春》。再过不久,他就在为写《亭留》做准备,走遍西湖,对周围的亭子进行研究,还为每座亭子配了诗词,原以为他诗词查阅的功夫了得,后来才得知是他自己写的。心想他写个二十多篇也就可以了吧,没想到他一口气走遍了西湖范围内二百多个亭子。年《亭留》这本书要出版时,我请了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写序,也把他的稿子寄给西湖申遗组组长陈文锦老师和浙大人类学阮云星教授。阮教授研究后申遗时代的西湖活态建设,他也非常欣赏远方,赞他是后申遗时代西湖活态建设的年轻力量。年在书吧举办了《亭留》的研讨会,三位专家都到场并做了精彩的发言。想来远方可以歇歇了吧,没想到这么快又拿出了《超时空西湖》。 我想和年轻人说远方的书是有收藏价值的。他是工科生,有理性的审美框架,又有文学的修养,对西湖的热爱,他一直在走访西湖,写下这本《超时空西湖》。他用现代的信息资源来研究西湖,有深度有广度,他拍了这么好的电影,擅长影像传播,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为,又有现代视野,借助影像,内容的传播也比单纯的纸质的书传播得更广,所以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他第二本书,应该有更多让人惊艳的作品出来。下面请远方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超时空西湖,我和大家一起洗耳恭听。 远方 远方:非常感谢,纯真年代是我心里的一座灯塔,每每在湖山间行走,很累很累,看向保俶塔的方向,心中又会充满力量。朱老师很多年来对我非常关心,支持,先谢谢朱老师,纯真年代,也谢谢各位好朋友。有机会一起走美丽的西湖。 因为疫情各种原因,这本书完稿也在一年多前就已经给出版社了,这一年多来,我自己也是一直在研究,有一些内容我也是不停地改,其实还是有一些错误遗漏,大家多包涵。对比前一本书,这本书更加注重我对西湖的宏观分析,总结了多年来我个人对西湖的观察和看法,因为以前组织活动和大家交流时,很多知识不可避免牵扯到一些很基础的知识,提起的时候往往很难把这些内容完整呈现,才有了这个写下来的念头。关于西湖的内容太多,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只是和它见一面而已,留给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所以未来我也不会停下我的脚步。 今天原计划分享一个多小时西湖变迁史的上半部分,另外因为一直在思考,这本书假如还有往下写的可能的话,我今天也想分享给大家。这本《超时空西湖》,也是想了很多名字,第一部分是从数学,后面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理了一遍,再从结构上分析西湖为什么是一个整体。实际上西湖比较重要的一个线索是:认为它是一个整体,时空性的整体。 图:从宝石山上拍摄的白堤全景(远方摄)比如我今天停车时有个大姐问你要不要导游啊,我说不好意思,我有活动不要导游。我观察了一下她们讲解的套路,这里是断桥,那里是孤山,上午去灵隐寺,下午去雷峰塔,讲的都是对的,但给你的感觉是灵隐寺就是灵隐寺,雷峰塔是雷峰塔,好像它们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并不是,灵隐寺和雷峰塔都是西湖的一部分。西湖,很难说从一个角度看到它的全貌,空间上如此,时间上更加如此,每个人的生命相对有限,西湖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它有多少变化,见证了家国兴亡民族衰落崛起,它有多少故事?为什么它能存在流传至今?如果西湖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但西湖我们只能无数次走近她看看。西湖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非常漂亮的一个女子,像苏轼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你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你被她惊艳的外表所倾倒,赞叹道,你好美啊!希望再多看她几眼,和她在一起。但是大多数人只能和她告别就走了,但这位女子不仅外貌好看,她经历了多少故事,有怎样的人生?就像苏轼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人,非常丰富,但是西子西施这个美人仅仅是好看吗?她还有着非常传奇的生涯,所以我觉得西湖也是如此,当我们把西湖挖掘出来,不禁发出惊叹,啊,比电影还精彩。西湖是我的老师,是我的一个朋友,从她身上可以学到太多东西。之前说完,进入今天的正题,西湖变迁史。 说起西湖变迁史,西湖的出现和发展肯定和杭州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杭州,西湖就不能成立,说起西湖历史,一定要从杭州历史说起。但说到江南这些城市,杭州的历史不算是最古老的,我们知道吴越争霸,吴国的都城在苏州,越国都城就在现在杭州边上绍兴(会稽),可见这两座城市当时是超越杭州的,杭州当时只是在两国的边境上,还没有成为城市。杭州有记载是从秦代开始,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设置会稽郡钱唐县,这是杭州最早的由来。秦代除了钱唐县,还有两个历史记载传承至今的,一个是伍公祠,伍子胥被吴王所杀,去世之后尸体沉入江中,史书记载,当时的人给他立的祠堂就在吴山最末端,这个祠堂就流传至今,后来他就被称为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潮神,年左右传承到现在没有断过。第二个就是宝石山夹角这个地方离我们很近,“秦始皇缆船石”,《史记》记载,相传秦始皇喜欢巡游,他曾经坐船来到过我们这里,某某年“过浙江至钱塘风波恶”,说这个地方环境很不好风浪很大,船队在我们宝石山这里停靠,找一块石头系住缆绳,我们看上古时期整个外海和西湖是相通的,最早两个文化点就在这个半岛的头上,这不是一个巧合,恰恰奠定了西湖和整个杭州的文化底色,这个城市从一开始就和大海有着不解之缘。当然我们知道秦始皇建的县和现在的杭州位置不同,从吴山看下来,现在的杭州当时还只是浅浅的沙洲,当时的钱唐县到底在哪里,有争议,比较公认的是说法是在宝石山以西,也就是杭州植物园浙大玉泉校区这块,周围被水环绕。我们根据古籍当中对一个县的规模的猜测这个大小还是够的,而且后世发生的事在逻辑上印合,但在考古上没有发现。 汉代,中国曾在很长时间政治中心都在北方中原,所以杭州在秦汉都在文化边界上,所以两汉时期杭州变化不是很大,当时有人在西湖东部把这些沙洲连在一起,东汉有个地方官叫华兴的,史书第一次记载有人做了对西湖有联系的事情,大体上形成了杭州杭州城西湖滨路一代,这个湖泊被陈称为钱唐湖,也有很多别的名字名胜湖等,钱唐湖这个名称比较公认。当时是这个唐字是没有提土旁,公认是唐代开始为了避国号而称钱塘湖的。两汉后就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中国进入长时间的分裂,对后世很大影响。现代人看待中国,想当然认为中国必须是统一的,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未必这样。因为秦代统一前,中国是个分封制的国家,分裂状态可能时间更长,汉代统一四百年,三国到南北朝也有四百年,当时的人来说并不认为统一理所当然。纵观整个中国朝代发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分裂期反而是杭州和西湖文化发展之时,那么到了三国时期我们西湖有一件标志时间,赤乌年间有人在西山附近发现了龙井。我们知道西湖有三大泉:龙井,玉泉,虎跑,实际上西湖泉很多,为什么这三大泉最有名,从某种程度上可能跟发现早有关。龙井是三国时期发现的,玉泉是南北朝时期,虎跑是唐代。东晋时期杭州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为什么是东晋?我们知道,三国是分立的,但三个国家都是汉族政权,经济中心都在曹魏那里,西晋统一也在北方,但到了东晋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有少数民族南侵,使得北方落入异族之手,大量中原百姓士人南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对江南进行开发的人口流动。东晋南迁,为整个江南开发,为杭州带来人口生产科技各方面的一波红利。 东晋有两件事情非常值得记载,一是灵隐寺的开山。灵隐寺应该是整个杭州文化的肇始,在东晋咸和时期,有个印度来的僧人叫慧理法师,云游至钱塘,突然抬头一看看到一座山,说,“这好像是天竺灵鹫山的小峰,何时飞来此地”?说完之后决定在这个地方开山,连开十座山,其中一座被命名为飞来峰,这是灵隐寺的发轫。“灵隐”这个名字就被流传下来了。灵隐的历史超过年,超过杭州和西湖的历史,所以灵隐是整个西湖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点,重要到什么程度?一度可以将它和西湖分开。灵隐是灵隐,西湖是西湖。近代最早先通的公交车是七路公交车,就是从城站火车站到灵隐,所以灵隐是最重要的。从后面历史发展可以看到灵隐的重要性,它直接改变了杭州的面貌,西湖的面貌。 说到飞来峰的佛像,有意思的是,当时慧理法师当时站在飞来峰前说这个山是飞来的时候,他到底是感觉到了什么,说它是飞来的呢?是因为它与众不同吗?正是如此,在那些群山当中如北高峰,都是砂岩,唯独飞来峰是石灰岩,就是和旁边的山峰不一样,可能当时外观上来看这座山峰就是不同的。现在我们觉得灵隐寺深藏在山中,觉得古人造寺庙选址真的很会选地方啊,但我们看当时的地图可以看到,对于当时的钱唐县来说,灵隐寺其实是离城市非常近的,除了灵隐寺,还造了天竺寺,到了后世南北朝时期,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佛教丛林,所以灵隐寺为代表,是杭州西湖的发轫期,发展的就是佛教。东晋咸和年间灵隐寺开山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同样很重要,就是一个很著名的道士葛洪来到杭州,云游至此,选择了宝石山住下来,汲泉水炼丹,并且在百姓之间传播他的理念,他所住的这个地方,葛洪离开时被命名为葛仙祠,他离开是云游到别处去了,慢慢葛仙祠演变至今名字叫抱朴道院。所以抱朴道院也是从开始到现在并没有发生过中断的,流传至今。抱朴道院和灵隐寺的位置都彼此占据城市边缘的位置,离城市都很近,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感觉到秦代钱唐县的位置就在这里,这样也才能证明东晋时期这两座建筑文化点正好在交通上是便利的。从东晋开始整个杭州文化开始发轫,标志就是佛教和道教同时产生。很显然传承至今后发现,灵隐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抱朴道院,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两个宗教在中国本身的地位命运。我们可能会觉得抱朴道院没有很有名,实际上在道教系统中抱朴道院的整个地位没有比灵隐寺在佛教中的地位低。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机会大家可以额去参观一下抱朴道院,虽然它很小,但是个很生动的道教博物馆。 从南北朝宋齐梁陈开始,南齐时玉泉和玉泉寺的发轫,苏小小的故事的传播,孤山寺的发轫等等,故事全部都在这一侧,证明在西湖南边和东边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南北朝末期,南陈最后一段时间有人开始居住在东边,成为后世杭州城交通要道,有人想要搞政变,割据在吴山一代,起义很快被扑灭,但可以看到西湖开始从北边到东边迁移,到了隋代,可以看到杭州城发生了很大变化,杭州城到了东边。隋朝时间很短但在杭州发展史上也是很关键的朝代。隋文帝改革郡县制为州县制,钱唐县升为钱唐郡之后继而在隋代改为钱唐州,这也是杭州的州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最初杭州的杭是右耳旁“邟”,什么意思?也跟水边和轮渡有关,后来就改为木字旁杭州。最早杭州城是围绕凤凰山而建的,为什么搬迁到那里?很多变化都统一到了隋朝发生了,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原来的城经过数百年的使用,这个地方水源生活条件都不太好了,选择了换到凤凰山周围。隋代中国的首都是长安,长安也发生过类似的变化。长安新城并不是在汉朝长安基础上造的,而是在渭水边上重新找了个地方造的叫大兴城,到了唐代改名长安城。南北朝时期中国三四百年的大分裂,隋朝把分裂结束并且重新统一,所以在很多西方人认知中,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是秦始皇和隋文帝。中国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隋文帝在统一中国这件事上的功劳很大。 隋炀帝做了更为重大的一件事,京杭大运河的开挖。当时西湖被成为上湖,挖运河时,为什么京杭运河的起点是拱宸桥而不是武林门,是因为从拱宸桥到武林门是下湖退缩的遗迹,并不是人工河,而是天然挖到那边为止。运河挖通之后,码头在北边,所以杭州城迅速向北边发展,这段时间非常短。杭州城落脚凤凰山离扩展到北边运河只有十几年时间,扩张至北边有个钱塘门,从隋代到现在唯一没有改过名字的城门。给大家一个思考话题,大运河最大的意义是什么?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征用过多民力,间接导致灭亡,但我们知道大运河很重要,现在还是世界遗产。但大运河最重要的是什么?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从古至今一直保存下来,没有像印度,埃及,两河文明那样很短时间内就消失了?中华文明延续那么久,发现很多文明都是依托河流的,但所有大河只有中国河流是东西流向。一个文明发轫之后同纬度扩张很容易的,气候容易居住,但如果一下子从北方到南方,很容易水土不服,所以中国文化能够统一发展是因为是东西向的文明发展轨迹,但这里带来一个问题,每个河流流域各自为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很有区别,南北朝隔着淮河南北分裂三百多年,南方人是否能够认同北方都是个问题。所以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并不一定所有人能够瞬间接受这个变化。好比如果你是个韩国人,是否同意把朝鲜合并?所以当隋文帝统一南北后,他儿子帮他做了他没有做的事,开凿大运河,把东西向的河流变成南北相通,南北必须交流,而且随时随地你想造反的话,运兵船马上就来了,你就很难独立。 大运河挖到北方去,就是为了控制北方,这是一个角度。当大运河产生,杭州就迎来了有可能会飞跃发展的先天条件。还有个问题,南北朝时期,钱唐县在这个位置,如果换个地方为什么就单单向东边走呢,这里是钱塘江潮水退却的沙地,也是整个中国当时潮水最大的地方,潮水进来这个地方非常危险,杭州城自从建成以来都跟海有很深的关系,一直在跟潮水做斗争,为什么明明知道潮水很大,还要选择这个方向建城?跑到里面躲得远远的不好吗,为什么要跑到滩地。接下去就到了唐代,虽然唐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影响力非常大,但它和汉朝一样,杭州的发展是相对停滞的。唐朝就来讲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唐朝杭州西湖最有名的一系列事情就是白居易,实际上白堤是不是白居易造的?并不是,是隋唐之间民众自发而造。孤山开始往北走,西湖叫上湖,下面有下湖的,白堤防洪防汛,钱塘江潮水逆流而上,现在可能觉得潮水不是很大,实际上中国古代钱塘江入海口在这个位置突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口,也就是现在盐官这个地位是杭州承担的,唐宋时期这个地方潮水非常大,沙洲上潮水冲过来,不止唐朝,历朝诸多防线堤坝总有一条城墙作为最终抵御,到了城墙绕城墙而走,潮水就往山谷里冲,大部分冲进山谷群山遮挡,使得潮水不能直接往北,但有一条通道例外,今天的虎跑路一代几乎没有什么遮挡,潮水一路冲进西湖,往四个方向散,西湖的水就会满起来,往东边影响城墙。所以所有杭州刺史对治水共同思路一条,潮水进来挡不住的,一定想办法让潮水进来之后进入下湖,下湖和大运河通的,大运河连海的,形成一个回环。杭州城就是这个回环中的岛,相对安全。但是大家想一下,西湖落下去涨起来,白堤作用就是让这个水能够出去,顺畅的往下走而不是往旁边走,所以这就是白堤在唐代的意义。白堤在唐代叫白沙堤,白居易做得事情就是疏通了上湖和下湖之间的通道,为西湖做了很大贡献。但是因为后世变迁,使得水利工程大家很难理解,整个杭州水利到了唐代以后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所以西湖以唐末为界,前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白居易离开杭州时写了《钱塘湖十诫》,说如果太阳晒就会见底,“淋水三日则堤决”,但现在下三十天雨也没事,仿佛理所应当,但实际不是这样,只是后世的一些水利工程使得西湖维持这样,唐朝不是这样。唐朝时白居易得到的资源比较少,只能做到这个程度,白居易是安史之乱后面的人,安史之乱后国家就衰弱了,发大水的时候水是怎么漫过去的,这个当中我画了一个东西,也是一个猜测。 大家是否曾经想过,虎跑这个地方的来历和文化涵义是什么?它是发轫于唐朝,当时有人在这里开山造了虎跑寺,是当时杭州最大的一个寺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寺院呢,我就去找跟虎跑有关的文献,这段记载非常有趣,说虎跑寺开山法师信空大师开山没多久,“苦于此地无水”,想要搬家,晚上做梦,神仙对他说你不要搬,明天遣使祝融峰的童子前来,第二天开门一看,两只老虎在地面上刨地,刨出一个坑,泉水涌出。这就是虎跑泉的来历,所有后世文献沿袭这个说法,我觉得这个可信度不高,神话传说啊。所以我就觉得虎跑肯定有别的含义,最初这个寺庙叫大慈定慧寺,因为虎跑泉的产生,改名为虎跑寺的。虎跑寺是宋代六大佛教丛林之一,是一座大学,无数学院在里面,不可能只有一所寺庙,很多寺庙在它周围。所以我觉得这个传说有点问题,和飞来峰有点像,先是一个神话故事加持,这个山是飞来的,再借用一个大的IP,说遣祝融峰的童子过来,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宗教圣地,借助这么大的意象,飞来峰也叫灵鹫峰,老虎也是很厉害的生物。但我还是觉得没有这么简单,韩美林先生设计的两只老虎的雕像,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洪泽湖文化广场上有两只老虎九头牛的标志,我专门去拍了照。在中国水患深重的地方,都有九牛二虎一只鸡克制水患的传说。牛怎么克制水患?因为牛在地支当中丑牛,丑在五行当中属土,克水,牛在水边都是用金属造的,金牛生水,所以是生克相依的关系,两只老虎和一只鸡什么关系,水中有龙,两只老虎会去前钳杀,鸡会报警,这都是民间的看法。地支生肖动物,具体什么关系没有找到合理解释,这两只老虎似乎呈现蛟龙的形象,将其拦腰截断在逻辑上似乎也是合理的,这是整个唐代杭州的水利变迁。唐代西湖可能并非像现在看到的如此秀美,可能还是一个水位时上时下的水库而已,白居易写诗只有心情好时才会夸西湖,大量的诗放在了和友人答问之间,尤其写了《忆江南》,其中一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忆的是山寺和郡亭,没西湖什么事。 这是涌金门的金牛雕塑。涌金门也和整个唐代有很大关系的,虽然古籍中没有直接记载,五代时期钱镠的儿子修筑西湖,在这里挖出了金牛,合了以前此地曾有金牛的传说,所以他才把此地命名为涌金门。从地图上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也是整个杭州非常关键的点,首先这是个守城门,水路是通的,而且当潮水涌过来,涌金门这个地方也是个要塞。 这是近代杭州城水网,从图上可以感受到杭州是一个江南水乡。但是当代以来这里很多河流消失了,变化很大,浣沙湖就没有了,中河沿桥湖也没有了。杭州唐代一个大概样子,虎跑之外,还有一个变化在天宝十三年北高峰建了北高峰塔,是西湖岸边可以见到的第一座塔。这座塔是天宝十三年,安史之乱前一年造的,第二年中国封建时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北高峰塔伫立了七百年直到南宋灭亡,但南宋灭亡到现在也有七百年了,不知道这座塔是否会重建啊。另外注意这地方多了一套路,钱塘县还在这里时,人们去灵隐寺很方便,隋代城里的人到灵隐寺很麻烦,以前这里没有路的,而且现在山都有台阶,以前山上有野兽,不法分子,当时人们都是坐船前往,从涌金门过金沙涧不用下船直接到的,唐高宗时期山洪暴发金沙涧不再能直接通船,人们到了这个地方只能步行。当时的杭州刺史叫袁仁敬,官修了一条路可以直接上岸走过去的,这条路就是九里松里杭州西湖腹地第一条官造路,这条路来自白居易的一首诗《杭州春望》,叫湖寺西南路,当然这条路是否真实存在,有一定的争议。 唐朝灭亡以后,就进入了自南朝以来西湖的第二个重要的时间点,就是五代时期。借今天机会稍微说得系统一点,刚刚来的路上,想起来一件事,听说现在中学历史教学讲完安史之乱之后就是陈桥兵变了,好像唐朝之后直接就是宋朝了。实际上唐宋之间有五代十国,这段历史考试不考,但大家想想唐朝和宋朝风格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一夜之间从唐变宋了呢?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特别久相对乱的时期,但这个乱时间短,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分裂,这就是运河的功劳。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统一了五个小朝代后梁唐晋汉周,浙江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新的割据政权吴越国。晚唐唐朝的崩溃的起因是黄巢起义,各地节度使都去讨伐,我们这里节度使就叫钱镠,镇压黄巢起义加官进爵,发现唐朝没救了,就把自己管辖地方统一起来,江南围起来就成为新的一个国家吴越国。钱镠是杭州人,建立这个国家就定都杭州,现在觉得理所应当的一个事,当时并不这样。这个国家大致范围是现在整个浙江省全境加上海苏州,南边是占领了闽国,大部分是定下了浙江省的基础,也定下了杭州成为浙江省会的基础,这个国家开国君主就是钱镠,传了三世五王。钱镠当吴越国国主就意识到虽然他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他内心非常清楚自己的国家不可能统一全国,只能等着别人来灭,中原乱打不要参与,谁当皇帝我就去称臣,我这地方保靖安民。去世之前留下《钱氏家训》对子孙说,兵临城下不要打,就纳土归宋,所以钱氏在后代也是非常强的力量,钱钟书等。 钱镠在杭州做了很多事情对西湖最重要的事就是筑钱塘江堤,把洪水拦在外面,这条堤的长度从艮山门开始一直到六和塔。钱镠之前也有人筑江堤,但质量不过关,洪水一来形同虚设,钱镠改进了堤坝设计,用了一种技术“焊海石塘”,使得这个堤非常坚固,相当于古典版的钢筋混凝土,不再会被潮水轻易冲掉。造完后西湖一下子变了样子,风平浪静,才有了后世成为一个风景名胜的可能,所以钱镠对杭州的贡献非常大。后世编排了很多神话,比如“钱王射潮”。这个堤坝口子两边建了两个塔,六和塔白塔,像两个守门员把潮水口子拦住,潮起盐官城占鳌塔,足以见得当时人们对潮水的畏敬。吴越国时期南山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旦中国进入分裂时,杭州发展就非常好。钱氏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一定会在地盘上造寺庙,他想,灵隐寺北高峰很牛,但已经是古代的事情了,为什么不能造可以和它们比肩的寺庙呢?就造了净慈寺昭庆寺一南一北两个,整个宋代以来两个寺的规模不亚于灵隐寺,直到现在只剩下净慈寺了。 唐代治水和五行有关,跟生肖动物有关,牛啊老虎啊之类的。但五代时期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是用塔,佛教从唐代开始发生了很大的本土化变化,跟古文运动有关,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和它呈现出的面貌有关。塔这个东西和中华文化所创造的东西不是很契合,造很高的东西是很忌讳的,不能超过宫殿,有种儒家的东西在里面。尤其唐朝之后儒家的东西开始复兴,但佛教又是非常善于变化的宗教,很会委屈自己的,给塔赋予了新的内涵适应新的文化。五代之前,塔就是非常纯粹的建筑存放舍利的圣地,五代之后就认为塔还可以有镇灾辟邪的功能,宝塔镇河妖。唐代塔是四边形的,从印度传入时就是四边形,但中国汉地的塔变成了八边形,受到了周易的影响,有本土化的一个过程。 从五代起,整个西湖就进入了一个和前面划清界限的时期。从五代开始宋代怎么发展呢,等待下一次课程和大家分享。 余秋雨先生一本书里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他经过西湖的时候注意到了,无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份子,无论你是什么流派,态度文化风格,你都可以在西湖找到可以和你完全一致的文化类型。如果你信佛,可以找到,如果你是个隐逸超脱的人,也可以找到,如果你是个壮怀激烈的人,或者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同样可以找到。为何如此?那篇文章他没有做出解答,事实上他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试图回答。中国文化中最高的一种境界的呈现,我把它概括为诗意两个字。我们中华民族的人们非常勤奋,坚韧,好像不会怕任何困难,相信自己的力量去战胜一切问题,什么事情都搞得定的,不会寄希望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创造。这个跟我们整个文化大环境有关,我们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度。那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去想,那这样我们每个中国人从头至尾不是都要这样奔波劳累非常辛苦吗?一代代辛苦下来,难道没有一个追求的好的生活状态吗?所以我们中国人究竟在追求什么?是像皇帝那样每天拿着一个金锄头去锄地吗?似乎我们对于生活的想象的最美好状态,仍然是在工作当中的。拿着这个问题去思考,似乎对于终极状态的想象,最终都落在了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你最终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当中。我希望住在哪里?比如住在城市里,搬到外国去,一个大的房子等等,很多中国人一个希望是我老了我要住在这里,而没有想我要一个理想状态是怎么样的,所以一个理想家园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就是西湖这样的,可能就是中华民族的人们理想的状态,每个人都觉得,啊,西湖太美了!仔细一想,我觉得它很美,老外觉得它很美,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个山水美得很和谐,但中国人见到这个山水,一定会触碰你内心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很难形容,但第一反应都是,我要是住在这里就好了。即使不能常相伴,也要死后葬在这里。所以西湖有这样一种魔力,风调雨顺的江南,如此和谐的山水状态,满足了我们对一切美好生活得最终想象,能够提供一种我们称之为安全感的东西。这山水很美,但不是凌厉的,是舒缓,是无言沉默,是温和依靠,不会吞噬你,会陪伴我们。慢慢地我能理解宋高宗总是被人骂,说他丧失了锐气,西湖确实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在这里,中国人最终的追求上升到了一定层面,不管儒家,道家,普通人,最终都在一种诗意上去升华。一切艺术最终凝练都是诗。整个西湖就是这样一种凝练。 西湖,它是天然形成,又不是纯天然,任何时代的人都在给它施加雕琢。从唐朝开始,白居易认为应该这样干,就这样干了,到了宋朝,苏轼认为应该那样干,就那样干了。每个时代的人都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美学框架下对他施以变化,又不能彻底改变它,哪怕你是康熙皇帝来了,只能顶多造个行宫,堆个岛,造条堤,一个塔,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只能改变他装点他歌颂他,都是一点点,但每个人所依据的都是我这样做,它更美。那么多人一起,整个民族都认为它这样是最美的,说它凝练了那个时代美的状态。但到底是不是能够接近美的真理?是否存在一百分方案把西湖装点得无懈可击,完全没有问题?我相信不是的,即使如今是西湖存在的最好时代之一,一眼望去仍然有很多问题,遗憾,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很显然在一些细节上可以做得更好,不管怎么样,都是每一个试图更改它的人在维护它。我不相信是谁想要去破坏它的。它可能没有到达那个最美状态,甚至永远都到不了那个状态,但它一定无限接近,所以它的未来可期。从苏轼到现在一千年,往后推再一千年,西湖仍然可期。 沙龙现场 《超时空西湖》作者:远方出版年:-6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入手,以史料、文献和前人研究为基础,以别样的角度分析西湖的美学价值,以宏观动态的视野展现西湖的超时空全景,便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本书的第一部分,以全人类各文明共同理解并遵从的“黄金分割”美学原理为线索,阐述西湖空间之美的内在渊源。第二部分,以先秦“伍公庙”和秦代始置钱唐县为源头,细数西湖的变迁历史,展现西湖的时空全貌。第三部分,以西湖十景为例,探寻西湖经典景观的原貌和文化本源,并追踪它们在后世退化和碎裂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探讨这种变化产生的内在原因。第四部分,从各种文化维度分析西湖作为整体山水园林的复杂结构,探索不同文化类型在西湖落脚的规律,然后试图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西湖因何而“美”?西湖为何能够包含中华文明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型?远方简介 本名胡志炯,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如茧》,年制作独立电影《大四》,年出版西湖文化散文集《亭留》,年出版西湖学著作《超时空西湖》。经营杭州青庭国际青年旅舍和集民宿、交流空间、教室、书店于一体的“银河空间”,现为杭州大地之野自然学校课程设计专家,组织高频率的成人课程、亲子课程、少儿课程,这些课程跨学科、多维度,是当代教育的一种突破性尝试。多年来尝试不同的生活经历,然后再以局外人的角色来审视这些经历以进行更为客观的思考。除了教育之外,也关心孩子与年轻人的思想状况,认为这是社会状况在未来是否往更好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期内容 *百般纠结后,还是决定开启宝石山店内部修缮 *阿来来了,从神秘藏地到盛夏江南 纯真年代书吧20周年店庆系列文化沙龙(1) *回顾 张抗抗张婴音的《姐妹》和姐妹俩的纯真年代 *共读《傅雷家书》回顾 领读者王犁教授:我们永远生活在之前教育局限的影响中 *社区漾春风,邻里共读书 杨柳郡*纯真年代书吧邻里阅读节开幕式 *疫情宅家,听音如面 难忘的女神节云上诗会:致敬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纯真迷影们是这样看电影的 纯真迷影首场云上影视沙龙·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