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全国各地,或者是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团结。 那么这样一个成语,是古代的虚指,还是真的有五个湖和四个海呢? 四海古时候的中国,四边国境都有海环绕,被古人各按方位命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因为各个时候的国境线都不一样,所以四海在各个时代也不一样。 现在,沿着我们国家的海岸线分别有四个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但是在古代,不同朝代的国境线不一样,曾经指代的四海也不一样。 (以上图片仅为部分中国地图) 古北海:今天的渤海,在先秦时代被称为北海。 《左传》齐桓公伐楚有所记载:四年春(公元前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译文:鲁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军溃败,于是又去攻打楚国。楚王派遣使臣到齐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海,寡人住在南海,相距遥远,放牧的马牛即使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由此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北部的渤海被称作北海。 另外的证据是,在汉代时期,汉朝也曾在渤海西侧的地方设置了北海郡。 北海郡,汉置,山东旧青州府东部莱州府西部之地,治营陵(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后汉徙治剧(在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南三十一里),南齐治都昌(在今山东省昌乐县都昌),南朝宋及后魏治平寿(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隋改为高阳郡。 古东海:今天的黄海,因处于黄海下游的东边,在古代被称为东海。 东海郡在秦代又称郯郡,始置年代已不可考,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秦始皇灭楚国后,于楚国东部之地置陈郡、薛郡。《元和郡县志》谓秦时分薛郡置郯郡,治所在郯县。后改称东海郡,领12县。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魏置东海国。 随后历朝历代东海郡范围或名称都有所变更,但是大部分都在现在山东湾附近,所以古东海就是我们今天的黄海。 《越绝书》中也有记载:“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邪台起观台,台周七里,川望东海。”琅邪在今黄海之滨的山东诸城东南。古南海:今天的东海海域,在先秦代时曾被称为南海。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古南海就是指我们现在的南海了。 在先秦时代,北方诸国把荆楚之地视为南方蛮夷,并把吴越一带的海域称为南海。根据前面的记载,楚王自己也承认楚国地处南海。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记载了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会稽是秦朝时设置的郡,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因此,在秦朝时,所称的南海就是我们今天的东海。公元前年,大秦帝国的兵锋所指,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南海郡,所以,最晚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古代所称的南海已相当于今天的南海。南海郡,位于汉地南部,是秦朝时期设置的郡。公元前年,秦朝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古西海:多指的是青海湖、罗布泊。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掌握了朝中大权。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冬设置了西海郡,治龙夷(又名龙耆,在今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并在环湖地区设置五县归西海郡管辖。 现在在青海省海晏县都还有西海郡故城遗址和相关的博物馆。 五湖第一种说法:五湖指太湖。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具区,即太湖。 《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 《文选.郭璞江赋》:“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 第二种说法:五湖指太湖及它周围的四个湖。 《史记.夏本纪》:“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第三种说法:江南五大湖的总称。 《史记.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司马贞索隐:“五湖者,具区(现太湖)、洮滆(现长荡湖)、彭蠡(现鄱阳湖)、青草(现洞庭湖部分)、洞庭是也。“ 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阳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 第四种说法:就是现在我国五大淡水湖。 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和太湖。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