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www.wxlianghong.com/一、大别山大别山坐落于我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公里,南北宽约公里。西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东段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千米,一般海拔至米。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大别山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米左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是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的摇篮,无数热血男儿走上了不屈的抗争道路。长征会师后的8万红四方面军主力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大别山核心景区——黄柏山旅游区位于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汇处。由河南商城县境内的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湖北麻城市境内的狮子峰景区共同组成,总占地面积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息影塔、法眼寺、李贽书院、大瀑布、无念湖、滴翠湖、大峡谷、玻璃栈道、天空之镜、峨山寺、千年古松、江淮林海等。“锦衣骢马好还家,大别山边汉水斜。霜简位高增意气,金章恩重有光华。几程蛮徼云藏驿,一棹荆江月照沙。多少朝簪鬓成雪,愿君休访楚山茶。”——宋·夏竦《送王端公充荆湖北路转运》“西来汉水接江流,大别山前旧沔州。看到夕阳无尽兴,一行飞鹭下汀洲。”——宋·林頵《汉阳》“江汉西南万里来,双流合处耸崔巍。神鳌载得蓬瀛去,金粟擎将世界回。“——宋·彭天益《大别山》“滚滚长江水,苍苍大别山。古今人老尽,山水镇长闲。”——宋·刘谊《郎官湖》“神秀皆由造化功,山因夏史望尊隆。崇关磊磊当冲要,南纪滔滔此会通。千古岁寒存老柏,一亭秋兴感飞桐。我来极目湖湘阔,作赋登高效楚风。”——明·陶安《大别山》大别山深处的红色记忆没有去河南省新县许家洼村之前,我印象中的大别山是贫瘠的、悲凉的,心情却是敬仰的、感激的,鄂豫皖苏区的历史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壮举,使这片红色的土地更加神奇。动议去大别山深处的许家洼,是河南信阳几位朋友的盛情相邀,再加上对战将许世友的纪念,那有什么不去之理,还有什么借口可谈。客居泉城久了,对济南战役这位总指挥的战功战绩耳熟能详,但对他长眠土藏的墓地和因由充满了向往和垂询,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出发了。车上高速路,再下高速路,尔后驶入省道,再经乡村公路,穿行在大别山中,满目是青山绿水,山上是青翠欲滴,一幅风景画,盛世呈和谐,我心中叹到:这不仅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更是一片改革开放的沃土。近3个小时的车程,许世友将军故里的牌坊就在眼前了。走下车,我对随行的朋友说,当年许将军干革命,从这个群山怀抱的山坳里走出来,真是不容易,实在难为了他老人家。眼前的许家洼,林木葱郁,云雾缭绕。点缀在山里的几十户人家,在视线里是星星点点,将军故居在山坳的最里边,三面环山,坐北朝南,树木参天。两处陋房依山而建,北面的山坡婉延而上,东面山坡下面是修建的孝母路,西边的山坡上长眠的是许氏家人,南面是一口鱼塘水清见底,就这么一户人家,真是不多见。年2月28日,许世友将军就出生在这里。那是中国最黑暗的年代,王朝风雨飘摇,人民饥寒交迫,生活清贫如洗。许家洼里的这户人家,男主人留下八个子女后很早就去世了,许母一手拉扯着这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这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村妇女勇于担当的一个缩影。当时许世友排行老四,农家的孩子早当家,看母亲操劳过度,便替母分忧,离家到千里之外的嵩山少林寺习武,尔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一师当连长,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农红军,从此走上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直至成为一代战将。作为上将的许世友,除了赫赫战绩战功外,“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的立言,更加彰显了将军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尽忠,就是永远忠于毛主席。在将军旧居里专门设立了毛泽东像章展室,展出的是许世友收藏的1万多枚毛主席像章,大小不同,风格各异,谌称精品,被收藏界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站在像章前,谁还能说少林和尚是草莽将军?胆大心细、粗中有细能成事。尽孝,对许世友来说是身后事,这也是传奇将军一生的缺憾。年,将军与原配朱锡明结婚,留下长子许光。也就是那一年,将军因革命被通辑,一掌劈开堂屋后墙方才躲过搜捕,旧居里至今还留着一个“避匪洞”。参加革命后,许世友与母亲一共相见过三次:年红军西征,他跪别母亲;年接母团聚,他跪拜母亲;年回到家乡,他泣拜母亲。年母亲去世后,将军坚决恪守“死后尽教”的人生信条,邓小平以“三特”作解释特批“下不为例”。迈上西边山坡,绿荫如盖,古木参天。沿清石台阶而上,经过刻有“戎马英名垂青史,孝母美德写华章”的石门,便是将军的墓地。墓地半圆形,前面是墓碑,上面是范曾写的“许世友同志之墓”,背后刻有将军生平,墓碑正后方是墓园,圆顶墓穴里是长眠的将军遗体。墓碑下面的石阶上有三个酒杯,前来拜祭的人们会带上将军最爱喝的茅台酒,先给斟满三杯表达敬意,尔后再将剩下的茅台酒沿着墓穴敬献给将军,顿时一股拂面的酒香而来,犹如置身于将军对话的境地,感受这位传奇战将的忠孝人生。友人告诉我,开国上将的忠与孝、情与爱,不只是仅仅属于他自己,在许家洼这个山坳里一直在传承和延续。从将军的墓园再往西走上近百米,有一座新的墓碑,上刻“许光同志之墓”,这是一年半前立的。年,许世友与结发妻子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这就是后来的长子许光。许光最早的形象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是解放后大别山老区仅存的5万人中的幸存者。与许世友相认后,他参军入伍后,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本科生舰艇长。许母一手带大了许光,年事已高的她更需要照顾。许世友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让许光回老家照顾奶奶。替父尽孝,父债子还。许光敬重父亲,痛爱奶奶,毅然放下在海军的大好前程,回到许家洼担起了照顾奶奶的使命。从海滨名城到山区家乡,许光代父尽孝,照顾奶奶。年至年的12年间,许光在家乡送走了奶奶、母亲、伯父等5位亲人,还先后为9名老遗孀养老送终。对此,许世友的夫人田普说:“尽孝这一点,许光和他爸爸非常近。”年1月10日安息的许光,与年10月22日长眠于苍松翠柏之间的许世友,相隔了28年,如今父子在地下团聚了,他们的孝心与大爱为此而长存于人世间。对将军和虎子所有的敬仰都在了许家洼的土地上,当不舍地踏上归程,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满目的青山作证,爱是穿越时空的。(佚名文)二、洪泽湖洪泽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原为浅水小湖群,唐代始名洪泽湖。洪泽湖属过水性湖泊,水域面积随水位波动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时,面积达平方公里,容积为31.27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岸线弯弯曲曲,全长约公里。周围是江苏省的淮阴、清浦、洪泽、盱眙、泗阳、泗洪等县区。洪泽湖湖面辽阔。湖内南来北往的运输船队,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渔船,极有观赏价值。东北——西南向为拦拱人工石坝,其余为天然湖岸防洪堤岸,有1年历史,建筑宏伟。位于洪泽湖东岸的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闸身建筑雄伟壮观。年4月,泗洪县洪泽湖湿地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11月,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国家验收。主要景点:万顷碧波、百里长堤、港坞帆墙、奠淮犀牛、泄洪大闸、老君遗踪、龟山晚眺、明陵石刻、临淮观日、墓园春晓等。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阳红。夜渡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陈毅《过洪泽湖》“大湖冬至风怒号,漫卷波浪涛连涛。何处轮挂锁湖面?劈波斩浪逞英豪。岸边古堰显春意,堤旁老城展新貌。眼前美景道不完,诗人心情逐浪高。”——佚名《七律·冬临洪泽湖》“古堤垂柳细条条,朝映晨曦夕弄潮。百里笼烟无俗态,留得浓阴暑气消。更是月明林下望,满湖渔火接天晓。”——清·陶绍景《长堤柳色》“木叶洞庭下,秋涛洪泽回。蛇龙今已放,璧马谩成灾。苍莽空天合,沈吟晓望开。防川有深戒,莫止岸加培。”——李锴《秋望洪泽湖》洪泽湖的夕阳有的地方走过千次留不下任何记忆,有的角落偶尔路过却会刻骨铭心;有的人天天见面依旧容貌模糊,有的人擦肩而过目光却摄入魂灵。从小在西湖边长大,老家的宅子离西湖只有五六分钟路程。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天,还是丹桂飘香的金秋;无论是荷花绽放的盛夏,还是断桥残雪的冬季,从菩提寺路拐到长生路,一直走,就走到湖光山色中去了。一直以为,西湖美到了极致,看过西湖,此生可以不必再看别的湖了。在淮安与洪泽湖相遇,让我对自己井底之蛙的心态感到了汗颜。淮安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如雷贯耳。首先因为它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乡,一代伟人出生的地方;其次,作为一个新四军老战士的后代,我早就从父辈的口中听说过淮安盱眙的黄花塘,知道那里曾经是共产党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我党我军的历史风云,在黄花塘的泥土茅屋里都是可以寻踪觅迹的。所以,我对淮安之行充满期待。来接我的淮安市旅游局小钱告诉我,从南京去淮安大约要两三个小时,路上会经过洪泽湖。虽然知道洪泽湖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但因为淮安有太多的人文景观和风味特色在等着我,对于途经洪泽湖,我并没有太在意。心想,洪泽湖再美,哪里美得过西湖呢!车过洪泽湖时,正逢夕阳西下。走近洪泽湖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黄昏的洪泽湖,就像敞开丰润怀抱的大地母亲,丝绸般柔软的波纹安谧地荡漾开去,在水天连接处吻合成一道朦胧的深灰,金色的夕阳像一个灿烂明媚的圆盘镶嵌在深灰的帷幕上,金红的余辉将洪泽湖也染成了金红,碎金子般的小星星在湖面上跳跃闪烁,波光粼粼。很快,深灰色的天空渐变成萌动着青春色泽的蓝灰,夕阳四周云彩的颜色、形状开始变幻游动,夕阳的红晕渐次由浅入深,洇染开来,慢慢渗透到天边,天变得通透靓丽,有一种玫瑰花雨落入云层的瑰丽意象。我以前在许多地方看过夕阳西下的景观,说实话,从未有洪泽湖的夕阳带给我的震撼!金红色的夕阳就这样灿烂夺目地呈现在你面前,洪泽湖像母亲一样托举着这枚金红。那是一轮依旧蓬勃的生命,全然没有将要沉落的迹象。我不由地想起了元帅诗人陈毅将军的那一首诗《过洪泽湖》: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阳红。夜渡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我不知道陈毅将军写下这首诗时,战场上血雨腥风离他有多远;也不了解元帅诗人当年走近洪泽湖时,他所邂逅的夕阳有没有我今天看到的这般壮美瑰丽,但我相信,作为一名新四军的高级将领,能在炮火连天的战争间歇中,吟诵出这样诗情画意的句子,美丽的洪泽湖一定给过他巨大的精神抚慰,才能让一位坚如钢铁的军人,生出晓风柳岸般柔软的心境。得知当年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黄花塘离洪泽湖已经不远,我便急迫地想去那里寻觅陈毅将军和新四军将士们留下的足迹。早就听说黄花塘原名叫“黄晖塘”,一度也叫“黄昏塘”,这两个名字的来源说法不一,我们如今也无从考证,但“晖”和“昏”二字,都让人觉得它们与洪泽湖黄昏的夕阳撒下的余晖有点勾连。当年新四军军部移驻此地之前,这里不过是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从年1月初到年9月底,在全国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的关键阶段,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新四军高级将领,曾在这里指挥华中战场所属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和一个浙东游击队,与日伪展开了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丰功伟绩。从此,这个小村庄不仅威名声震江浙大地,也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小村庄很美丽,一到春天,四周田野开满了黄灿灿的油菜花,遍地金黄。那一年,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迁来不久,油菜花就提前怒放了,飘逸的花香招来了蝴蝶和蜜蜂,也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新四军首长张云逸和罗炳辉有感于遍地黄花的美景,提议将“黄晖塘”和“黄昏塘”这两个名字统统废弃,改名为“黄花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从此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风云连在一起,永载史册。走进黄花塘的时候,四下里不见一人。季节不对,也没有看到怒放的油菜花。风吹过耳,不时有一丛丛枯黄的茅草在面前摇曳。与那些总是人声鼎沸的景区相比,这里似乎显得有点寂寥。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沉静地坐落在一片空旷的黄土上,一尊土黄色、造型酷似“大刀”的巨石赫然矗立,抗战年代新四军战士挥舞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战斗场面,仿佛重现眼前。巨石上鲜红的题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手迹。原来只知道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新四军领导人和黄花塘有很深的渊源,却不清楚张爱萍将军和黄花塘也有交集。刚离开洪泽湖不久,洪泽湖夕阳的灿烂余晖似乎还在眼前,蓦然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看到了张爱萍将军的题字,心中不免有了一种飞扬的联想。年,我在作家出版社当编辑时,曾经编辑出版过一本书《张爱萍在》,这位刚正不阿的开国上将在“文革”中屡遭磨难,却始终对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张爱萍同志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长达六年之久,左腿致残。年3月,张将军重新出来工作,任国防科委主任。此时他已经年逾花甲,且身有残疾,依旧积极开展工作,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的发射。那是张将军六十五岁,人生已经步入夕阳之时放射出来的光芒。那份灿烂,和洪泽湖夕阳摄人心魄的壮美相比,毫不逊色!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建成于年,而张爱萍将军逝世也是年。我不知道将军的题字是在什么时候,看石头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想来不会是张将军弥留人世之际题写,而一定是纪念馆早早就求得的墨宝。相比于张爱萍将军九十三岁高龄才驾鹤仙去,当年在战火纷飞的间隙中,仍有闲情逸致策马从黄花塘去洪泽湖看夕阳的陈毅,却在“文革”中刚过七十就黯然离世,这无论如何都让人扼腕。弥留之际的陈毅将军会不会想起自己当年在黄花塘的戎马岁月,会不会回眸洪泽湖夕阳的灿烂余晖,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以陈毅的刚毅与才华,倘若他的生命延续,他一定会身心愉悦,为而后的改革开放奉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穿过纪念馆广场,一千多平米的主体纪念馆里,陈列的抗战史料详尽,图片丰富,珍贵的革命文物令人震撼!若要仔细观看,恐怕整整一天时间都未必看得完。这里的馆藏和各种陈列展示,完全是一部新四军军史和一部中国抗战史的巨大容量。今天的年轻人若是想要了解这一段革命历史,那么,这个纪念馆就是一本很好很完整很全面的教科书,是一处无法替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纪念馆出来,我们又来到不远处当年新四军将领们居住过的茅屋老宅参观。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二师师长罗炳辉,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华中局代书记、新四军代政委饶漱石,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等先后住过的旧居,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民房村落模样。这些旧居都是茅草屋顶土坯房,低矮、简陋,却显得古朴、亲和。这里还保留有当年新四军军部主要生活水源地、旱时为军部指战员操练场所的黄花塘、军部卫生院用房所在地的芦柴塘、陈毅住房所在地和夏季游泳场所的新塘遗址。相较于这些新四军将领在战场上的骁勇伟岸,我更感动于他们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实。布衣、草鞋、生锈的水壶、缺口的破碗……二百多斤的罗炳辉师长需要两头骡子轮换着骑,叶挺夫妇和六个孩子的合影充满温馨,七师师长蔡辉创办贸易所,非常会赚钱,一批“红孩子”在黄花塘出生……漂泊动荡中仍有温馨团聚,枪林弹雨里浪漫情怀依旧。战争年代的日子虽然清苦,乐观的新四军人在隐蔽的黄花塘依然有老百姓一般的寻常生活。岁月荏苒,这些简陋的茅草房以及茅草房四周保留至今、依旧能完好呈现的当年新四军的各种生活场景,都承载着历史烟云,向我们讲述着中国革命所走过的一段不能忘记的艰苦历程。离开黄花塘的时候,天色将晚,远处却滚动着大片的火烧般的红云,照亮了天空。我站在黄花塘的黄土上,却分明感受到了洪泽湖飘过来的气息,带着一种遥远的心动。洪泽湖的安谧沉静,黄花塘的低调内敛,离当下这个喧嚣物欲的世界确实很远,但它们离我们真正渴望和求索的干净心灵却很近。它们有一种和历史相连的厚重,于是便也有了抵挡喧嚣物欲的底气;它们可以穿越岁月,引领今天的人们去古老中寻找,去久远中拾取我们不经意间失落的美好。如此,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来洪泽湖,不到黄花塘呢?(袁敏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