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西依洪泽湖,东挽白马湖,水域面积占55%上,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之美誉。水是洪泽最大的资源。近年来,洪泽区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智慧、水管理、水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管理和水利综合保障能力,基本实现“河清湖晏蕴蟹都,节水高效新洪泽”的水利发展愿景,水利系统呈现出“重点工作有亮点、亮点工作有特色、特色工作有创新”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叫响了“水韵洪泽”品牌。 加大投入,建立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 排灌体系日趋完善。过去五年投入约18亿元,通过对骨干灌排工程洪金灌区、周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白马湖生态环境保护节水灌溉、小型农田重点县、农村河道疏浚以及田间渠系和配套建筑物的建设,初步形成“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能控制”的农村排灌工程体系。 流域防洪继续巩固。境内流域性防洪主要依托洪泽湖大堤、淮河入江水道堤防形成外围防洪圈。区域性防洪排涝工程主要依托区域内部骨干河道、圩区等堤防及外排泵站。近年来实施了浔河以南岔河片区域治理工程、洪泽总渠右堤城区段漏水堤防除险加固工程等,已基本形成“防得住、排得出、降得下”的区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创新管理,建立起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管理服务体系 创新“五位一体”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运行管护机制。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赞扬了我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护制度”,年1月时任省委书记李强同志批示予以推广。我区先后获得“中国改革()十大改革案例单位”、“中国十大民生决策”等荣誉称号。年12月,洪泽区探索“五位一体”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运行新模式项目入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名单。 周桥灌区获区域灌区水效领跑者。在省厅和市局的鼎力支持下,年5月,周桥灌区被水利部、国务院发展改革委遴选为首批具备引领示范、典型带动效应的区域灌区水效领跑者,全省唯一。 河长制工作全市领先。洪泽区河长制工作先后代表淮安市接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省河长制工作办公室、省水利厅对河长制工作的验收。河长制工作在全省河(湖)长制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还应邀在山西省全省市、县级河湖长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优化治理,建立起饮水安全、利用高效的资源保障体系 洪泽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洪泽湖和苏北灌溉总渠,重要的供水工程是洪金洞和周桥洞,布局合理。近年又实施了洪泽区备用水源地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水源地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全面巩固提升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切实让农民群众吃上与城区“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自来水,我区局从年起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各乡镇饮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共铺设主管道公里,到户工程户,实现了全区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以优先保证饮水安全为前提,以污染物减排为核心,采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复”等多项措施,继续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开展水生态修复,通过实施白马湖上游九条中小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张福河综合整治暨生态修复项目、年洪泽湖大堤城区段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加强洪泽湖、白马湖和浔河等重要水域水质监测,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镇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洪泽区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积极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节水工作机制,构建用水全过程管控体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护”长效管护模式,同时加强节水减排和灌区节水改造,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建成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获评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 供稿:洪泽区河长办 责编:淮安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