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顺河优质特色农产品亮相南京四个展会 “虾兵蟹将”等农产品大受欢迎 11月30日-12月3日,江苏省电子商务大会、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首届“水韵江苏”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江苏淮安名特优农产品(南京)展销会等四个展会在南京举办,西顺河镇生产的螃蟹、龙虾等10余种优质水产品及农副产品,在四个会馆参展。参展产品凭着绿色生态、物美价廉的“卖点”,深受南京市民的欢迎,引发一波又一波的抢购热潮。 “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共分为6大展区25个大类,有家参展企业个展示品种,西顺河“虾兵蟹将”系列菜肴是代表洪泽湖地区参展的唯一一家。西顺河大闸蟹养殖区先后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淮安市大闸蟹出口备案基地”、“云厨一站专供?洪泽湖螃蟹定点采购基地”、“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西顺河镇是江苏省养殖小龙虾的重要基地,曾荣获“江苏省盲评小龙虾品质第一名”。近年来,该镇在传统烹制大闸蟹、小龙虾的基础上,创新了“虾兵蟹将”系列菜肴。 “电子商务可以省钱、省时间。”江苏省电子商务大会上,电商小伙化鹏飞刚将40余罐“香辣蟹”布展到位,就被蜂拥而至的市民争相“品尝”。一位老大爷品尝后,一番“商价”,购买了10罐。一位女青年现场下单,“邮寄”给上海亲友。没过上午,“香辣蟹”售罄;化鹏飞通过电话又从家里备一批货,增援南京市场;大多数则是通过邮购方式送达顾客。 “生态农业产品特别吸引人”。江苏淮安名特优农产品(南京)展销会开幕当天,在西顺河大闸蟹以及虾米、银鱼等特色水产品展位前,一位王姓老先生挑选了20只“大闸蟹”付完款后,向旁边的人群介绍:“上个月在这里我就买过他们的洪泽湖大闸蟹,全家人吃了都赞不绝口;这次,看到他们的大闸蟹我就又来买了。”看着围满摊位的顾客,领队张立军介绍说,我们带来的都是“品质最好的”大闸蟹,不仅物美价廉,还有各种优惠,足以让南京市民“一饱口福”。 以“水韵江苏”为主题的全省性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分为江苏旅游特色小吃展区、特色乡村农副产品展区和旅游推介展销区。西顺河选送的特色小吃和特色旅游产品价廉物美、美味可口,给大家带来一股清新的自然生态之风。 (孟庆国徐留芳刘宇)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目的在于倡导全民参与公益。3日,由区文明办、区志愿者联合会、区委企业工委、区红十字会、区教育局、区民政局、爱心助学基金会等主办,民革洪泽区支部、区水上百合志愿者协会等承办的“国际志愿者日水上百合志愿者协会湖区行—水上百合关爱湖区留守儿童乡村行暨走访老党员”活动在老子山刘咀村举行。活动中,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志愿者讲授了“女童保护”安全教育课。志愿者向留守儿童赠送了书籍、文具、食品,陪留守儿童阅读古诗、做游戏,为他们义务体检,还向老党员赠送了慰问品。(万震摄) “悦”来越精彩 洪泽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活动精彩纷呈 今年来,洪泽区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开展“悦”文化年系列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洪泽活起来、动起来、扎下根、传下去,为建设现代化湖滨生态旅游新城凝聚强大文化力量。 书香洪泽更具神采。根据《“我们的节日?悦读阅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暨第八届洪泽湖农渔民读书节活动方案》工作安排,今年来,洪泽区结合元旦、春节、元宵、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及“五一”、国庆等重要节点,举办“我们的节日?悦读阅美”诵读活动16场,开展文艺惠民专场演出30余场,全区中小学校、农村、社区、机关受众达多人,诵经典、学经典、读经典蔚然成风,在实现文艺惠民、文艺乐民、文艺育民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城乡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美丽洪泽更显神韵。以三河中国洪泽湖写生基地为依托,大力组织开展“美丽清纯洪泽湖?悦画阅美”活动,吸引中国书画院院长杨国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秦大虎、美国加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炎黄画院院长徐纯中、中国书画院研修院院长中国写生会会长贺海涛等余位当代书画名家、多名美院师生在洪泽湖畔挥毫泼墨,在赏大湖风光、游千年古堰、品湖鲜美食、悟生态家园的同时,通过他们的画笔将洪泽的风土人情、洪泽湖的秀丽风光传遍神州大地,秀美大湖、美丽洪泽形象得到有力提升和传扬。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悦’文化内容,组织开展‘锦绣梨园?悦扮阅美’戏曲展演、‘非遗新曲?悦传阅美’非遗传承、‘诗风词韵?悦创阅美’诗词发展等系列活动,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更好的融入百姓生活、扎根心底。”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李大洋表示。 (赵万满) 临泽: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村”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挂面也已从昔日家庭的日常食物,成了游客自购或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礼品。市场需求的不断上升,让岔河镇临泽村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重新加入到制作手工挂面的行列,在致富的同时,传承手工制面工艺,也彰显了村级产业特色。 日前,记者在该村采访时发现,上午10点左右,每户家门口都晾晒着挂面。村党组织书记付士清介绍:“加工手工挂面是临泽村传统产业,有着多年历史。这里生产的手工挂面因筋道足、韧性强、不浑汤、爽滑可口、久煮不黏在周边小有名气,年产达吨。过去是散户制作生产,没有统一品牌,附加值低,好东西卖不出好价格。现在村里成立临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秀良’牌商标,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使用,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全村有近百人从事手工挂面制作,日产挂面两千余斤,除了销往省内各地,还远销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地。” 在村民韩士祥家,韩士祥的老伴正在给上门买挂面的客户称面,她说:“制作挂面根据天气情况定,每年做的时间不定,现在年轻人做的少了,都是在家不能外出打工的老人和妇女在做,做手工挂面可是一个辛苦活。”她特地带我们去家里的作坊,边演示边介绍手工挂面的制作流程:清晨六七点钟,便开始起床和面,把面粉倒在大缸里,加入一定比例的盐水,然后双手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和盐水完全融合,而面团也变得油光光的。再把和好的大面团反扣在一块巨大的案板上,用擀面杖把大面团擀成一张大面饼,切成粗细均匀的条状,然后再一圈一圈地盘回到大缸里。在盘在大缸里的粗面条醒上四五个小时后,乡民们会重复这样的工序三次,直到盘在大缸里的粗面变得像铅笔一样粗细。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再把大缸里醒好的面条一圈圈地抽出,分布均匀地缠在事先准备好的两根长约四十公分的竹竿上,然后一上一下放到面槽上悬挂着,还在面槽下面倒上温水,这样可以保持面槽上方的湿度,把竹竿逐一固定,接着将竹竿上悬挂着的铅笔粗细的面条,拉成细细的大约两米长,挂在院子里慢慢晾干。当挂面晾干后,乡民们便可以将挂面下杆,然后进行分面和切面,最后整齐装入设计精美的包装盒。 据敦煌文献记载,中国远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制作手工挂面,当时称之为“须面”,也有地方称之为“龙须面”。临泽手工挂面以冬麦精磨而成的优质面粉为主要原料,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挂面细若发丝、洁白光韧,耐存耐煮,适合多种食用方法,不仅鲜美可口,回味悠长,而且还具有补血益气、养阴补虚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营养价值较高。(张志海徐成堂李文俊) 临泽村位于岔河镇南部,与金湖县隔河相望,全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户,人口。耕地面积亩。年度获评省无讼村居和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年度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来源:-12-4《洪泽报》 编辑:羽泽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