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据《淮河史话》记载:大约万年前,洪泽湖地区原是黄海海湾的一部分,是古淮河下游所经过的地方。由于长江、黄河、淮河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各自入海口沉积下来,堆成了河口三角洲,后来逐渐发展扩大,形成了不断向海洋伸展的三角洲平原,而海岸线也就逐渐由陆地向海洋推进。与此同时,海流所挟带的泥沙又在三角洲冲击平原沿岸的海湾地区堆积下来。这样,年复一年的冲击和堆积,终于将这一浅海湾与大海隔绝开来,封闭成一个个泻湖,这就是洪泽湖的胚胎。洪泽湖最早只是由破釜塘、白水塘、阜陵湖、泥墩湖和万家湖等几个小湖荡组成,范围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劳动人民将破釜塘、白水塘等几个小湖泊加筑堤堰,垦湖为田,开渠引水灌溉,加之从年到年,历史上多年黄河夺淮,长期造成洪水泛滥,以及战争的破坏,使原来湖区面积逐年扩大,其中清康熙十九年(年),黄淮地区连降70天暴雨,黄淮并涨,古泗州城被洪泽湖淹没后,从而形成了今天面积达平方公里的浩浩洪泽湖。

另据《泗洪县志》载:(清)泗州无名氏《洪泽湖考》一文说:洪泽湖初与万家、泥墩、阜陵三湖各分区域,俱不载泽薮之数,其微小可知。考《水经注》。上纪浪荡渠,下纪射阳湖,而中不及此湖,益知其非巨浸也。且洪泽湖之名亦无证(隋炀帝过洪泽湖称洪泽浦),唯唐时曾置屯于此,其名始见诸史。宋时,马仲甫凿龟山腋60里以通漕,避淮险而不避湖险,则防淮而不防湖,明矣。而《东坡集》亦有《洪泽湖村》诗。洪泽湖村者,传闻距东岸二十里,距西岸三十里,四面皆际湖,盖与阜陵近湖中之微高处也。康熙中,大司马张公建节南河,询访清口老儒,丁生比言。

儿时,往来盱泗,犹沿湖之东岸行,淮湖本不相连,非如今之汪洋一片也。据此,则是国朝尚与淮分,而未至数百里之广阔。康熙五年(年),河决宿迁之归仁堤,经桃源、清河,南入州境。于是灌淮溢湖,并淮为一,而湖势始大。近按区宇广袤,则山阳之西南,清河之东南,盱眙之东北,周围余里。

又考《盱眙志》,自清河南岸老子山起,接盱之龟山南行,西绕百有余里,直与滁、来诸山接,深溪大谷,泻为涧流者,不可胜数。其最巨则来自来安之自来桥,经盱之四十里桥,至洪泽桥,迤东达董家渡、申家渡,直趋于湖。当伏秋水盛,或雷雨起蛟,横水暴注,尽归湖中。此又盱南山水不入淮,而径入湖者,虽河防所不载,抑亦湖水之增益者也。倘能以时宣泄,常使清口畅流,泗虹水患,庶几有艾尔。案咸丰六年(年)7月,河决兰仪北岸铜瓦湘,由张秋穿运夺大清河入海,黄不逼淮。虽值甚涝,而湖水不致弥漫宅宅田田。泗虹庶无荡析离居之患云。

(朱泽孝摘编)

洪泽湖底泗州城

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底,有一座曾经繁华的古城,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泗州城。泗洪大部地区历史上隶属古泗州,水漫泗州后,泗州州治迁往泗县。

因水兴废的泗州城

泗州城是一座千年古城,它连接运河、淮河,沟通洪泽浦(唐后称洪泽湖),是军事要塞,也是一个因水而兴的重镇。建城初期,泗州城就修建城墙、石塔,层层设防,防止水患,但最终也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

泗州城的城墙即使在今天使用也不会是“豆腐渣”工程,城墙呈梯形,墙体一般厚10~15米,而墙根厚度则达到30米甚至40米以上,这么缓的坡度在国内的古城墙中并不多见,它使得泗州城的城墙更像一道堤坝,这样古城被水位很高的洪水包围时,巨大水压才不至于将城墙推倒。而外城垣基本是由条石砌成的,比内城墙还要坚固,并且经过多次加高,它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又为泗州城墙防洪增加了一道屏障。内外城墙均是用石灰和糯米汁粘合的,非常牢固,20多年前有村民挖鱼塘时,要用炸药才能拆除。在水里泡了多年,撬下的粘合剂仍不酥松,着实令人惊叹。

泗州城原本就是一个“水中铁桶”。它把原本用于军事防御的月城(即瓮城)和外城垣都作为重要的防洪设施,而它的墙体也格外厚实,粘合非常牢固。月城是在城门外修筑的扇形城墙,在防洪中,泗州人用它来保护城门。泗州城5座城门外有6个月城,其中南门有2个月城,就像双套闸一样。每次发大洪水时,泗州人民就关闭月城城门,同时用沙袋将城门洞塞满塞紧,这样就把薄弱的城门变成了坚固的城墙,防御大水。而人们出城时则先登上月城城墙,然后乘船离开泗州。虽然“翻墙头进进出出很麻烦,但这种防水办法相当有效,即使城外洪水漫到了城墙下,泗州城仍像镇在水中的铁桶,城内还可维持正常生活,在康熙十九年(年)泗州城被淹没时,5座城门无一“失守”。

只可惜,当高高的洪泽湖将低低的泗州城包围之后,再好的防洪手段也改变不了水漫泗州的命运,终于有一次,泗州城没能像以前那样从水中浮出,历史在一片叹息声中记下了沉重的一笔,康熙十九年,泗州城沉没的祭年。

江淮名镇泗州城

据史料记载,古泗州为北周末设置,有夏邱、徐城改称泗州、泗州城之名从此始。州治在宿豫(今宿迁东南),唐开元时移治临淮,也就是盱眙县城北淮河对岸约3公里处。宋时修东西土城两座,明初始用破石结构建筑,合二城为一城,州城横跨当时汴河东西两岸,由虹桥相连。该城地处汴水入淮之口,溯淮而上,可与五河、蚌埠、颖寿、汝宁、信阳等县、州、府相通;顺淮而下,可达淮阴、山阳(淮安)并与运河相连直达扬州等地;西北沿汴河可抵开封、洛阳等城市。到了清康熙十二年(年),泗州城发展到周长9里30步约4.51公里,高2丈5尺,约8米。城外有护城河,城门5座,均建有吊桥或石桥,城内外主要桥梁16座。城外有3处津渡,城里有5处贸易集市,15条街,34条巷;居民多户,3.6万多人口。城内设有州衙、都察院、巡监铁察院、理刑厅、守备府、泗州卫等机构;另有儒学署、各种书院8处。邮传、馆驿等15所。较大的建筑有各类寺庙25座,庵、观、桐、坛29座,宝塔2座,楼、堂亭、阁12处。城外还有著名的十大游览景点,即“九岗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环带,湿翠堂春霁、挂剑台秋风、灵瑞塔朝霞、禹王台晓月”等。使泗州城成为历代王朝漕运中心和游览胜地。

水漫泗州城

《水漫泗州》和《虹桥赠珠》两部神话剧,都是以泗州城被没入洪泽湖底的惨祸为背景描写的。《水漫泗州》这部戏内容是:古时候,由于泗州知县的儿子进京赴考路过洪泽湖,与湖中水母娘娘相遇。水母娘娘很爱他才学出众,长的英俊,便向他求婚,但他执意不从。水母娘娘一气之下,便借来东海水淹了泗州城。这是传说加神话,实际上水漫泗州的历史缘由并不是水母娘娘的神威,而是封建王朝不兴修水利造成黄河溃决泛滥的苦果。

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中期始,经历了宋、元、明、清的漫长年代,泗州城长期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下。明、清两代统治者,为了把南方的丝绸、茶叶、大米等物资漕运到京都,便整修大运河,大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人为地抬高了洪泽湖水位。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王朝兴修水利不力,导致洪水泛滥,黄河终于溃决,入泗水夺淮,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涌进洪泽湖,湖床不断抬高,湖东边大堤也就不断加高,造成泗州城地势逐年低洼,年复一年,日趋严重,每遇洪水,泗州城就成为水中“孤岛”。明万历十九年后接连3年大水,洪涛翻城而下,鱼游城头,舟行树梢,百姓淹死不计其数。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主张分泄淮水入长江,以救泗州燃眉之急,可是,总理河漕的潘季驯却百般阻挠说什么“浊流必不可分,霖淫水涨久当自消”,又以明祖陵在泗州城北“祖陵王气不宜轻泄”为由反对分洪救城。到了清朝康熙十九年(年)夏秋之交,泗州一带连降70多天暴雨,黄、淮并涨,洪泽湖水位一涨再涨,城墙溃决,一座繁衍了千余年的泗州城终于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全部淹没,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灾难,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文/陈先兰原载于年《大湖徐风》第4期)

本稿为本报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

“转自泗洪微新闻(sihongweixinwen)”否则视为侵权!

责任编辑:许飞燕

你对这事怎么看?点击阅读原文,进来说说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