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m.39.net/pf/bdfyy/

沉默的河流

北乔

1

一缕淡蓝色的烟先是弯曲而上,渐而慵懒地散开,呈弥漫状。这让我想起故乡的炊烟,村庄会因炊烟而显得格外宁静,这一刻,整个村庄都是辽阔而美好的。已经很多年看不到故乡的炊烟了,而且再也无法重逢。村庄还在,但不是我儿时的那个家园。不再有人用柴禾做饭,炊烟随着岁月一同隐去。这淡蓝色的烟离我很近,高度也只刚过前额,可我还是把手搭在额前,做出眺望的姿势,想是要寻回那走进遥远之中炊烟的感觉。我以为他会咳嗽几声,哪怕只是一声,哪怕只是装作咳嗽。可是没有。这淡蓝色的色,让周围更加的安静,让这里的静止更加的静止。

他坐在墙根下,不,其实是蹲着。我爷爷当年就喜欢这样。靠墙、靠树,但凡可以倚着的,他就这样蹲着。无依无靠,他还是这样蹲着。聊天、晒太阳,这样蹲着。吃饭时,桌子、板凳,他不沾,夹些菜塞在碗里,到门外晒场中央蹲着。也没见他东张西望,吃得很专心。不坐不站,蹲着,似乎是我们最爱最常用的姿势。不知为什么,蹲着,让我们更舒服更自在。他不是我爷爷,尽管他蹲着的样子特别像,手中的水烟杆,也让我十分的熟悉。他身后是高高的土墙,深红色,如同风干的血液。没有丝毫血腥的感觉,倒像我儿时家中的那些家具。这是怎么的一种深红?明亮潜在幽暗中,酱红与浅红的混合。我母亲有一只这样颜色的箱子,听她说,这是她唯一的嫁妆。这是一只松木做的箱子,原本的漆是大红色的,后来渐渐和母亲脸色一样了。

这土墙可没有人工染色,而是土地本身的颜色。只是在夕阳的渲染下,有些沧桑。老人并没有挨着墙蹲,而是与墙间闪出一条缝,保持最大限度的靠近。

此刻,这个叫红堡子的地方,天空晚霞静寂,地上的土墙如同晚霞的另一种形态,站在大地上表达一种永恒。四周高高的土墙,墙内的民房,大多也是这样的红,偶尔夹杂其中的铝合金和玻璃,倒像迷了路,显得十分的茫然与孤单。登上高处,茫然的是我。这个近正方形的堡子,像一条古老的船停泊在现时的码头。转眼之间,我又觉得它是一条河,在静态的外表下,依然在潜行。

周围的村庄,房子有新有旧,有的醒着,有的在沉睡。它们就像一群人的面孔,代替低头走路的人们仰望天空。堡子是村庄的最高处,站在土墙上,感觉远处的山也在脚下。想当年,堡子是家,更是军事城堡。这是何等的威风,高高在上,雄观四方,真如一武将。而今,所有的荣耀都像尘埃一般落进历史深处,堡子在老去,寂寞倒如野草般疯长。

这是一段奇妙的路程。时光在这里聚集,又无序地穿行。我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但还是迷失于岁月的叠加之中。堡子的大门是明代的,四周高高的土墙是明代初期筑建的,那些散落于堡子里的高高低低的土墙,最早的也是明代的。最北面,也就是堡子最里面的老屋是清末的,其他的房子是近些年的。小小的堡子里,历史与现实交错,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偎。我走几步,就跨越了数百年。抬头一望,目光瞬间就能抵近历史的深处。我变得小心翼翼,蹑手蹑脚,生怕吵醒那些未知的沉睡。

2

红堡子最早修建于明朝,因筑墙建房所用土为红色,故称红堡子。红土是就近取的,但因这堡子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降旨筑建的,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圣旨从遥远的南京而来,真可谓跨越万水千山才到了远在边塞的甘肃临潭县。对苍茫高原上的人们而言,江南水乡当是远方的远方,在生活的世界之外。领旨的刘贵、刘顺父子,非但不陌生,还尤为亲切。这道圣旨,皇恩浩荡之中,带有浓浓的故乡之气息。据相关资料记载,刘贵,明代昭信校尉管军百户,安徽省六安县人。青年时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归附朱元璋部转战安徽、山西、河南和甘肃等地,洪武十三年(),刘贵父子奉命调往洮西防御,进攻寺古多等地(今流顺沟口一带)。同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降旨给刘贵在洮西开占地土,尔招军守御。

十多年的刀光剑影,十多年的背井离乡,最后落在高原之上的临潭,这是刘贵父子没想到的。不知道刘贵父子在听闻“圣旨到”的呼声时,是欣喜,还是忐忑不安,但接下圣旨的那一刻,手中的皇命重,心头的悲凉更重。

跪领圣旨,这一跪,就彻底告别了江淮风物,故乡永远丢在了遥远的地方。在别人眼里是莫大荣耀的圣旨,像一根绳拴住了刘氏父子,无法挣脱。当然,刘氏父子也是幸运的,好歹还是还在历史上留下了名。成千上万的江淮男儿在临潭落下了根,站在高高的土城墙上,爬上最高的山头,也看不到故乡的。他们没有圣旨,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惟一留下的是子子孙孙,和从故乡带来的风俗习惯,以及延续数百年,还将绵延的乡愁。他们总觉得自己像风筝,细线的一头连着故乡。

岁月可以摧毁一代代人,乡愁反而愈加坚韧。但凡遇上江淮人,尤其是江苏人来,临潭人总会说及他们的老家在应天府竹子巷(今江苏南京的蓝旗街),说不定还说哼唱几句“茉莉花”。这几年,也有不少人去竹子巷寻祖。他们知道回不去,也知道那个口口相传的地方,不一定就是当年先祖生活的地方,且现在早已没有了当年的一丝痕。去,其实是到现场完善心中的想象。站在巷口,站在那传说中的地方,就是和生命的根接上了。这样的举动,物质性极弱,更多是心头的呼吸,是虚拟的,是生命里无法抹去的无形刻度。正是这样的虚拟,力量反而极其强大。因为,这融在血液,看不到,分辨不出,但心跳声中有。

圣旨是要供着的,但刘氏父子心中供着的是故乡。那里有熟悉的父老乡亲,有一起玩大的伙伴,有熟悉的小桥流水。在他们心里,这叫着“家”才合适。不是“老家”,是“家”。红堡子,只是临时生活的地方。

故乡,多半是回不去的地方。家,是要回的。年5月,刘贵亡故。其子刘顺上奏朝廷,要求承袭其父以前的山西大同前卫前所守御之职。这应该是欲离开边塞的托词。真不知道这13年,刘贵父子多少次梦回故乡,聊过多少次有关回乡的话题。无从猜测,也难以想象。然而,父亲刚过世,儿子刘顺急切上书,足见他在异乡的深愁,想念家乡的那份苦。临潭的海拔多米,又处于藏区,能回山西,虽离老家尚远,毕竟好得多。朱元璋不仅没同意,还把洮州卫城西南更名为“刘顺川”,算是安抚,也是让刘顺彻底断了离开的念头。

一个小小的昭信校尉,能让皇帝专为其下圣旨,而且刘氏家族先后五次受到三位皇帝的圣旨,并不多见,至少在临潭,就目前所现的史料记载,是唯一的。在明代时,临潭像红堡子这样的堡子有一百多座,为什么皇帝对红堡子的刘氏家族如此器重?原因一定是有的,只是我们目前尚不得而知。现在,到红堡子已经很难见到这五份圣旨的真容,两份遗失,三份原件被刘贵刘顺的后裔老刘私藏,制作粗糙的复制件放在同样粗糙的木质镜框里。这样的粗糙,更能显现历史的沧桑和难以辨析的本来面目。

至于这五份圣旨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恐怕和许多历史的真相一样,永远无法知晓。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往事,参与了无数生命的行走,并随着这些生命的消失而隐于岁月深处。有时,历史就像一棵大树,雄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已经让我们读不尽。又有多少的叶子从枝头落下,最终回到大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又有多少叶子又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回到大树中。历史应该比一棵大树更宏大,也更隐秘。我们无法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其实我们也无法真切地回到历史现场。不仅如此,当下的生活现场,即使我们在,也不可能具备全知视角耳闻目睹一切。自以为是的我们,其实能力极其微弱渺小。

3

这是红堡子里现存的惟一的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子,与四周的堡子土墙、堡门和庙宇、灯山楼在风格上很融洽,也都有岁月的厚重之感。临潭许多堡子已经不复存在或残留遗骸,堡子里几乎没有老房子。在一些村庄有几处老房子,比如古战乡的大房子,新城镇城背后村的王家院,也建于清末,但早已无人居住,孤独于天地间。有一些堡子现今依然有人居住,但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他们是堡子最初主人的后辈。红堡子土墙保存较完整,曾经主人的后代依然住在堡子里,这在临潭可称得上绝无仅有。因而有人说,临潭有二宝,一座城一个堡子,城指洮州卫城,堡子自然就是红堡子。而堡子里的老屋,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屋。如果说洮州卫城是临潭历史的高耸地标,那么红堡子则是浓缩了的家族历史。这是刘氏家族的过往,也是从江淮而来的那些家族命运共同的象征。

老屋后墙就是堡子的北墙,老屋坐北朝南,位置就显示了这房子的与众不同。确实如此,这是当年堡子主人刘贵住的地方。按照刘家传下的规矩,这房子只能长子拥有和居住,直至现在,依然如此。老屋是家族的根,长子担负着家族精神的传承。这已浸入我们的血液,无法剔除。

无论走多远,故乡都会在我们心里。我们向往新鲜的生活,向往眼花缭乱的世界,但总希望故乡还是儿时的模样。江苏东台三仓乡朱湾村是我的出生地,称之为“衣胞地”。衣胞地,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地方是人生永远的营养之地。我在10岁时迁至弶港农场,从此,朱湾村就成了我的故乡,也就是口常提起的“老家”。20多年前,老家的房子卖了,再后来,人家在原址上新建了房。每次回村里,我都要站在人家的房子前还原我们家的老屋。村子也大变样,同样需要我以记忆来重现心中的样子。也曾在村里来来回回地走,遇上的都是老人。其实不是。我与年轻人互为陌生人,只有老人认识我,也只有和老人聊聊,我才有回到老家的感觉。那年的冬天,我们弟兄三人去为父母上坟后,站在河对岸一起在现实中潜回童年。曾经的大河,现在瘦了老了,一座水泥桥架在河上,想走到对岸,走进村子,很是简单。我们那儿的规矩,上坟前后,都不能进别人家门。没有这规矩,我们也不会过桥进村。我们像外地人一样隔着我们无法逾越的时光河流,说当年房子是什么样的,门前的那棵树下发生过多少的趣事。说着说着,我们都沉默了。其时,我们三人不知不觉走到桥头,我们的影子落在河里。河水已经不是当年的河水,我们也不是当年的我们,一切都面目全非。我们对老屋的记忆也被时光一点点偷去,但老屋不会在我们心里消失。这让我们下了决心,尽管父母已经西去,尽管我们很少回农场,但父母留下的房子我们不卖,留着。老屋在,会守住往日的时光,瞬间便能在感觉上重回逝去的日子。

红堡子幸运多了,明朝的土墙还在,祖辈的老屋虽然是清末民初重修的,但地点没变,格局没有,基本是按原样重建。现代感强烈的建筑,如同欲望之树,充满挑逗性。不知道是它们鼓荡了世界的喧嚣,还是世界催生了这样的欲望。越是有年头的老屋,越像老者。以静坐的方式与岁月一路走来,看得见的风尘,看不见的历史和人生的记忆。一座具像的房屋,一个庞大的抽象。

4

老屋没有堡子大门的年代久远,却显得更加的苍老。这老屋两层,一层用于养牲口和堆放草料及杂物,二层用于居住。没想到,这在堡子里显赫的老屋,门竟然这样的低矮窄小。我不由自主地收缩身子弯下腰,怀着敬畏和谦逊之心,走进门,走进幽暗的岁月丛林。豁然开朗,是上了二层。四面是房,中间有个方形的天井。放眼望去只见木,与土墙一样深沉的木门木窗木板。本质上,这是藏式民居的风格。在外只见土不见木,室内只见木不见土。变通之处在于,土墙围成的院落为外,里面的四合院结构为里。也就是说,自进入那低矮的门,房屋、天井等均为屋里。窗子是江淮典型的格子框,在这高原上显得格外娇柔,就如同刚刚远道而来的姑娘,有些害羞,有些胆怯。

这样的房子,与我在家乡见到的大不一样。目光中是陌生的,但亲切感还是包围了我。我知道,有些东西并不真切在我们的视线里,而在生命的深处。一个江淮人在高原生活几年十多年,高原红爬上脸庞,风沙吹皱了皮肤,声音变得嘶哑且有浓郁的西部味。但一眼还是能看出他是江淮人,不一定说得清为什么,感觉,常常是无法言说的。我在天井四周走来走去,渐渐想起了我的爷爷。风烛残年的他,最常做的就是两件事,要么在屋檐下坐着,要么绕着老屋转几圈。这在朱湾村的老屋其实并不老,是我哥出生后才建的。我爷爷出生的那老屋,在村子后头一条小河边,早已是庄稼地了。

老屋的主人老刘像是被我的神情弄懵了,只要我不问,他就一言不发,与我保持两三米的距离。后来,我才觉得我这样很不礼貌。我承认,有段时间我是发呆了。我的肉身在老屋,而我的心魂早已回到我的故乡,回到了我童年的时光,还有我的老屋。

我来的时候,按时节论是深秋,而临潭实际上是冬天的感觉。前几日已经下过一场雪,虽说不大。在室外久了,还是有被冻透的感觉。老刘对此掌握得很恰当,在我想着要进屋时,对我说,到屋里坐坐吧。过堂屋进里间,一边是沙发茶几,一边是土坑。我自然想坐沙发,可老刘热情地请我上坑,我只能客随主便。这样的坑,我在东北的那几年,上过好几次。坑上有小桌,放点心茶水之类的方便了,不方便的是,我得盘腿坐着。我不习惯,从一落座就会不舒服。我估计,我是没办法习惯的。坐要有坐相,只是我们老家的坐不包括盘腿这样的一腿叠在另一条腿上。之前还觉得有些不灵活的他,上坑、盘腿,一连串的动作竟相当灵巧,真似行云流水。

甘肃人爱吃的洋芋(土豆),回族人喜欢的馍,放在煤球炉上烤,倒上藏族人爱喝的大茶,我们聊的却是江淮人在临潭的往事。话题自然是我起的。他知道我来自江苏,但不知道我祖上的命运与他的家族有相似之处,我祖上是年从苏州阊门到江苏东台的。其实,阊门、山西洪泽的大槐树,并不是人们远走他乡前的居住地,而是出发地,甚至有些人并不是从这地方出发。再深刻的记忆,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发生扭曲的。我们以为刻下心田的记忆,随时光、心情以及不断的复现和叙述,总在修复、增减,甚至美化或丑化。有时是有意识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江苏苏州阊门、山西洪洞大槐树,当然也应包括应天府竹子巷,都是一种集体记忆。人们愿意把自己的某种经历融入大家的记忆之中,从而能在浩瀚的历史中的某个路标上寻到自己。有记载说,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从天堂般的苏州驱逐至黄海边的蛮荒之地,这与流放并无区别。一路的艰辛,在盐碱地上的创世纪,该是怎样的血泪史?令我不解的是,我家族辈份中的十六字“尧天舜日家庆国恩芬芳其泽贻尔子孙”,透着满满的皇恩浩荡之意。我们是朱元璋的后裔,这辈份是到东台才定的,我爷爷这样说。这里面充斥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我一直未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历史里沉默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总无力让这些沉默开口说话。当下的喧嚣,总有一天也归于如此的沉默。这似乎就是一种宿命。

我以我们有相似命运的方法为我们的交流暖场,效果还是不错的。除了中间隔着的小桌子,我们俩没有别的障碍,他比先前放松了许多。我以为这将是一次往事的盛宴,但我不得不承认我错了。问了许多我关心的问题,他总露出为难之色,说真的不知道,没听说过。只有两件事,他说得比较细,一是家谱二是圣旨。他取出家谱,一个皱巴巴的薄薄的本子。这是一份简单至极的家谱,只有一串串名字。我知道每一个名字后都有鲜活的人生和爱恨情仇的故事,但这些已经化作笔划的字。黑色的字,像夜晚一样无语。他向我介绍刘贵刘顺,说的都是我在网上能查收的,没有意想不到的细节。

他并没打算让我细细看家谱,只是以家谱为支点,为我撬开家族的历史之门。最初他左手捧着家谱,右手食指点着刘贵的名字。后来,手抖得不行了,就把家谱放在小桌了,但右手的食指一直按着刘贵的名字,是的,不管讲到谁,他一直按着刘贵的名字。家族的一切从刘贵开始,之后都是刘贵的延伸。他的手呈现紫褐色,如冬天的枝条一样的粗糙。这是一双做农活的手,生活的辛劳都写在这双手上。这些年,两个孩子都在外,只有他们老俩口生活在老屋里。堡子外的八亩多地,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来源。先人马上杀敌,镇守一方,虽有思乡之苦,但也是威风的。而到了他这一辈,只在土地刨出生活的念想。先人的荣耀,成为遥远的传奇。我看到了他眼神里的自豪,还有淡淡的失落。他还是盘腿坐着,身子微微前倾,格子框的影子在他的脸上印下一个方框。有一刻,我完全走神了,总在想这一黑色的方框与家谱上黑色的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窗外的阳光,是当下的,还是刚刚从明代走来的?当年,刘贵是否也曾有这样的姿势,惟一不同的是,刘贵手指按着的是作战地图上的某个地方。讲完刘贵刘顺,他跳过了中间众多的名字,直接到了他父亲。从他父亲开始,他只是解释了名字的辈分以及与他的关系。远去的故事,只剩下模糊的背影,当下的生活,没有可讲的,而中间的那部分完全隐于黑暗之中。六百多年的家族之路,就被简略到如此的地步。这是一幅大写意的画,众多的细节已经不重要。

他没有请出圣旨让我一睹真容,我也就没提这事。来前,有人告诉过我,这些年,谁来要看原件的圣旨,他都有推托的说辞。我没有必要让他复述那无数次出场的说辞。况且对我而言,早已知道了圣旨的内容,是不是原件,其实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有关圣旨的保存和交接,我以为会有很多惊心动魄或特别具有仪式感的故事,可是没有。到他父亲这一辈,最初圣旨寄存在岷县一位亲戚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父亲觉得风声过了,就取回圣旨藏在后墙,也就是红堡子的土墙里。再后来就放在一柜子里,上了一把铜锁。这事,他知道,平常,有那么一两回,父亲也曾和他说过,这圣旨要好生保管。他父亲去世前,从没有提过圣旨的事。他解释说,父亲以前说过圣旨由他保管,也告诉过他圣旨在柜子里。是的,生活中的某些仪式被我们过分放大了,仪式感只是瞬时的作用力。许多时候,那些极为重要的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悄然进行,没有仪式,没有郑重其事的交待。父亲很少教育孩子,而是以自己怎么对待长辈以及平常行事的尺度,给下一代打样。中国的父亲就是这样,一天到晚板着脸,在孩子面前以沉默撑起难以抗拒的威严。他们不会告诉孩子怎么做人做事,只挥动拳头对错的行为进行惩戒。想想,很多时候,这样的父亲就像一座老屋。

5

上上下下五十多间屋,只老俩口住,相当宽敞。人少,房子里都是满满当当的。孩子们偶尔会回来,他们的房间还是他们的,静静地等着。其他的房间,我没有细看,透过格子窗便能感觉到里面塞满了东西。好几间房子,常年不开门,更不进去。它们存在着,又被视而不见。里面的物件成天累月与黑暗相伴,默默经受时光和灰尘的覆盖。最老的是房子,最新的是从门外走来走去的人,这些物件就像刘氏家族中间的那部分岁月。所不同的是,这些物件兴许某一天还回重见阳光,而刘氏家族中间的那部分岁月可能永远只沉默于心灵深处。

舍不得扔,明知道有些东西不会再用,或根本没有用,但还会放在家里。许多时候,舍不得的是逝去的时光。每个老物件,都依附生活的一段往事,或者某种情感。它在,心里就会踏实;扔了,心里就会被掏走了一块。这老屋,也是一件老物件。别人家盖上了新房,可老刘没动这心思。这老屋拆了,就再也没有了。和它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习惯了。一句“习惯”里,该有多少朴素的情怀?该有人生的多少积累?我们总会有太多的习惯,是无法去除的。这些习惯,是一代代人的生命以某种方式沉潜于我们的血液里。

老刘习惯在天井边坐坐,时间上也没有准头。老刘说,说不上多长时间,反正七八天里总会寻个空坐会儿。他所说的天井边,离天井有些距离,也看不到天井的下面。其实,他是坐在屋檐下,只能看到天井的口。他目光中的天井不是正方形,而是长方形,像一条若明若暗的河。这条河,随着他坐姿的略微变化,时而宽时而窄。我家乡的老人,包括我爷爷都喜欢坐在这样的位置,当然我们那儿都是平房,没有天井,面前是一块或大或小的菜地。老人不愿意被人忽视,又不想令人生厌。这个位置,暗含一些讲究,在门外,离屋子近,不妨碍别人走路,又昭示自己的存在。这样坐着,不管身体挺直还是虚弱地弯着,尊严还在。

老刘有时也会坐在天台上,但不常去。天台在老屋的最南边,没有铺木板,而是以土覆之。这让人常常产生错觉,以为这是大地的一部分。土被夯得很结实,但还是有柔软的感觉。天台是观望堡子里的绝好地点,可以俯瞰堡子里其他住户的房子以及巷子、横七竖八的土墙。一切尽收眼底,但因不算高,又消去了居高临下的隔绝之感。堡子里的人,只要抬头,就能看到天台上的老刘。老刘说,不能总坐那儿的,要不然人家以为我这个老头子发呆了有病了。或许老刘并不知道,他在不在天台,在不在人们的视线里,他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历史的线性上,是从红堡子到老屋再到老刘;而在堡子里的生活时间上,是从老刘到老屋再到红堡子。在临潭人看来,刘贵刘顺以及其家族与堡子是一个整体。而当老刘坐在天台时,又好像是另一座老屋。

天台处于堡子的中轴线上,北墙上的小庙里供着刘氏家族的先辈刘贵,墙前的老屋里住着现在的人。天台的前面是七户人家的现时生活,再往前就是堡子的大门和大门上的灯山楼。老刘坐在这儿,是堡子里的一员,又像是跳出生活和时光的旁观者。他仿佛坐在船头,船不动,他没动,生活就在这样的静止中往来走着,不紧不慢。不管他愿意不愿意,目光总会越过当下生活的场景,落在堡子的大门和上面的灯山楼。遥想当年,瞬间便会进入状态。而身后的祖先,以极隐秘的方式注视他。他说,有时觉得祖先在推着他走,有时又觉得祖先在前面召唤他。至于江淮故里,他说,不回了,人在哪儿都是根草,不会主动去想的,只不过,总在不想的时候,会想起祖上的家乡。他就是这样,说上一两句,便把目光搁在房里的某根房梁上,让自己和那根房梁一样缄默。

6

当年的红堡子,不会像现在这样充满平和的生活气息。那时的堡子首先是兵营,军事氛围浓郁,等级相当严明,一切都有不可逾越的规制。堡子不同于碉堡,而是微缩版的城堡。驻守的兵士担当警戒、防守之职,必要时还要出堡参与其他的战斗。士兵和家眷生活其中,过日子。因而在本质上,红堡子与洮州卫城没有区别。高墙上士兵上哨巡视,枪头挑着寒光。灯山楼边的马道,专用于兵们的上上下下。堡子里常会有操练,阵阵喊杀声飞出堡子。苦练军事技能,既是守住要塞之需,也是在保卫自己的家。

半兵半农,上阵是杀敌的勇士,到了地里便是一把好手的庄稼汉。练兵场边,刚从田间地头回来的锄头、铁锹等农具,沾满泥土和草屑,把柄上似乎还有余温。这些训练的士兵,刚才还是挖土锄草的农民。这是一幅寓意深刻的画面。兵与民,兵器与农具,练兵场,其实是另一种庄稼地。训练、种地都是为了生活,为了练兵场不远处的小家。老人们在聊天,妇女们做着针线活,孩子们在打闹玩耍,这些生活的景象是兵们训练的背景和心中的力量。火一样的训练气氛与水一样的日常生活,竟然如此的相得益彰。这小小的红堡子,不仅是座微小的城,更是一个大人生、大社会。

战争远去,现在红堡子里只有平常百姓的平常生活,高墙上惟有杂草摇摆,春绿秋黄,一年又一年。红堡子像一个深宅大院,高高的围墙,不再是防御工事,反倒让红堡子多了几分神秘。

从临潭县城到新城镇的路上,会经过红堡子。红堡子就在路边,但稍不留意,还是很容易被忽略。红堡子村,路宽了,房子越建越多,村民心中的快乐与五彩的村庄一同拥着红堡子。村庄像是逆生长,越发年轻,老的是红堡子。与村庄相比,红堡子执着于某种坚守,保持远古时的某种真相,尽最大努力在看管那些不为我们所察觉的信息。

因为有老迈的红堡子,红堡子村现今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正在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旅游。红堡子村建起古法榨油坊,供旅客体验。以前唱戏时现搭建戏台,现在一座古旧风格的固定戏台拔地而起,像是要重现红堡子内外的故事和传说。红色的堡子与灰色的戏台,似乎是岁月的两种状态。对于红堡子村而言,红堡子如同村里的一位老者。这位老者的大门正对着新建的戏台,是在看戏,还是要把堡子里的沉默讲述给戏台?

有变的,就有不变的。红堡子里的老人们,尤其是妇女还是喜欢带有明代江淮风格的服饰。他们把一种蓝色称“西湖水”,那是一种像西湖水一样的蓝色。大绿大蓝的衣服,像一片麦地,像一潭水,像江淮最常见的天地。是的,他们终究无法掩住心中的江淮情结。从生到死,从大众节日到家庭礼仪,他们吸纳了当地的一些元素,但江淮风俗依然是主心骨。或许一切的变,都只是外在,那些与生命合为一体的情感,很好地阐释了“永恒”的定义。

红堡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道土墙,老刘就像熟悉自己的手臂一样熟悉它们。油坊竣工,戏台开演,老刘都没去看热闹,只是一人坐在天台上,远远地望着听着。老刘小的时候,爱在堡子里乱窜,爬上爬下。长大后,他渐渐不爱动了,只爱呆在老屋里。他解释说,天天下地干活,累了,没那闲劲了。尽管如此,但凡堡子里有了新的变化,他总会知道。老刘这样的举止,是我没想到的。我总以为他会在清晨或黄昏时分,登上高高的土墙转一转,坐在灯山楼里抽支烟;会走遍堡子里的每条小路,偶尔站在某处楞楞神。

对我而言,红堡子里有太多的隐藏和默默流动的存在。有没有好奇心,都会被红堡子深深吸引。人们常说“先有潭拓寺,后有紫禁城”,在临潭人们会说“先有李家坟,后有洮州城”。这是历史的时间概念,如同一粒种子的生长。但红堡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刘氏父子是江淮人以临潭为家的代表,是无数家族的缩影。那座老屋,托起了他们所有的老屋。红堡子是一部书,一部有关临潭近六百年的书,一部漂泊异乡的家族书,一部人的生命书。我甚至认为,读懂红堡子,我们就能读懂诸多的历史隐喻,就能读懂自己的生命行走。如此想来,小小的红堡子,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老刘不需要有意去探寻红堡子的记忆,因为他的一切都是从红堡子中而来。漫长的历史、一辈辈的先人、苍老的红堡子和沉稳静寂的老屋,最后聚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老刘。他瘦小的身体装下了这一切。他的沉默,就是在与红堡子与老屋在对话;他孤寂地坐着,就是在走进我们称为历史而他视作内心的白天与夜晚。

7

四季轮换,红堡子墙头的草由绿变枯,冬天厚厚的白雪让墙顶变得梦幻。堡子里的春夏秋冬,在几块小小的菜地上走过,在人们的穿着上走过。不为所动是的墙和老屋,如同湍急河流边的码头。那些忽隐忽现的色彩和生活的喧嚣,都是短暂的表象。惟有土墙和老屋处世不惊,以一种恒定的姿态凌驾于季节之上。这墙和老屋就在眼前,伸手就可触及其沧桑。泥土可钻进指甲里,木板上的刺能扎出鲜血,可是那些曾经真实的生活和经久绵延的传说,幽居时光深处。我真切地走在红堡子里,但总感觉处于虚幻的空间。所有的真实遁去,那些沉默里的沉默淹没我,让我如同在黑暗的丛林里行走。灵魂能感知无处不在的存在,但身体感觉不到。密实,成为另一种虚空。

走进堡子大门,天还是蓝蓝的天,但总觉得有些异样。一只被拴住的狗,不停地做扑咬状,叫声里充满远远超过它体形的强悍。这只狗的表现,让原本有些拥挤的堡子一下子空旷起来,其他的声音都消失了。安静,堡子里出奇的安静。一位中年男人拉着板车从大门外走,一位妇女正在自家门前择菜,两个五六岁的孩子,一男一女,迎面而来。我这样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丝毫没有诧异,就连有意看一眼的举动也没有。他们不是冷漠,似乎我是他们中的一员,熟悉得都不需要打招呼的左邻右舍。只有一个母亲怀里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我,不陌生,不害怕,目光里的好奇与我看老屋时一样。

一棵树长在老屋东墙上,斜着身子,像在探望什么。老刘说这棵的年头该与老屋一样,但快死了,活不过老屋了。老屋东墙至堡子东墙,有一块空地,堆了些干草,三四块条石横卧着,与红堡子土墙一样的红色。其间的一小块菜地上,一位中年妇女在清理压住菜的积雪。菜很绿很绿,绿得不真实。土墙投下的影子,将这样的绿切成鲜绿和暗绿。背光的土墙显得深沉,雪像云朵一样贴在墙上,东一朵西一朵,看似杂乱无章,其实这是大自然自有的法则,我们根本破译不了。

是的,现在是冬天。我远远站着,面对这一切,突然觉得这就是堡子里生活的缩影。堡子里的一切,都在这一画面里。

那天,我与老刘聊了很久,当然彼此无言的时间占了大半部分。后来,他的两个兄弟和一个侄子及侄子的儿子也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以沙发边的茶几当饭桌。在临潭,人们喜欢这样吃饭。他们让我坐在沙发,弟兄仨在我对面,都坐在小板凳上。每端上一道菜,老刘都要给我介绍,这道是江淮的做法,这道是临潭当地人的做法。可我吃起来,感觉正好与老刘介绍的相反。我搞不清是我的味觉出了问题,还是耳朵产生了错觉。

酒,自然是要喝的,只不过我是象征性的,他们实打实地喝。弟兄仨也不是天天见面,也有些时日没坐在一起喝酒了。他们竟然没有说说笑笑,只是吃菜喝酒。三个人坐得很近,每次碰杯,不言语,也没有眼神的交流,但动作整齐得就像一个人。

打破沉默的,总是我。我问,你们弟兄仨一直就是这样?老刘笑了,哪能呢,小时候打打闹,年轻的时候喝大酒扯东拉西,抬起杠来,嗓门大得能掀掉房顶,现在好像没什么说的了。

老刘侄子的那个儿子,三岁还没到,奶声奶气的话中夹杂着一些江淮的方言。我们吃饭时,他跑过来几回,也不说话,看看我,看看老刘他们,又回到边上的房间看电视。电视里播的是秦腔,这小家伙摇头晃脑地跟着唱,声音竟然有些秦腔那粗犷的味儿。一打听才知道,他最爱听秦腔,只要打开电视,只看秦腔的节目。谁也没教他,自打刚学说话时,就自个儿学唱。好像是有点累了,他坐下了。边上的沙发,他不坐,而是坐在椅子上,一把小竹椅子。这样的小椅子,我老家多的是。我小的时候,就是爱做这样的椅子。现在,我老家还有一把,竹子已经泛黄,坐在上面,稍一动,椅子就吱吱的叫。如果是夏天,一不留神,这椅子还常夹屁股。可我每次回家,还是要把这椅子从角落里找出来,掸去灰尘,好好坐一番。

8

那天,我离开红堡子时,已是黄昏。那小孩伸出小手做了飞吻,和我说拜拜。老刘弟兄仨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来啊,再来啊!

高原的晚霞特别的低,特别的艳,之下的红堡子也就特别的红。那高高的土墙如同红色的河流,又似人们脸颊上的高原红。走过堡子大门,我反而觉得堡子外的世界变小了。

我心里想走慢些,可脚步很快。有几位路人向红堡子的方向走去,他们是去红堡子村,或者回到红堡子里的家,而我在离开红堡子和红堡村。我可以让红堡子属于我,但没人让我属于红堡子。

渐渐地,红堡子在我身后消失,天空的晚霞越来越壮丽。我不知道,映在我眼睛里的晚霞与印在我心里的红堡子,会不会相遇?我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就像在一条河里飘游。这条河是静止的,行走的是我。如果我的行走是一种静止,那么这条河就在流动。

我知道,在红堡子那里,消失的,是我。

原载《花城》年第5期,发表时有删改

北乔,江苏东台三仓乡朱湾村人,作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曾从军25年,立1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从事10年摄影后,后渐转向散文小说创作、文学批评和美术批评。现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出版文学评论专著《约会小说》《贴着地面的飞翔》《刘庆邦的女儿国》、长篇小说《当兵》、系列散文集《营区词语》和诗集《临潭的潭》等12部,曾获多个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会员。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名家专辑,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即可阅读

北乔

毕飞宇

残雪

臧棣

曹文轩

陈忠实

池莉

迟子建

格非

龚学敏

谷禾

海男

韩少功

霍俊明

吉狄马加

贾平凹

老舍

李洱

李敬泽

李娟

李佩甫

李少君

李一鸣

李元胜

梁平

林那北

刘庆邦

刘汀

刘醒龙

鲁敏

罗振亚

莫言

穆涛

南帆

欧阳江河

潘洗尘

邱华栋

三毛

沈从文

石一枫

史铁生

苏童

汤养宗

铁凝

汪曾祺

王安忆

王朔

王小波

吴义勤

西川

徐则臣

严歌苓

阎安

阎晶明

阎连科

杨建英

杨克

杨庆祥

弋舟

于坚

余华

张爱玲

张承志

张国领

张清华

张远伦

张执浩

波德莱尔

博尔赫斯

川端康成

村上春树

福克纳

海明威︱卡尔维诺

卡佛

卡夫卡

库切

夸西莫多

莱辛

里尔克

马尔克斯

门罗

奈保尔

欧·亨利

特朗斯特罗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