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淮滨·信阳人 王西亮 这个题目是生活给的,缘于年7月上旬河南省杂文学会组织的“楚相故里,滨淮福地——河南杂文名家走读淮河”的采风活动。 淮河,之于信阳人,她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千里长淮,有三分之一的身姿,曲折迂回于古申大地;淮滨,顾名思义,系因淮河而名之;而说起信阳人,因行政区划的隶属关系,其内涵上,当然也包括淮滨人。这就是淮河、淮滨、信阳人三者的逻辑关系。 淮河沧桑古风。近代人心目中,淮河比起她早年岁月中的名气小多了!时光回溯40个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淮河的记载,《尚书·禹贡》说“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尔雅·释水》首有“四渎”之说,曰:“江、河、淮、济为四渎”,将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列。渎者,独流入海之水也,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自始至终有自己的河道,未借助其他渠道注入大海。古人对山川河海有浓重的自然崇拜情结,《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汉代宣帝时,开始把四渎列为国家祀典。可见,淮河在古代中国水系中名气之大、地位之高、位置之重要。 淮河源头在南阳桐柏山淮源镇太白顶北麓,流经鄂豫皖苏4省40市个县(市、区),至江苏响水县云梯关入黄海,主要支流有浉、汝、颖、沙、淠、涡、涣、汴、瞧、泗等,全长公里,其27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内人口约1.8亿,密度居于全国各大江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在北宋以前,一直是以一条益水福河闻名的。淮字,辞海上解释:从水,从隹。隹,本意“鸟儿”,特指“鸟头”,引申为“最、高、尖、精”,水隹合起来为“至清之水”,即最好的水、最清的水!由此可见淮水年青时的卓约风姿。而沿河居民流传千年的“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以及淮河之滨另一大县息县之“掏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的民谚也充分佐证了历史上淮河流域作为鱼米之乡曾经有过的富庶和美丽。直到公元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黄河在阳武(今原阳,当时属金人治下)决口,吞没封丘,一路南下,由淮阳县城东南侵入淮河,不仅强行颠覆了原来河道,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的水貌水质,才使得一条温驯清柔、普惠民生的佳水益河,渐次沦为十年九灾的害民之水,千百年来,两岸人民饱尝了水患带来的无穷痛苦。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年—年的年间,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年黄河夺淮之后到年年间,淮河发生洪灾次,平均5年2次;—,94年间发生洪灾48次,平均1.9年一次,而16世纪到新中国初期年左右时间,发生水灾多次,平均百年灾情达94次之多,灾情已成直线、巨幅上升趋势,而与此同时,从—的年间,流域内出现较大的旱灾就高达次,名副其实的两年一旱,三年两淹。 淮河沦为千疮百孔、到处肆虐的苦难之河,对其的疏浚治理也自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绕不过的一个十分头疼的课题。对于淮河的治理管理,最早要上溯到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先从治淮始,而治淮则自淮源之桐柏起步,史上一直流传着大禹三到桐柏治淮引发了“禹王锁蛟”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早始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家李公佐(《南柯太宗传》的作者)的《古岳渎经》之《李汤》一文。文中记载了大禹降服淮水之魔无支祁的故事。无支祁乃淮水之神,居于淮水之源头的桐伯山下,其职责本应是管好淮水事务,为民造福,但他却冒犯天条,失职渎职,勾结山魈石怪、树魅水妖,兴风作浪,荼毒百姓。致使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大禹闻之,十分震怒,接连三次赶到桐柏,召集地方百灵,共商除害大计,最终历尽千难万险,以太阳神之子庚辰的定水神针将无支祁擒获,之后,大禹用一巨型铁链将其锁定在龟山脚下,淮水始得安澜,此即“大禹锁蛟”。 当然,谈及古时治淮的功臣,不能不说到信阳淮滨人、楚国名相孙叔敖。叔敖生长于水乡泽国,自幼即深感淮水之患给乡亲们带来的灾难之重,所以一直非常注重研究治水之策,因其早年在家乡曾“决期思(小诸侯国,今属淮滨县期思镇)之水,而灌雩娄之野”而被楚王知人善任,委以令尹(宰相)之位,让其主持治水大计,叔敖不辱使命,倾家尽资,历时数载,最终修成被誉为“水利之冠”的古代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芍陂,也即今日之安丰塘水库,“芍陂周三百二十里,径百里”(《元和志》),如此规模,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也足以谓之工程浩大了!这一工程不仅缓解了水害,而且灌溉农田万顷之多。为楚国东进淮水、经营淮河流域奠定了丰厚的经济基础。由此,楚国很快崛起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诸侯强国。另外,孙叔敖还留有安徽省霍丘阳泉大业陂、湖北省境内沮水、云梦泽等治淮治水杰作,这些工程,多年过去了,至今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恩泽当地百姓。 明清两代治淮不当加重水患。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当时确曾劳民伤财,激起民怨,且饱受后人诟病。但客观上则起到了沟通南北水系交通的重要作用。明代,为了确保运河漕运通畅,维系朝廷经济命脉,先后孽生了两个摧残淮河的败笔。一是“挽黄保运”:明弘治年间,水利部门在黄河北岸筑“大行堤”引黄河入淮,人为地破坏了淮河河道;二是“蓄清刷黄”:明万历年间,以大筑高堰60华里的方式企图蓄清刷黄,即,用抬高洪泽湖水位的办法,积蓄淮河清水以冲刷黄河浑水所造成的淤积泥沙,结果,淤泥未冲走多少,却导致淮河上游水流溢涨,四处泛滥,淮河上游数百公里的两岸人民田地淹没,走奔他乡。 康熙是近代史家给予较多肯定的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对淮河之事应当说也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