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给我很大振奋。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有义务将洪泽湖渔鼓这一民间文艺很好地传承下去。”说到这里,56岁的张仁高信心满满。 张仁高是泗洪县半城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主任,从年起,他就致力于洪泽湖传统渔鼓艺术的挖掘整理,深入洪泽湖区,采访湖区的民间老艺人,对原生态的渔鼓表演形式和舞步、鼓点等进行了系统整理。他组织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他把原始的洪泽湖渔鼓变为舞台演出的民间舞,创作编排的民间舞《渔鼓飘香》荣获年宿迁市“五个一”工程奖。年,他参与组建洪泽湖渔鼓舞艺术团,年4月,他被评为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代表性传承人。 泗洪县半城镇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位于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西岸。“半城镇是洪泽湖渔鼓的发祥地,因退湖禁捕,渔民上岸,流行在半城的传统渔家文化洪泽湖渔鼓也面临失传,每次想到这些,我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张仁高说,目前,全镇上岸渔民近万人,能够原生态演绎洪泽湖渔鼓的老渔民只有10人。他们离开了湖区生活环境,离开了在船上表演的舞台,如果对这种渔家文化不加以保护和传承,不久的将来,渔鼓就有可能会在洪泽湖“失声”。 据张仁高介绍,洪泽湖渔鼓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萨满舞,在唐代传入洪泽湖。后来,融入了当地的民间曲艺和舞蹈,并揉入了洪泽湖渔家民俗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洪泽湖特色的洪泽湖渔鼓。洪泽湖渔鼓是综合性民间艺术,它以民间舞蹈和说唱为主,同时夹杂着民间音乐、武术、杂技、绘画、剪纸等表现形式,整个表演活动洋溢着浓郁的远古气息,有着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它承载着湖区许多重大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洪泽湖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洪泽湖渔鼓凝聚了湖区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深厚底蕴,这一古老的文艺表演形式,从古至今深受湖区人民的喜爱。传承发展这一湖区独特的文艺形式,对进一步研究洪泽湖民间文化及对洪泽湖旅游开发和丰富湖区群众文化生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张仁高不假思索地说。 张仁高说:“洪泽湖渔鼓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和演变,能够充分展现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渔民们渴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优秀的民间文化。洪泽湖渔鼓是半城镇独有的民间文艺形式,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也在传承和发扬上给予了投入。现在,我们镇里有原生态渔鼓艺术团、草根艺术团、雪枫学校渔鼓队,特别是开展渔鼓进校园活动,让多名师生对洪泽湖渔鼓有了学习的兴趣。” 张仁高介绍,在表演洪泽湖渔鼓时,表演者左手端着单面羊皮鼓,右手执细竹签,在敲鼓说唱中跳着舞蹈。演唱的内容有丰富多彩的小段子,有民俗性较强的中篇故事,还有传奇性很强的长篇故事。洪泽湖渔鼓表演时所用的乐器和道具较为简单,羊皮鼓是渔鼓的主要乐器和道具,另外根据曲目的不同,也有用彩扇、鞭锏以及一些刀具等道具。传统的渔鼓表演者,身穿的服装肩膀部位有数十个各种颜色的布带,布带的末端钉有铜铃,下身穿着各色彩布做成的裙子,腰带上用各种布做成长至脚踝的条穗,所用布条都有间隔,围过表演者腰以下部分,布带的末端同样钉有铜铃。这种服装在表演时随着表演者的各种舞蹈动作,布带飘舞,铜铃叮当作响。张仁高告诉记者,年,在新四军四师九旅洪泽湖剿匪胜利庆功会上,总指挥张爱萍在半城镇穆墩岛观看了由渔民表演的渔鼓舞,其中,艺人们上台表演穿过的8套舞衣,现在还收藏在雪枫墓园陈列馆内。(记者朱薇薇徐其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