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信息

马骅文稿

淮安文史编辑

淮安大車橋

淮安以“桥”为名的乡镇

名字来历

我们淮安区乡镇级的行政机构不仅有车桥,还有朱桥、平桥、仇桥、季桥和席桥的地名。这些带“桥”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车桥

  车桥,历史上是淮安县除淮城之外的最大农村集镇。那时人们把淮安县分为三个大片:东南乡、西南乡和东北乡。这三大片中各有一个中心集镇,叫做一车、二岔、三钦工。“一车”就是指的位于淮城东南乡的车桥。“二岔”是指西南乡的岔河。年洪泽建县后,被划归洪泽。“三钦工”是指现在仍属于淮安区的东北乡的钦工镇。

  车桥的得名是在明代中期,因为从淮安流经车桥的涧河(明代称菊花沟)自古无桥,人们要过河就以田车代涉过河,这就留下了“车桥”一名,并且一直沿用了几百年。

  年,在栗裕大将的直接指挥下,新四军发动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车桥战役,车桥由此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车桥名菜有软兜长鱼,相传清光绪十年,两江总督左宗棠视察淮河水患,驻节淮安城,淮安知府特意安排车桥的厨师做了一道软兜长鱼。左宗棠食用后大为赞赏。在他的推荐下,软兜长鱼曾作为淮安府的贡品之一进京恭贺慈禧七十大寿。

  每年“三·二八”是车桥庙会,周围四县八乡的人都往车桥赶,主要是做生意,也有文人雅士前来吟诗作画的或民间艺人表演绝技的等等,而且连续几天。旧时交通不便,有乘船、骑驴或步行的,最远的达数百里。

(推荐阅读:“软兜长鱼”、“绘甲鱼”和“馄饨”为什么不以“车桥”冠名?——大車橋平台添加)

平桥

  平桥是淮安区南端的一个镇,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西傍京杭大运河,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曾名列江苏百家名镇。早在公元前年(周敬王34年,鲁哀公9年),吴王夫差开挖古邗沟之后,构通了长江和淮河。那时淮河水位高,长江水位低。当时人们还不会造船闸,所以只能在古邗沟的北端末口沿淮河分别筑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坝口。后来,古邗沟被截弯取直,开凿了大运河,但水位仍是北高南低。智慧的古人便在仙女庙(今扬州市江都区)往北这一段运河河道上连续给运河挖了许多弯子以减缓水流,并在高邮段的运河西岸造了一座宝塔。人们乘船北上,由于河道弯曲,船上的人常常看到高邮宝塔一会儿在河东一会儿又在河西,并且反反复复,成了观赏的一大景观:宝塔弯。

  地壳变迁,大地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水面一度上升,而淮河水面却在下降。到明朝中叶的时候,大运河水流到平桥这个地方时,刚好与江潮涌过来的江水水面相平,静着不动,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取名为“平桥”。著名文学大师、《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就曾写作过《平河桥》一诗。

  平桥最出名的莫过于入选过满汉全席的佳肴——平桥豆腐。作为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自有其过人之处。平桥豆腐绝在两条:一是用鲫鱼脑和鸡汤调味,普天之下,只此一家,姑且不论汤口如何,能想到这一点已是匪夷所思、鬼斧神工;其二是成菜上桌后,略带油脂看似不冒热气,其实很烫,勺不起,气不起,勺起气起,因此需吹后食之,小心慢用。平桥每年的笑人会集民间贸易,民间文艺,民俗等为一体,盛况空前。最热闹的时候,还在运河上架起“万岁坊”,断航数日。

朱桥

  朱桥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这里属石塘区。年废区建乡,就以地方一个自然小镇——朱桥镇为名建立了朱桥乡。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她又成了朱桥人民公社。“朱桥”便一直沿用至今。

  淮安处处有美食。“朱桥甲鱼”便是一道名菜。以烩甲鱼为主,也有清蒸、清炖、红烧等等,风味各异。现在的“朱桥甲鱼馆”不仅在市区、淮安区有,连南京、上海都有分店或有人挂牌经营了。

仇桥

  仇桥地处淮城东南,原来由县城流过来的市河向来无桥,交通不便。至清朝中期,一位姓仇的富户出资在这里造了一座桥,从而方便了当地民众。人们为纪念他的恩德,便将此地叫做仇桥。仇桥地名由此而来。

仇桥杂技

季桥

  季桥地名由来与仇桥一样,也因为一位姓季的有钱人在市河上造了一座桥而得名。如果从旅游的角度去说,季桥是著名的淮河山阳湾的流经之地。笔者小时还记得当地人把这条已湮塞的河叫“黄河影”。再就是《山阳县志》上有记载的淮安藏军洞。它始于新城东门,终于柳薄湾。柳薄湾就在今天的季桥境内。

席桥

  在明代后期,山阳知县开挖了渔滨河。渔滨河在排涝、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给沿岸人们出行带来了困难。民国初年阜宁的马玉仁任淮(安)扬(州)镇守使(驻节淮安城)期间,为了方便自己回老家阜宁,就征伕修造淮(安)阜(宁)公路。这条公路当时的走向是淮城——席桥——钦工——茭陵——苏嘴,然后入阜宁境内。因为渔滨河在席桥这里向东急转了一个九十度的弯子,所以马玉仁就命令在渔滨河上造了一座大木桥,可以通行汽车。这里未造桥前,只有七户人家,他们靠种地兼摆渡谋生。于是,人们就将这座桥取名为“七家桥”。后来,因为周围老百姓姓席的人家很多,人们在问路时,常把“七桥”当成席桥。在民国年间,“七桥”和“席桥”这两个名字就一直为人们混用着。笔者是席桥人,到我记事后,还亲耳听到过这两个名字被人们混用呢。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地名规范化,席桥这一名字才固定下来。

顺手点个“在看”,转给身边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