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真墓疑似在苏州 年,国民党军第师团团长覃振元在驻扎安徽期间,公然盗掘了位于庐江县城的周瑜墓。所幸的是,这座周瑜墓仅为衣冠冢,因此覃振元最后一无所获。那么周瑜真墓究竟位于何方,成为研究东汉三国古墓历史离不开的话题。综合史料与考古发掘成果可知,周瑜死后应葬于江苏苏州,其中年4月苏州文物工作者在阊门外黑松林发现的一座东汉末年墓葬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周瑜真墓。 根据安徽芜湖地方志办公室援引的《庐江县志》可知,年由覃振元率领的国民党军第师团正在庐江县城驻防。当覃振元得知周瑜墓就在县城里面的时候,突然动起了歪脑筋,想去周瑜墓墓室寻宝。于是在准备就绪以后,覃振元直接下令士兵挖开周瑜墓,但没有发现墓室里有周瑜棺椁,仅盗掘出些许墓砖,令覃振元大失所望。为了掩人耳目,覃振元以修葺周瑜墓的名义,将墓室里的墓砖,墓园内的石狮子,华表和墓碑拿走充公,紧接着重新堆上封土,修筑石台,并由他本人题写“吴名将周公瑾之墓”新墓碑。此外覃振元还在墓园新立了一个石柱,上书“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马鬣,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尽管覃振元盗掘周瑜墓一无所获,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位于安徽庐江的这座周瑜墓并非真墓。因此要想研究周瑜真墓下落,得从他去世开始说起。从《三国志》可知,周瑜“于巴丘病卒”,这里的巴丘为今天的湖南岳阳。无独有偶,湖南岳阳还真有一座周瑜墓,那么周瑜会不会归葬岳阳呢? 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寻找三国》一书中,的确记载了岳阳周瑜墓的信息。从这本书可知,岳阳周瑜墓位于今天的金鹗公园内,年为了修水库,墓园石料被运走,封土也一度被挖开,虽说里面曾出土带有“周”字样的汉墓墓砖,但始终没有发现周瑜棺椁。由此可知,周瑜死后不排除曾停尸岳阳,否则带有“周”字样的汉墓墓砖就无法解释,但最终还是没有安葬于此。有关周瑜真墓的具体下落,《三国志》在记载庞统生平的时候曾提到这样一件事,那就是周瑜死后,庞统“送丧至吴”,“及当西还,并会昌门”。这里提到的吴为东汉末年吴郡,即今天的江苏苏州,昌门则是苏州古城一座城门,也被称为阊门。这段记载可谓信息量极大,说明周瑜死后是由庞统护送棺椁回到苏州安葬,在葬礼结束离开苏州的时候,庞统曾路过阊门。可见阊门极有可能就是周瑜真墓附近地标,考古发掘的重点就在苏州阊门一带。 果不其然,根据苏州地方志办公室援引的《苏州日报》报道可知,年4月,苏州市文物局在阊门外黑松林,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交通技校一带发现了一座东汉末年古墓,墓室为传统汉墓结构,为夫妻合葬墓,在主墓的周围,还有几座小墓。文物工作者在墓室里出土一块明朝古碑,为正德年间所刻,当中提到在明朝时候墓主人后人曾重修此墓,而墓主人名叫“周公”,“葬于武丘乡周公墩”。更重要的是,里面还发现了残存人骨,经鉴定为中年女性。除此以外,当时附近更出土了一座东汉三国大墓,里面找到一块刻有“吴侯”的铭文砖。经过专家初步判断,“吴侯”墓为主墓,而“周公”墓属于陪葬墓,都在同一个方向。从这一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所谓“周公”极有可能就是周瑜,而且是和小乔合葬。另从《三国志》可知,周瑜和小乔共育有周循,周胤和周妃三位子女,除了周妃嫁给孙权太子孙豋,死后应与孙豋合葬外,周循及周胤在死后都有可能落叶归根,陪伴父母周瑜与小乔,那么“周公”墓旁边的几座小墓也很好解释。至于“吴侯”墓,目前学界都认为很大程度是孙策墓,如果最后得到确认,那么周瑜墓陪葬孙策墓是符合史实的。当然我们更期待相关文物能早日在苏州博物馆展出,便于让更多民众前往博物馆一探究竟。 鲁肃真墓被淹水底下 东晋初年,司空郗鉴的女婿王伯阳为了安葬亡妻郗氏,竟将位于自家附近的镇江鲁肃墓捣毁,用亡妻的棺椁腾笼换鸟。几年后的一天,一位自称是鲁肃的人带着几十个侍从闯进王府,质问王伯阳为何要毁掉自己的坟墓。但还没等王伯阳回话,一个侍从就手持环首刀向其杀来,最终王伯阳伤重而亡。以上故事来自陶渊明所著《续搜神记》,且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长久以来,有关鲁肃墓在江苏镇江的说法却因此流传甚广。除此以外湖南岳阳和湖北武汉也分别有鲁肃墓,究竟哪座才是真墓,三省可谓各执一词。不过综合各种史料可知,鲁肃真墓应位于江苏泗洪,早在明朝时期就被洪泽湖洪水淹没,至今地表已无任何痕迹。 拜陶渊明所赐,江苏镇江鲁肃墓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另据镇江地方志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鲁肃墓在五十年代以后被圈进在原镇江一中校园内,年镇江有关部门为了将市内所有三国景点集中在一起展示,下令把一中校园内的鲁肃墓迁到北固山景区。但当工人们将鲁肃墓挖开的时候,发现原来是一座空墓。由此可见,镇江鲁肃墓应为鲁肃衣冠冢。 至于湖北武汉鲁肃墓,从清朝《汉阳县志》可知,在嘉庆年间,汉阳知县裘行恕有一次豋龟山视察,无意间从草地里发现一块残碑,旁边还有一座封土堆。而残碑上则写有“鲁子敬之墓”几个大字,于是裘行恕下令重修这座鲁肃墓,并新刻“吴汉昌太守鲁公子敬墓”墓碑一块。当太平天国攻打武昌的时候,这座鲁肃墓毁于战火之中,直到同治六年,即公元年才得到修葺。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年,汉阳知府余肇康奉张之洞之命再次重修鲁肃墓,并题写“吴汉昌太守鲁肃墓”墓碑一块。另据《长江日报》记载,年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龟山鲁肃墓被迁往山的南腰方向,但墓室被打开以后,同样为空墓,因此武汉鲁肃墓也为衣冠冢。 岳阳鲁肃墓则年代最为久远,从《巴陵县志》可知,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年,鲁肃病逝后,当地百姓为了缅怀他,特地修建鲁肃庙一座,并取土堆成墓冢。年北洋军阀曹锟路过岳阳时,专门下令大修鲁肃墓,并亲题“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对联一副,还在墓顶修建观景亭一座,形成今日之规模。年为了备战修防空洞,当地革委会将鲁肃墓墓室挖开,结果发现里面非常空旷,就是没有任何陪葬遗存,所以岳阳鲁肃墓同样是衣冠冢。 那么鲁肃真墓究竟位于何方呢?综合最新发现史料可知,鲁肃真墓应位于江苏泗洪。首先根据《东汉政区地理》一书就能知晓,鲁肃是东汉徐州临淮郡东城县人,其中临淮郡和东城县一带即今天的泗洪,在三国时期就为东吴版图,因而鲁肃完全有能力归葬故乡。第二《三国志》更是明确记载“肃卒于临淮”,所以寻找鲁肃真墓要从泗洪下手。第三明朝《泗州志》也记载,鲁肃墓在临淮,嘉靖年间墓碑尚存,但之后就不见鲁肃墓的任何记载。由于《泗州志》还记载了嘉靖年间洪泽湖多次发大水,导致周边许多民居,耕地和坟墓被水淹没,所以最大可能即为鲁肃墓也被淹,这才是嘉靖年间以后《泗州志》没有再记载鲁肃墓的根本原因。所幸今天江苏镇江,湖北武汉和湖南岳阳还能找到鲁肃衣冠冢,对于三国迷而言也算是一丝安慰。 吕蒙墓应在湖北 年,江西省南昌县麻丘乡吕墓岗附近的农民在开挖水渠时,意外掘开了传说中的东吴大将吕蒙墓,而墓室里仅有头骨一颗与陶罐二十余个。当文物工作者赶过来的时候,头骨与陶罐均下落不明,因而在当时无法证实吕蒙墓的真伪。不过近40年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对吕墓岗进行发掘,最终结论为所谓的吕蒙墓其实是新石器时代部落与墓葬群遗址,至于吕蒙真墓位于何方,最大可能性应在湖北赤壁一带。 有关南昌吕墓岗是吕蒙墓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南昌县志》,明确说明吕墓岗因吕蒙墓而得名。此外《江西考古志》在年以前也记载吕墓岗是吕蒙墓所在地,而78年文物工作者在赶来对传说中的吕蒙墓墓室进行勘测后,虽然没有见到挖出的头骨与陶罐,但仅凭墓室结构不是东汉三国时期传统砖室墓这点,就初步怀疑所谓吕蒙墓恐怕是以讹传讹。果不其然,年为了建设南昌瑶湖机场,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对吕墓岗展开发掘与清理。根据发掘简报可知,所谓吕墓岗共有墓葬13座,以及半地穴式房址一座,均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总计出土陶器和石器达数百件。至此这次考古算是为吕墓岗正名,那就是吕蒙墓并不位于江西南昌。 为了找到吕蒙真墓下落,我们首先需要从《三国志》记载的吕蒙之死事迹里探寻答案。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年,吕蒙采取白衣渡江的策略,趁关羽主力在樊城与曹操一方决战的时候,出其不意偷袭荆州,夺取南郡。为了表彰吕蒙的功劳,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册封为孱陵侯,另外赏赐铜钱一亿,黄金斤,但没过多久吕蒙就突然病重。为了抢救吕蒙,孙权将其接到自己在南郡的行宫养病,还遍求天下名医,但最终吕蒙还是病逝,享年42岁,临终前要家人退回所有铜钱与黄金。孙权闻讯后十分悲痛,下令由吕蒙之子吕霸继承爵位,并指派南郡周边户为吕蒙守墓。既然孙权是指派南郡周边户为吕蒙守墓,那么这个信息点很关键,即吕蒙真墓应位于南郡附近,或者顶多到隔壁江夏和武昌一带,不会超出孙权控制的荆州范围。从《东汉属县侯国考》一文可知,南郡范围极大,治所位于今天的湖北江陵,下辖县城包括临沮,夷陵,华容,宜城,当阳,枝江,秭归和巫县等地,但这些地方的地方志均没有吕蒙墓记载,因此我们需要把范围扩展至南郡的邻居江夏和武昌。 无独有偶,北宋《太平寰宇记》曾记载,三国东吴武昌郡蒲圻县有座吕蒙城,城中有吕蒙墓。此外南朝宋《荆州记》更是详细记载,蒲圻县有吕蒙冢,东晋时候墓被盗掘,里面有一具骷髅,身材极大。而《太平寰宇记》和《荆州记》无疑提供了两条最重要线索。所谓蒲圻县,从《东汉属县侯国考》一文可知,原名叫沙羡县,隶属于江夏郡,在公元年孙权称吴王后的第二年改名为蒲圻县,划给武昌郡,单从地理位置来看,从南郡往返蒲圻县骑快马就可到达。另据《三国志》可知,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年,吕蒙接替鲁肃出任汉昌太守,在陆口屯兵,而这里提到的陆口就位于沙羡县,也就是后来的蒲圻县境内。因此孙权将吕蒙葬于他曾经屯兵的地方,从逻辑上来讲是行得通的。 目前蒲圻县已经改名为赤壁市,综合史料可得出的结论为,《太平寰宇记》和《荆州记》所记载的吕蒙墓真实性相对可靠,吕蒙墓应位于今天的湖北赤壁境内。但鉴于吕蒙墓早在东晋时期就被盗掘,估计墓室里早已空无一物。至于未来能否挖到吕蒙墓,甚至发现《荆州记》记载的吕蒙骷髅,就全靠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了。 陆逊真墓在昆山 年12月,苏州地铁陆慕站正式投入运营。然而陆慕的原名却叫陆墓,因三国东吴丞相陆逊墓位于此而得名。不过结合史料与考古发掘结果可知,苏州陆慕的陆逊墓很大程度只是衣冠冢,除此以外原位于上海浦东王港镇的陆逊墓也为衣冠冢,而陆逊真墓应位于上海松江小昆山一带,有待未来由考古发掘来核实。 陆慕的原名之所以叫陆墓,最早得名的确与陆逊墓有关,后来为了避讳墓字,才改名叫陆慕,至少在元朝以前,苏州地方志均记载陆墓为陆逊墓。但到了元朝,藏书家陆友仁第一次在《吴中旧事》提出,所谓陆墓埋的不是陆逊,而是唐朝宰相陆贽。受此影响,明清两代在编撰《苏州府志》的时候,均改称陆墓因唐朝陆贽墓而得名。不过无论是《吴中旧事》,还是《苏州府志》,背后均没有考古发掘成果来做论据支撑。直到苏州地铁开始修建后,当地文物工作者曾在陆慕站施工现场周围进行勘测,没有发现地下有古墓遗存。由此可见,即使陆墓真的是陆逊墓,很大程度也是衣冠冢,否则考古发掘不会颗粒无收。 至于上海浦东王港镇的陆逊墓,根据《川沙县志》记载,这里的陆逊墓原有一座大封土堆,土堆之上有一棵古银杏树,年由川沙人顾廷祯重修该墓,并题写“东吴辅国大将军陆逊古墓?墓碑一座。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开发浦东新区,因这座陆逊墓周边土地被征用,最后在平掉封土堆之前由当地政府派人来清理墓室,结果在土堆下面没有发现任何陪葬品和棺椁,因而证实了这里的陆逊墓也是衣冠冢,之后顾廷祯题写的墓碑被文物部门收走。如果要探寻陆逊真墓的位置,陆逊孙子,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代表作《赠从兄车骑诗》里倒是能隐约找到些许线索。在这首诗里,陆机为了缅怀祖父陆逊的故土和坟墓,曾写道“婉娈昆山阴......营魄怀兹土。?无独有偶,《松江县志》也曾提到,松江小昆山为陆机和陆云故里,山上有其先人坟墓。此外《吴地记》更是明确指出,松江东北有小昆山,山上有陆逊祖父,父亲,本人和儿子的坟墓。所以结合陆机的诗与地方志来看,陆逊真墓就在上海松江小昆山山上。 如今小昆山一带已经得到旅游开发,山上复原了陆机和陆云的二陆草堂。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考古工作者能在小昆山找到陆逊真墓,从而填补上海市三国历史遗址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