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京东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282.html

从隋朝时起,

经过元朝运河在北方的改道直到今天,

大运河在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

充满了历史与现实的魅力,

形成了具有运河特色的、

能带来历史感和认同感的文化形态。

百舸争流,年。

运河之光

历史·文化·生活

撰文/苗菁摄影/汤德胜

水道运粮

千年流淌,连接南北

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粮食。中国虽然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但粮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每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们,都会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向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聚集粮食,以达到掌握、控制粮食的目的。要聚集粮食,无非有两种方式:陆运及水运。相对而言,水运比陆运成本低、载重多,省时省力。因此,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借助江河及沟通江河来运输粮食的办法。古人称这种利用水运输送粮食的方式为“漕运”,即“水道运粮也”。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曾开邗沟以运粮食;秦始皇远攻南越,令监禄凿灵渠沟通湘江与西江水系运粮;两汉、魏晋南北朝也都有局部修建运河的历史记载。

古纤道上送公粮,年。

在此基础上,隋朝用20多年时间,凿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今北京),南达浙江余杭,全程沟通黄河、海河等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虽因隋炀帝荒嬉和过度使用民力,开凿大运河造成了天下大乱,以致群雄并起,成为隋朝灭亡的一个导火索,但也为后世带来福荫,为唐宋两代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元朝统治者定都北京,大力经营运河,遂有今天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从徐州以南,河道基本和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一致或并行。而从徐州以北至北京,则多是新开河道。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历经元明清三朝,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畅通,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发挥了沟通南北交通的巨大作用。自元代改道后,这条本意为“运粮河”的京杭大运河,又流淌了余年,南粮北运,将东南一带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保证了京师皇家、官员及军队的生活必需,维护了封建王朝统治的正常运转,其功甚巨,其勋至伟。同时,它还发挥着南北最重要运输通道的作用,由于强大物流与人流的带动,既保证了沿线许多古老的工商业城镇走向更大的繁荣,也促成了沿线许多新的工商业城镇的诞生和发展。

大运河横穿千年古城——江南常州,年。

运河的文化聚合力

城市、美食、文学、戏曲

大运河使北京城成为“漂来的北京城”。明朝初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所需的主要建材大都是借助运河运抵北京的。比如许多必须采自云、贵、广、川深山的高大木料(多为楠木),因原木高大无法单靠人力搬运,只能等待雨季山洪暴发,将其冲下山后,扎成木排,费尽周折漂运到富春江、长江,然后转入运河,再由运河输送至北京。今天,北京依然保留的“大木仓”“神木厂”等地名,就是当年皇家贮存高大原木的场所。此外,建筑时需要的大量砌墙砖,因主要产自山东临清及其附近地区,所以被称为“临清砖”;而主要产自江苏苏州的铺地砖,则因其工艺复杂、制作昂贵而被称为“金砖”。这两种砖,都是由临清、苏州两地制造,然后利用运河河道通过专门的运输船或运粮船、商船捎带运输而运至北京的。今天,北京城内几乎所有存世的古建筑,如紫禁城、天坛、国子监及皇家陵寝,其建筑用砖都是通过运河一点点运到北京的。而这些建筑用砖,大部分都在通州张家湾交卸,今天北京通州还有一个名叫“砖厂村”的村子,就是因为存放皇家用砖而得名的。可以说,在明清北京城的建造过程中,京杭大运河发挥了巨大作用,没有京杭大运河,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就不会如此的顺利与完美。

古运河上的戏台,年。

虽然现在人们言必称“江南丝绸甲天下”,但从历史上看,江南丝绸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隋唐及以前,丝绸生产以北方为中心。到了宋代,这种形势发生了变化,演变成黄河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三大中心。而到了元代,丝绸生产更多地向江南地区倾斜。进入明清时期,丝绸生产除四川地区仍稍可称道外,几乎都集中在江南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适宜桑蚕生产的气候环境及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等条件,另一方面和江南地区因京杭大运河带来的交通发达有直接关系。江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单从交通而言,有两个便利:一是通向大海,可进行海外贸易;一是通过运河向西、向北,进而通向全国进行贸易。惟其如此,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就不仅仅是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也不是只满足江南一地需要的经济,而是真正成为能够通达四方的商品贸易,并由此带动、促成了以杭州、湖州、苏州等地为中心的江南丝绸业的兴盛。

摇橹声声运粮忙,年。

这还是一条南北饮食文化交流、汇聚的通道。京杭大运河沿线著名的商贸城市,商贾云集、人群荟萃,导致了饮食文化向当地的靠拢,酝酿出各具特色的菜系。苏州有苏州菜,无锡有锡帮菜,扬州、淮安有淮扬菜,临清有临清汤等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淮扬菜。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近代,形成了所谓的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在这些菜系中,都有淮扬菜的身影。而淮扬菜主要指从淮安到扬州运河一线的菜肴。这些菜肴逐渐形成特色,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是和这段运河漕运和盐运的发达,并进一步带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分不开的。某种意义上说,淮扬菜是盐商与河务官员之菜,因为财力的聚集,导致了追求奢侈宴乐之风。不但如此,从南到北,沿大运河一线,著名酱园处处呈现:杭州的蔡恒、镇江的恒顺、济宁的玉堂、北京的六必居等等。这是一条诗歌之河。可以这样说,明清时代几乎每一位诗人都曾在这条运河上游历。因为要参加科举考试或出仕为官,所以无论家在何方,要去北京,京杭大运河都是必须选择的一条交通线路。如明代的袁中道,他是湖北公安人,公安在长江南岸,他本可以顺长江而下,到武昌(今武汉),再登陆北上;但他却不选择这条路线,每次进京,或从北京回家,基本上都是走的运河。途中,明清诗人们留下大量诗篇,也就顺理成章,如广为人们知晓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实际上就是龚自珍当年从北京回故乡杭州,由运河横渡长江,途经镇江时,遇见祭玉皇及雷神、风神者,道士乞祈撰青词,有感而发写成的作品。

运河古纤道,年。

这是一条小说之河。冯梦龙、吴承恩等明清通俗小说的作者都产生在这一区域。一些著名小说的作者即使不是京杭大运河岸边或邻近地方的人,也往往有在运河文化圈城市中生活过的经历。冯梦龙及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基本上都是写的运河或与运河有关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地方就在运河之上。长江以北的运河沿岸城市,如山东段的临清等地,在明清通俗小说中也是故事的发生地。《金瓶梅》所写既有繁荣的商业现象,又有西门庆的商业发达史以及具体的商业经营,如贩盐、卖生药、搜集商业信息和兼并小商业点等等,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为了能够给西门庆的发迹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与空间,作者并不拘泥于《水浒传》所给定的范围,而是结合明代社会的实际,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靠近运河的一座城市——清河(临清)。因为有了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西门庆的商业往来及其发展、扩张就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运河公社,年。

这是一条戏曲之河。清代后期,戏曲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京剧的形成。说到京剧,不能不提到徽班进京。所谓的徽班是以演唱“二黄腔”(或称“二簧腔”)为主的戏班,这种戏班兴起于安徽南部,在当地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和很多地域性戏曲声腔一样,徽班也走出了安徽南部境域。走出之后的一个重要去处便是徽商聚集的城市——扬州。在这座京杭大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城市中,徽班唱出了名气,唱出了地位,引起上层社会的注意。乾隆五十五年(年),乾隆帝八十大寿,朝廷命浙江盐务承办皇会,闽浙总督伍拉纳便派遣了一个在扬州城影响较大的徽班戏班“三庆班”从京杭大运河顺河而上,进京贺寿,以强大的阵容和出色的演艺,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普遍赞誉:“今之人又称若部为京都第一”,逐渐演变成人们熟知的京剧。这是一条曲艺之河。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北京、天津、临清、济宁、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在明代说唱文学发展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吸纳了来自全国及附近地区的各类曲艺,而且还产生了本地曲艺,影响至其他地区。单就河北附近而言,就有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等十几种曲艺。与此同时,本地的梅花调、子弟书、八角鼓等也借助运河传播到外地。如八角鼓,清代乾隆年间原为旗人军中所唱,是京师达官显贵皆习以自娱的比较高尚的曲种;后来随着旗籍官员的外放、旗籍士兵的驻防而流传至运河边上的城市——聊城时,被当地艺人接受,并结合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形成聊城八角鼓;继续向南传播到济宁时,则形成济宁八角鼓。

古运河畔唱道情,年。

这是一条年画之河。杨柳青和桃花坞是代表中国年画最高水平的两个年画产地。桃花坞的年画,还直接影响到日本浮世绘的产生,而浮世绘又进一步影响到西方,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马奈、雷诺阿、莫内、梵高、高更、马蒂斯等许多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画家,无一不受到过浮世绘的影响。在这两个年画产地的中间地带,则多以生产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节令、祈愿等风俗紧密相连的实用性年画为主。当然,因受到其各自的传承渊源、服务对象、风俗信仰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些年画产地也往往会形成各自的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这还是一条藏书楼之河。清代皇家七大藏书楼中,有五所座落于在运河沿岸城市:北京文渊阁、文源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淙阁,杭州文澜阁。晚清全国四大藏书楼:浙江归安陆氏“宋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也都位于运河沿岸城市。而运河岸边这些城市的私家藏书楼,更是十分繁多、不胜枚举。单就明清时期的文化、文学、艺术而言,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与集镇无疑具有巨大的聚合作用,此外,京杭大运河水道还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播作用。明清时期的文化、文学、艺术,都曾借助这条水道不断向南北传播。与聚合、传播作用相关的是,京杭大运河还对明清时期的文化、文学、艺术有着强烈的催生、催化作用:既催生了某些新的文学及艺术样式的诞生,也催化了某些新的文学及艺术样式的华丽转身。因此,京杭大运河对明清时期、乃至今天中国的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老茶馆,年。

专行海运大运河全线通航时代的结束

大运河的畅通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去维护。因此,如果没有其他运输方式代替,则可以不惜成本保证其通航,但是只要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人们往往就会选择将其放弃。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强行逼迫清政府同意洋商、洋船在中国沿海和内河航行通商,向列强全面开放。这些通过蒸汽机带动的洋船载重多、马力大、航速快、安全性高、受天气影响小,和借助人力的木船相比,威力无比。如果使用它,漕粮可从江南入海,北运到天津,完全不用再走已走了几百年的京杭大运河。其时,太平天国兴起,南方运河处在和太平军混战的范围内,太平军北伐,又将战火引入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并曾占据漕运咽喉临清,所以,运河全线的通航很难维持,只在局部地区还能保持航路通行。此外,咸丰五年(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渤海。这次黄河改道,成就了今天黄河从河南到山东的走向,但也在今山东东平、阳谷境内腰斩了运河,导致“运河阻滞”(《山东通志》卷一二六《运河》)。从那时起,漕粮运送都不再依靠运河,而是完全改由海运。

铁姑娘战斗队,年。

太平天国运动后,有人提出恢复运河全线通航,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对同治皇帝说:“事穷则变,变则通,今沿海数千里洋舶骈集,为千古以来创局,正不妨借海道转输,由沪至津,较为便速。”既然能够使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为什么还要举全国之力维护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呢?再加上财力的窘困和内忧外乱,清政府根本无力再经营运河。年,清廷宣布罢漕运,“河运废弃”“河运水利亦由各省分筹矣”;年,撤销全部管河机构;年,撤销漕运总督。从此,“专行海运”(《山东通志》卷一二六《运河》),这意味着中国大运河全线通航时代的结束。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和气候变化更使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的全线通航出现了不可挽回的颓势。在这个阶段,基于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以及大运河在局部,尤其是江苏以下至杭州还能通航,所以很多人曾呼吁过治理运河,使其恢复全线通航,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例如,年,山东实业司长潘馥因籍隶济宁,熟悉济宁运河情况,经考察后制定了《整治南运河湖水利草案》,并请农商部代呈大总统批准,于12月1日在济宁成立“山东南运河湖疏浚事宜筹办处”,年,“筹办处”改组为运河工程局迁至济南,隶属山东省建设厅。至“七七事变”时止,除于年维修了戴村坝外,几乎没有开展过其他的治理工作。

运河上的铁匠铺,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京杭大运河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1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如一条被打瘫在地的巨龙,千疮百孔、七零八落,不仅不能得通航之利,反而沦为一条害河。在苏北以南至扬州以北,自黄河夺淮后,夹带的大量泥沙使淮河入海水道淤塞垫高、河床隆起,淮水不能下泄,潴蓄于淮阴、泗洪、盱眙、洪泽等地,到20世纪形成2平方公里的洪泽湖。洪泽湖是举世罕见悬于地上的“湖泊”,其湖底竟比当地的县城还高。泥沙还把北低南高的地形翻了个儿,强使大运河河水由北向南倒流,使原来海拔低于长江的淮河竟能把洪水经大运河泄入长江。黄河洪水还截断了来自山东的沂河、沭河入海道,迫使其洪水到处横流最后灌入大运河。一条大运河竟要接纳来自黄河、淮河、沂河、沭河等众多河流的洪水,造成的灾难、危害可想而知。年,发生大洪水,苏北以下大运河决口达处,其中高邮至邵泊间60里堤防决口39处、宽至多丈,里运河以东10县几乎全部遭受灭顶之灾。沿堤一带连人带房屋被洪水卷走,六七成熟的稻子全部沤烂。所以,对京杭大运河河道、尤其是扬州以北河道的治理,就不能再采取明清时期长期实行的“保运、保漕为先”的方针,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先解决水患问题——新中国之初运河的治理,就是从除水患开始的。

班长的号令,年。

年至年的治理淮河工程,在淮河上游以蓄水为主,中游以疏导洪水和内涝为主,下游以开河排洪增加泄洪能力为主。通过对淮河上中游的系统整治,使受灾面积缩小一半,注入大运河的供水也削减50%。年冬,几十万民工挖掘了长达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把倾入苏北大运河的洪水由此渠分泄入海,减轻了由大运河转泄洪水到长江的压力。并且,总渠将苏北的里运河、东干渠(串场河)、南干渠(通扬运河)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全国少有的庞大灌溉系统。经过这一阶段的治理,流经苏北地区、危害百姓多年的害河,开始变为利河,苏北地区重新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仓。

水上电影院,年。

年起,又开始了对京杭大运河的全面治理。其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加速进行,党和政府期望全国经济有一个大跃进,在交通运输更快发展的要求下,提出了重开京杭大运河、到60年代实现全线通航的规划。年,国家交通部和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组成了大运河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京杭大运河的全面整治工程。各省又分别成立了运河工程指挥部。确定采用“统一规划、综合利用,保证重点、分期建设、分段包干,依靠地方,依靠群众”的建设方针,将航运建设工程与水利建设工程相结合,同时施工,同时完成。从年底,工程自苏北运河段向南北展开,轰轰烈烈地进行了施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计划工程量过于庞大,财力、人力难以匹配,其间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所以最初规划的目标最终没有实现。

百万农民疏浚运河,年。

年起,整个运河全线沿途各省,也都从防洪排涝、蓄水灌溉及航运交通等方面综合考虑,陆续整修和建设了一批运河工程。和当时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一样,每次大运河的治理,也都是全民动员,组织运河两岸方圆数百里的群众自备工具、自带给养,到运河工地上参与劳动。据不完全统计,仅年运河全线的疏浚工程,参加人员中,单是有组织的民工就达多万人,至于其他参加短期义务劳动的工、农、商、学、兵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其数量更是无法统计。新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因大运河失修、淮河与其他河流对运河的侵入而导致的洪水泛滥得到了根本的治理;大运河的排洪、防洪功能得到了加强;灌溉、涵养水源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山东济宁以下至苏杭段大运河河道能够常年通航,为北煤南运和沿途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放养鸭群,年。

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北方地区已不能保证为大运河提供全年长流的水源;也由于在治理运河过程中,总想赋予大运河除航运以外的更多功能,尤其是多强调“防洪、排涝、灌概、水力发电和航运一起发挥作用”,也就忽略了大运河主要是“运输之河”的基本功能;也由于财力、人力有限,采取了“保证重点、分期建设,分段包干,依靠地方”的治理方针,各省各自规划工程重点,缺乏统一规划,尤其是缺乏以全线通航为根本目的的全局规划,所以,全程大运河的治理在每个省基本上都是各有各的侧重,各有各的步骤,不是踩在一个鼓点上。

放虾,年。

例如,在江苏段,在解决了洪水带来的危害之后,长期以来是把鲁西南微山湖到苏北、再至扬州段的大运河通航作为治理重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保证从山东、苏北的煤炭基地到江南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工业城市之间,有一条运量大、运价低廉、装卸方便的水上运输通道,以缓解陆上运输的压力,更好地完成北煤南运、南粮和轻工业产品北上的迫切任务。而在山东聊城段,在当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中,将阳谷段运河改为排水河道,把聊城段运河改为引黄灌渠,并在这里建起四河头水利枢纽,平日主要从事灌溉,到丰水年用来排泄徒骇河的洪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因长年断水,该段运河已不能通航,只好改为蓄洪、泄洪与灌溉的河道。总而言之,除南段运河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京杭大运河的全线治理,在其北段多侧重于考虑其水利的功能,而忽略了水运的问题。因此,到了今天,京杭大运河除了从山东微山湖到杭州的多公里河道还能基本终年通航,其中苏北邳州到杭州能够全年通航外,山东微山湖以北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基本断航了。

过冬大白菜,年。

断航片断

新旧共存的历史、文化与生活

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全线断航,过去长时间依靠京杭大运河连接起来的沿岸既有各自特点、又有共同特征的社会文化景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自然地被这种断航割裂成一个个片断。从共时性上看,京杭大运河每一个被割裂的片断中,同时保留有如下新旧共存的三种景象:一是古城镇、古纤道、古戏台、古码头、古桥梁、古船闸、御码头等等。这些留有京杭大运河历史痕迹,述说着这个河道往日辉煌的古代遗存,有的被遗弃,有的被保存,有的被改造,境遇不同,但都在迅速地遗产化。

妯娌俩修渔网,年。

二是老茶馆、传统饮食、传统捕鱼、渔歌、渔鼓道情以及民间戏曲、年画等等。这些体现着运河沿岸人民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与这种生活方式相伴而生、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工艺、文化娱乐、民俗风情,是在京杭大运河通航数百年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运河特色的、能带来历史感和认同感的文化形态,它们也在社会变迁中一点点地消失,并最终成为一种遗产。三是和新的社会、政治生态紧密相连的普通人的生产、生活也有了巨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运河沿岸的人民,经历过大跃进,经历过人民公社,经历过大规模兴修水利,经历过集体劳动,经历过集体运送公粮,经历过农村合作医疗及赤脚医生,经历过庆祝粉碎“四人帮”,经历过改革开放等等,这些有着浓郁时代特色的独特景观,不仅曾出现在运河沿岸地区,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曾见到。这不仅是运河沿岸人民的记忆,也是当时整个国家人民的记忆。

打水仗,年。

牧童,年。

申遗之后

留住昨天的美丽,创造未来的辉煌

改革开放40年,京杭大运河的作用在交通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各地将对京杭大运河的治理逐步与大运河的改造、建设相结合,将之看作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作城乡环境和水环境改造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年大运河成功申遗之后,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呼吁和规划下,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与乡镇,纷纷加大了工作力度,结合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工程,将对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并正在实施建设运河交通带、运河产业带、运河旅游带、运河风光带、运河景观带、运河生态带、运河文化带等一系列工程。这些工程,将已有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文化资源结合,突出各自特点,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注重整体规划,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努力使已成为运河遗产有机组成部分的运河水利工程遗址、古河道、古码头、古船闸、古桥梁、古堤坝、古纤道、古遗迹、古衙署、古官仓、古驿站、古会馆、古行宫、古钞关、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石刻、运河古河道、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民俗、传统饮食、传统工艺、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生动起来,和现代的景观、博物馆、展览馆建设有机结合为一体,既注重保持遗产的原貌,以保证历史元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又强调“整体性”“合作性”规划,使之能够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吸取精神营养、文化食粮的好去处。从北京城到杭州城,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几乎都在保护的基础上,努力突出各自的运河城市文化特色。流经城市的运河沿岸基本都得到了整治,这一整治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部分。

运河上架桥,年。

回顾历史,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